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羅恩格林》 有些“正不壓邪”

http://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2年12月09日16:32 來源:新京報

  當羅恩格林與他騎乘的白色天鵝在耀眼的光芒中從天而降走上舞臺之時,也許這一刻的象征意義多過了藝術意義——《羅恩格林》首演于1850年,而中國樂迷等到這一天,已經(jīng)相隔了161年。

  12月4日《羅恩格林》首演之日,筆者見證了一個復雜得讓人震驚的舞臺,第一幕的群山、第二幕的城堡腳下以及恢弘的教堂、第三幕里花叢中靜謐的水池,每一個場景都極盡寫實又極盡絢麗。而換景時的舞臺魔術也是導演強卡洛·德·莫納科的拿手好戲,從他在國家大劇院執(zhí)導的《托斯卡》與《漂泊的荷蘭人》中觀眾已經(jīng)非常熟悉。筆者也見證了早已今非昔比的樂隊,呂嘉指揮棒下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奏出了使人難以置信的音響效果,盡管與一流的德國樂隊仍難以比肩,他們聲音略顯單薄,銅管的穩(wěn)定性也仍有待提高,但對于這支成立僅僅兩年多的管弦樂團來說,他們的表現(xiàn)足夠搶眼;還有幾乎從頭演唱至尾的合唱隊,最多達8個聲部的大合唱,以及膾炙人口的“婚禮進行曲”,都是他們使人難忘的亮點。

  羅恩格林的形象早在公元13世紀就出現(xiàn)在了沃夫倫的詩篇《帕西法爾》里,是“圣杯騎士”帕西法爾之子。作為上天的使者,他乘著天鵝前來拯救國王“捕鳥者亨利”的布拉班特公國。來自圣杯神殿的騎士與人間之女埃爾莎相戀,而埃爾莎的疑心導致了羅恩格林的被迫離去。盡管在瓦格納的全部劇作里,《羅恩格林》的戲劇性與深刻性是略弱的,但它標志著作曲家“整體藝術”概念的形成,聽者也很容易從中窺到一些《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影子。

  強卡洛導演將舞臺上的每一寸立體的空間都用到了極致,特別是第一幕以及第三幕第二場中軍隊沿山麓分層站立,以服裝顏色加以區(qū)分,使整個舞臺充滿立體感。然而合唱隊以及演員相對固定的站位,以及演員在表演方面的單調(diào)也制約了這個制作在戲劇性方面更深入的探索;但在瓦格納的作品中,戲劇與音樂的地位是等量齊觀且互成一體的,一方面的缺失會自然而然地令另一方面也打了折扣。此外,由于這部戲長度驚人,導演有選擇地進行了一些刪節(jié),令中國觀眾產(chǎn)生許多情節(jié)困惑。

  在幾位主要演員中,飾演羅恩格林的男高音斯塔芬·溫克是讓人略微有些失望的,這位曼海姆歌劇院的當家瓦格納男高音其實更適合一些英雄角色,而他有些顯老的形象也與人們心目中年輕英俊的帕西法爾之子有些距離。其實即使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能做到與“天鵝騎士”的形象較為契合的男高音歌唱家也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而已。飾演女主角埃爾莎的佩特拉·施尼策爾盡管甜美,卻略顯單薄,與飾演反派女主角奧特魯?shù)碌囊镣蕖ぜs翰森難以在音量上形成抗衡。整場演出中最大的亮點是飾演大反派特拉蒙德的男中音伊吉爾·希林斯。他也是這次的卡斯里最大牌的歌唱家,不論是演唱還是表演都幾乎無可挑剔。整體來看,男女主角的表現(xiàn)均不如與之對應的反派角色,難免使聽眾形成“正不壓邪”的錯覺,這也從一個層面證明當今國際聲樂界人才的匱乏。

  “萬事開頭難”也許可以作為回避一些問題的理由,但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羅恩格林》并沒有妥協(xié)太多,他們交出了一份整體上讓人信服的答卷。

  □徐堯(北京 樂評人)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