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與雷鋒同行”征文 >> 正文
陳教授是真正的大教授,福建廈門人,今年78歲了。1958年從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來江西從事科學研究好多年。研究什么?他是我國著名的農(nóng)業(yè)考古專家,也是茶文化專家,如今在上曉起村又成了菊花茶專家。
陳教授大名陳文華。但在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zhèn)上曉起村,鄉(xiāng)親們都稱呼他“我們村的傻教授”。
陳教授來這兒有好幾年了,做了不少大家看來是傻的事:這個村只有幾十戶人家,他在這兒成立了根本沒什么級別的“曉起(村)皇菊研究所”;村里原來有一個破舊的水驅(qū)動小型制茶廠,大家正想把它拆了的時候,他來了,自己出錢把它買下來,修舊如舊,吸引了不少的人來參觀;他還出錢在村里辦起了一個幼兒園,請了他的經(jīng)過專業(yè)教育的女學生來當老師,幼兒園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山村從此有了孩子們歡快的歌聲和清脆的笑聲。傻教授還建起了村級“農(nóng)民文化宮”,讓他的學生和朋友送來不少的好書,給村民和上學的孩子們讀;他引導村民們辦起“農(nóng)家樂”,為游客提供吃住服務(wù),在這里叫做“茶客!,村民們開始通過旅游業(yè)掙錢了。這些事,他不僅賺不到一分錢,還要賠錢出去,傻吧。
清澈的溪水從村子中間流過,下游兩三里地是下曉起村。下曉起村修了公路,現(xiàn)在是旅游的熱點,常常人山人海,已經(jīng)不像一個村,而是一個旅游場了。上曉起村民看得心里有點癢,巴不得自己的村子也能來好多好多的游客,賺好多好多的錢。他們向陳教授提出,能不能把穿村而過的石板路給拆了,鋪上水泥,讓汽車進來。陳教授堅決不同意,他說:“咱們村的這條石板路是古驛道,好幾百年了,這青石板上都壓上了車轍印,是咱們村的寶貝,不能毀了!汽車不能讓它進來,車進來了,咱們村就不是古村了!庇彩遣煌飧牡。村民們說他傻,他只是笑笑。現(xiàn)今,下曉起村還是一片喧嘩,上曉起村依舊是一片寧靜。但有不少游客進了上曉起村,在茶客棧吃住,恍然大悟說:“這才是我們想游的優(yōu)美鄉(xiāng)村吶!”
村民們認為陳教授做的最大傻事是帶領(lǐng)大家生產(chǎn)菊花茶。開始時,他是來村里租了幾十畝地種白菊花,由于多是山漿水田,白菊花長得并不怎么好,一下虧了好幾萬。他又試著種黃菊花,這年老天幫了他的忙,黃菊花長得真好。他采用了新式烘焙方法,黃菊花不僅清香金黃,而且被水泡開后竟能如原花一樣綻放在茶杯里,極具欣賞性。這種菊花茶,經(jīng)過這兩三年的經(jīng)營,優(yōu)質(zhì)的一朵能賣50塊錢。而商家把它帶到北京去,最貴竟然可以賣到360多塊錢一朵。按道理,陳教授可以大賺一筆,結(jié)果并非如此。他用高薪請烘焙師,又組織村里留守的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閑時也發(fā)40塊錢一天的工資,忙時發(fā)到60甚至80塊錢一天。村里的殘疾人也可以在他這里找到工作掙工資。村民們真不知道他這么大的一把年紀到山村里干什么來了,虧的錢也好,賺的錢也好,都跑到村民們的口袋里去了。
陳教授安排的東西多哩。溪水上有小橋,水邊有村民聊天的亭子;一棵遮天大樟樹,樹下安放了石桌石凳,取名露天飲茶場。還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游客來了,擺上菊花茶。真可謂:一杯清茶,數(shù)朵菊花;溪水送涼,飯香農(nóng)家;好友三五位,話題全天下。隔溪村婦槌衣伴笑語,橋頭老農(nóng)點煙話桑麻。
上曉起寧靜,白天,你可以聽到溪水潺潺有聲;到了晚上睡覺,屋內(nèi)靜悄悄的,屋外傳來的都是自然界的聲響:春筍剝節(jié)、夏蟬嘶鬧、秋蟲鳴叫。寧靜真好,寧靜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曉起,曉起,拂曉即起,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清晨的山村,在雄雞的啼鳴聲中已經(jīng)拉開了新一天的序幕。應(yīng)該是凌晨下了一陣雨,早上的空氣特別好,潮濕中帶有一絲絲的清甜;遠處大山間飄動著一片片白白的霧紗,青黛色的山體更具有立體層次感,“遠近高低各不同”;溪水比昨天滿了一些,依然清澈。幾位農(nóng)婦或洗衣,或洗菜,洗衣的棒槌聲和著節(jié)奏,與山林里傳來的鳥鳴一唱一和。
陳教授是上曉起村起得最早的人之一,不知他轉(zhuǎn)到哪里去了,只遠遠地看見他從田園走回來,上了橋,被一老農(nóng)攔住,聊起天來。小橋平直,橋下流水彎彎,橋上的兩人與橋身一起倒映在溪水里,彎彎的流水把他們也彎成了波浪體,襯著青山,襯著田園,就像一首田園詩,宛若一幅鄉(xiāng)村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