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2022年第1期|王劍冰:一個鎮(zhèn)子的前世今生
王劍冰,中國散文學(xué)會副會長、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在《人民文學(xué)》《當(dāng)代》《收獲》《十月》《中國作家》《花城》《鐘山》《作家》《北京文學(xué)》《上海文學(xué)》等發(fā)表作品數(shù)百萬字。出版?zhèn)€人著作41部?!督^版的周莊》,1999年發(fā)表后,入選上海高中語文課本,被周莊刻石并授予榮譽鎮(zhèn)民。曾獲河南省政府第三、四、五、六屆文學(xué)獎,首屆冰心散文獎,第十一屆丁玲文學(xué)獎,第八屆徐遲報告文學(xué)獎,第三屆豐子愷散文獎等。
鎮(zhèn) 子
1
山成為村子的陪襯、村子的依靠、村子的屏風(fēng)。水從屋下過,從橋下過,從石板下過,水叮咚,水玲瓏,水滋養(yǎng)了一代代的生活。
真的應(yīng)該感謝那個最早建造黃姚的人,他是姓黃,還是姓姚呢?這個黃姓或姚姓先人,必然是看上了這里的山,瞧中了這里的水。
有話叫山水相依,山水和鳴。隨著村子的生長,始終沒有影響山與水的作用。三條水流,通過一座座別致優(yōu)雅的古橋,一條條拙樸蜿蜒的石道,巧妙地將民居聯(lián)系在一起。橋邊有亭,有廟,有詩文,有牌匾,顯現(xiàn)出不俗的文化品位。
有人說姓黃的或是一個男性,姓姚的是一個女性。二人從中原逃難而來,見到這里的異樣山水,便定居下來。他們同山水一樣相依和鳴,共生出一個村莊。村莊在一代代擴大,對后來走入村子的人也一概不拒,終成一個大家庭。
對此說法我頗感認同,也頗覺有趣。
這個說法代表人們對美好的向往。
2
一個地方的命名,或以地名,或以水名,或以人名?!包S姚”到底是怎么叫起來的?如果是姚黃,或許還會被人想到富貴的牡丹,牡丹中的極品就有姚黃魏紫。看來不是,它叫黃姚。那么,由一位女子的名字而來倒也可以,卻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記錄與傳說。
越是心生疑問,越是會記下這名字,并且長時間不能釋懷。
由此翻閱大量的史料,發(fā)現(xiàn)典籍中并無詳實而確切的說明和記載,多是民間傳說。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一說黃姚古為壯瑤雜居之地。方圓幾十里,最初只有兩戶居民,一戶姓黃,一戶姓姚。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楊文廣率部到昭平平亂,路經(jīng)此地,派士兵打探路線,士兵探得只有黃、姚兩姓居民,回話時就說成了“黃姚”,于是就將地點標識為黃姚,一直沿用千年。
第二種說法是,黃姚最早的居民是黃姓瑤族,他們植桑養(yǎng)蠶,種紅薯、水稻為生,然后劃船到姚江下游去交易。由于物美價廉,人們說起來,都知道是黃姓的瑤族人。為稱呼方便,就將黃姓瑤家人說成了黃瑤。為避免歧視,文化記載時,將瑤族的“瑤”改為了“姚”字。
第三種說法是從姚江得來。姚江的名字早就有了,因一條江而起地名是常事。前面加上一個黃字,可能起名之人正看到雨季的姚江,江水奔涌如黃龍,便標識為黃姚。
第四種說法是明代初年,黃、姚兩姓大批地從外地遷來,建房立村,人們便把這里稱為了黃姚。
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來看,第四種說法依據(jù)較弱,因為鎮(zhèn)上已無姚姓后裔,即使遇到什么原由,也不可能全部遷徙或消失。再查看現(xiàn)在黃姓族譜,則都是清代以后遷入進來,并且在500多戶2800余人的黃姚,亦非大姓。這樣說來,前三種倒有可能。
我曾經(jīng)聽到一個人說,他最初以為是一位女子的名字,那女子或有著什么傳奇經(jīng)歷,救了什么人或是怎樣,因而就被人記下來,叫成了名字。我也以為好。
3
從現(xiàn)在留存的明清時期的老建筑來看,當(dāng)年這里必是商賈云集的繁華集鎮(zhèn)。雖歷經(jīng)千年滄桑,仍掩不住她曾擁有的繁華。這也正合一種潮流,在繁鬧與喧囂背后,一處淡泊寧靜的所在,成了人們追尋的鄉(xiāng)愁故土。
黃姚位于廣東、廣西、湖南三省交界處,由于姚江水運碼頭的繁忙以及陸路的通達,乾隆年間已經(jīng)是車來船往、街道繁華、市井興隆的重要城鎮(zhèn),大部分建筑群均已形成??蜅!⑸啼?、雜貨、飯館、酒莊、茶舍一應(yīng)俱全,成為八方商賈聚集、百里聞名的集鎮(zhèn)。
多年后,由于交通形式發(fā)生變化,黃姚中心地位受到影響,逐漸處于邊緣的半封閉狀態(tài)。這樣,也就使得眾多民居、眾多文物得以保存。就像被一塊巨大的苫布遮蓋,何時猛然掀起,竟然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驚喜。
這個驚喜中,有保存完整的寬2米至5米不等的8條石板街,加起來有10公里長。繞行其間,趣味無窮。有著明清古建筑300多幢,幢幢相連,規(guī)模宏闊。在這些街巷與房屋間,巧妙地布局有11座石拱橋或石板橋、20多座寺觀廟祠和10余處亭臺樓閣。一個鎮(zhèn)子,竟然也有寶珠觀、古戲臺、興寧廟、文明閣、天然橋、聚仙巖、帶龍橋、孔明巖等“黃姚八景”,不少列入文保項目。而各處文物古跡,皆可見有楹聯(lián)匾額,每一幅都值得駐足品鑒。
整座黃姚古鎮(zhèn),就是一部完整的桂東居民文化史。有人說,里面的建筑全部按照九宮八卦陣式進行分布。無論其磚雕、石雕、木雕、竹雕,還是梁柱、斗拱、檁椽,都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可觀,可感,可研。
再看石板街面,黑色條石鋪排有致,銜接緊密,與屋舍建筑構(gòu)成一體,可謂順暢舒適、和諧自然。行走其間,有一種既古雅嫻靜、神秘幽深,又踏實沉穩(wěn)、賞心悅目之感。
還有一個讓我喜歡之處,很多的古鎮(zhèn)都鮮有人住,多數(shù)房屋空閑著,讓你感覺不到人氣和生氣,黃姚卻不一樣,這里到處都是原住戶,不僅有老人,還有年輕人和孩子。那些孩子就在近處上學(xué),每天都會看到他們從一個個老屋走出,背著書包上學(xué)去。
隨便走進一個院落或一處民宅,都會看到生著的灶火,以及還在使用的先人用過的桌椅、櫥柜和雕花大床。有的人家還有老舊的灶臺,盛水的石槽,甚至保留了鼓風(fēng)機、風(fēng)箱、紡車、背簍、蓑衣等生活用品。
他們或許是為了一種紀念,一種回味。
總的說來,是一種對鄉(xiāng)愁的深深情感。
節(jié) 日
1
轉(zhuǎn)眼到了年關(guān),黃姚古鎮(zhèn)又迎來喜慶的日子。
大街小巷,大殿小堂,高樹矮屋,寬廊敞院,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掛上了紅燈籠,古風(fēng)古韻的燈都做得精致,周身鑲著金絲,下面綴著中國結(jié)。
有的亭廊間的燈籠一串串的,像糖葫蘆,散出誘人的魅彩。一到晚間,所有的燈都亮起來,高高低低、層層疊疊、一片輝煌,將整個黃姚裝點得絢麗無比。
舞魚龍?zhí)釤敉頃屈S姚人的喜慶節(jié)日,也是黃姚人的獨特節(jié)目。古鎮(zhèn)的提燈會從乾隆年間開始,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
農(nóng)歷正月初二晚上8時,平地一聲炮響,激活了安靜的古鎮(zhèn)。人們立時精神起來,無論是排練多時的演出者,還是等候多時的鎮(zhèn)內(nèi)鎮(zhèn)外的人們。
舞魚龍?zhí)釤敉頃介_始——隊列前9個“紅毛獅頭”踩著鑼鼓點,領(lǐng)著長長的隊伍向前進發(fā),邊走邊表演。他們時而跳躍,時而騰越,時而翻滾。后面跟著舞龍隊、鑼鼓隊、嗩吶隊、提燈隊、彩旗隊。
龐大的“魚龍”隊伍由80盞魚龍燈組成,當(dāng)頭的是鰲魚“魚王”,后面跟著鯉魚、草魚、斑魚等各種各樣歡動的魚,而后是雞、鴨、鵝、兔、豬、羊、牛。聲勢浩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經(jīng)過銅鐘灣橋,進余慶門樓,過新興街,直至穿過每一條街道。
古鎮(zhèn)萬人空巷,都擠在街巷兩邊,湊著這節(jié)日的熱鬧。
我還看到了金童玉女,看到了“西游記”中的師徒,唐僧騎著紙扎的馬,悟空幾個徒弟護送師父前行。還有“三國”中的張飛、關(guān)羽和呂布。各種人物應(yīng)有盡有。甚至游人也擠在其中,手里舉著一只彩燈,搖搖晃晃,跑跑跳跳,共享節(jié)日的快樂。
曲曲彎彎的古鎮(zhèn)石板街上,燈流、人流,加上鑼鼓器樂,歡聲笑語,直匯成一片狂濤巨浪。
70多歲的古德全老漢,從19歲便是鎮(zhèn)子里的文藝骨干,擠在其中招呼著。
他在古鎮(zhèn)活躍了50多年,以前都在魚龍隊伍打頭,現(xiàn)在成了指導(dǎo),看著年輕人將這一民間傳統(tǒng)傳遞下去,他抑制不住地露著笑臉。
說起魚龍燈,老古說,老輩人都這么講,很久以前,海里的龍和神魚對黃姚的秀麗山水情有獨鐘,經(jīng)常騰云駕霧來這里游玩,并施灑甘露,使得黃姚常常風(fēng)調(diào)雨順,魚米興旺。黃姚人為了感謝龍、魚的恩賜,就在建筑上起帶“龍”的名稱,如帶龍橋、龍畔街、見龍祠、接龍樓、扶龍廟、佐龍祠,并且在每年正月初二晚,自發(fā)地組織舞魚龍盛會,以慶賀過去一年的平安豐收,祈禱新的一年和順吉祥。
老古領(lǐng)著我見到了舞魚龍隊伍最前面的“領(lǐng)頭獅”楊福玲,他才20歲,春節(jié)前一個多月,他們的獅隊就開始了緊張的訓(xùn)練,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很愿意繼承這一民間傳統(tǒng),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他說他也要像老古一樣,成為光榮的傳承人。獅子隊的表演從初二的提燈會開始,一直到初四。小楊說,雖然常常是揮汗如雨,還是很快樂的。
舞龍隊的16個舞龍人,居然是清一色的女子。舞“龍頭”的叫梁共芬,舞龍隊成立有40年了,剛參加時她才30歲。“舞龍女”已經(jīng)換了一批又一批,許多人出嫁或者外出打工,只有她和另一位姐妹堅持到現(xiàn)在。她說舞的年數(shù)長了,人家都稱她龍女,她很高興,一年到頭就盼著能在提燈會上舞一把,直到自己舞不動為止。
曾在節(jié)前來看阮歡全,老阮是魚龍制作的傳承人,不僅會扎魚龍,還會扎獅子和各種彩燈。他十幾歲就跟著父親上手學(xué),60多了還保留著手上功夫。
提燈晚會總指揮說,制作魚龍不是件容易的活,臨近節(jié)日我就總是來看老阮的進展。老阮工作做得很細,“龍鱗”都是一片一片剪裁、打磨、縫制起來,還要上色裝飾。
我看著老阮正在一針一線地縫合“龍頭”“龍身”。他戴著老花鏡,一邊抬眼同我們說話,一邊精確地下針。
那些已經(jīng)做好的魚龍和動物,用竹篾、棉紙捆扎,里面插上蠟燭,色彩十分鮮艷,可以想象一個個在人們手中舞動起來的景象。
街委會主任說,現(xiàn)在懂魚龍制作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跟不上來,就老阮幾位還堅持著,不讓魚龍制作的手藝消失。
2
昨天晚上魚龍?zhí)釤魰臒狒[剛剛過去,農(nóng)歷正月初三,人們又有了新的期待,不少人吃過早飯就開始走向古戲臺。有的孩子在舞臺四周跑來跑去。
戲臺后面,“黃姚民間藝術(shù)團”的演員們正忙著扎頭穿戴,對鏡化妝。不時地會有一兩聲歡笑和歌聲。
這是一群訓(xùn)練有素的黃姚本地人,他們有的在說著觀看魚龍?zhí)釤魰那榫?,有的在說著舞臺的注意事項。其中古杏全和古德全是堂兄弟,兩人都在黃姚古鎮(zhèn)的舞臺上活躍了很多年,古杏全還是團長。也有新人,比如龍春玲,18歲的她還是藝術(shù)專業(yè)的學(xué)生。
這個民間藝術(shù)團,每年都會在春節(jié)的古戲臺上為家鄉(xiāng)父老表演節(jié)目。
9點整,密集的鑼鼓響起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春演出開始了。這個時候觀眾已經(jīng)圍滿四周,有的還在往這里趕。一個歡快的開場舞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而后有獨唱、說唱、舞蹈、小品,還有彩調(diào)劇。
演員們表演完一場,回到后臺,就趕緊換衣,補妝,整理發(fā)飾,而后再次回到臺上表演。剛才是一身打扮,現(xiàn)在又是一身打扮。看得人眼花繚亂。
第一次登上家鄉(xiāng)古戲臺的龍春玲一點都不緊張,甩臂,旋轉(zhuǎn),下腰,劈叉,抖肩,熟練并整齊地隨著其他演員做著各種動作,還大膽地朝著臺下看,真的就看到了媽媽。她更加起勁地跳起來。
有的孩子還是能認出舞臺上熟悉的面容,就大叫著姑姑、姐姐,旁邊的人就笑了,老人趕緊就制止,說姑姑、姐姐在演戲。不少觀眾是臺上的親人,他們拿著手機在拍照錄像。
今年新增《游黃姚》《黃姚春》等展示黃姚的節(jié)目,讓黃姚人更加喜歡。一些玩自拍的外地游客,也喜歡這獨特的展演,一邊拍一邊現(xiàn)場解說,將自己的新年感受傳向四方。
3
黃姚的節(jié)日慶典實在是多,實際上是百姓們生活富足,心內(nèi)敞亮,樂于寄托。每到一個節(jié)日,都會有各種方式表達和釋放。
正月二十,還有“搶花炮”的活動,這在黃姚已有400多年歷史。
花炮用鐵線制成直徑約一寸的圈環(huán),將紅布纏圈的炮放在有著藥硝的地雷口上,點燃藥硝,花炮就被崩上天空?;ㄅ诜诸^炮、二炮、三炮。還有說法:搶得頭炮,人才輩出。搶得二炮,五谷豐登。搶得三炮,吉祥如意。
為了得到花炮,便要熱鬧得爭搶,那是意志與力量的聚合,惹得人們一試身手。
黃姚春甫村中有一座清朝初年的獅子廟,是紀念明萬歷年間的張之勛總兵,所以也稱張廟。張之勛受命清剿五指、白帽匪亂。張總兵去世后,當(dāng)?shù)孛癖娞亟ù藦R。廟墻上題有一詩:“雄鎮(zhèn)一方張總兵,平夷守土有令名。我來似聞鋒鏑響,應(yīng)是神歸庇此鄉(xiāng)。”
正月二十,值張廟廟會,民眾便在廟前舉行“搶花炮”活動。
這一天,居住在黃姚春甫村的民眾要在張廟舉行隆重的祭禮,而后開始搶花炮。
到了正午,紅布扎成的三個炮頭被抬進活動場所,一時群情涌動,里三層外三層地圍攏起來。有的站在高處,有的上到樹上。
還有人潮水般涌來,圍在場地四周。
搶炮即將開始,炮手在地雷里充滿火藥硝,把炮放在地雷口上,參加搶炮的分成幾隊,各隊都扎緊腰帶,系好鞋帶,挽起袖子和褲腳,精神抖擻地守在炮位周圍,就等著一聲響。
炮手現(xiàn)在用香火引燃火藥,地雷猛然發(fā)威?!稗Z”的一聲將紅綢炮射上天空,千百雙眼睛大睜起來,千百雙手同時伸出,看那高高的紅綢炮會降落何處。
也就是眨眼之間,人們涌動著吼叫著,以最大的力氣、最快的速度拼搶起來,慌亂中就有人把炮牢牢抓到并高喊著當(dāng)眾舉起。
搶到花炮的這一隊便歡呼雀躍,場外的人們也跟著叫嚷。
4
三月初三還有別具特色的廟會,成千上萬的人都會參加廟會活動。
熱鬧非凡的寶珠觀門前,有打醮、道場、上刀梯和舞獅表演。古戲臺上還唱大戲,直至初三深夜方肯罷休。大戲一般是本地的傳統(tǒng)桂劇,有時湖南的戲班也來湊熱鬧。
初三這天,整個寶珠觀和古戲臺點綴一新。
寶珠觀右側(cè)兩米多高的紙糊的“大山人”身上寫著“你來么”,像幽默的歡迎詞。觀內(nèi)天井前站立著韋馱菩薩,正殿坐著北帝公神像,旁有觀音菩薩、關(guān)圣帝及“四大金剛”。左側(cè)準提閣,還有七手八腳神像,節(jié)日前全都披上金身。廟會期間,大殿里肅穆莊重,煙霧彌漫。
老輩人說,乾隆、嘉慶年間是寶珠觀廟會的鼎盛時期。
觀內(nèi)除了供奉神像,還設(shè)有花炮(男女丁神像)。每年初三上午10點左右,各村寨送花炮(神像)的隊伍先后到達寶珠觀,此時整個廣場沸騰起來。
正午放花炮開始。廣場中間特立的大旗下,擺放一張桌子,桌上放著裝有鐵圈的火藥炮。炮圈飛到空中落下,落到誰手,就象征誰的所屬村寨得到吉祥,可以多添子女。大約至下午4點,各寨將搶到的花炮扛回本村寨供奉,待來年三月初三又送回寶珠觀,如此往復(fù),年年有盼望,年年有吉祥。
獅子舞總是將廟會推向高潮。人們看著獅子亂蹦亂跳,好不歡喜,更是有大人肩頭馱了小娃一起看,小娃兒在上邊又動又叫,好像一頭小獅子。
醒獅隊還配有羅漢、美女、蠻猴伴舞,也就增加了活潑氣氛,人群中不時爆發(fā)出陣陣哄笑。
獅子舞過,是八音樂隊。
八音隊原名叫“文武場”,武場是打擊樂,文場是管弦樂,開演先打武場,后到文場。大小鼓、大小鑼镲一時間雷聲滾動,擂鼓的恨不將大鼓擂成窟窿,打镲的恨不將銅镲拍成碎片,而嗩吶、笛子、二胡、木魚一應(yīng)文場也跟著鳴響,你在其中,心內(nèi)無不跟著翻卷掀動,激情鼓蕩到了天上。
5
農(nóng)歷七月十四晚上,黃姚百姓還有放柚子燈的習(xí)俗。
黃姚鎮(zhèn)內(nèi)的水連通姚江,由昭平與鐘山接壤的將軍山發(fā)源而來,洪水季節(jié),河水上漲,有時會涌上岸,泛濫成災(zāi),沖毀房屋和良田。于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四這天,黃姚人會燃香燭、送食物祭拜河神。
南方產(chǎn)柚子,所以這里的河燈同北方的不一樣,為使香燭能在水中漂流,專門挑選尚不成熟的青柚為座。
制作燈頭很關(guān)鍵,先把柚子削去一塊,然后用竹片插入四個柚子,扎成方形底座,再用竹片搭成人字竹架,糊上色紙,貼上對聯(lián)。燈尾將三個柚子呈品字連起來,柚子全部插上香燭。
從寶珠觀那里放燈時,燈頭先下水,中間連串幾十個柚子燈,后面是燈尾。
很有一種儀式感。
長長的水燈漂浮于水面,一直浮到興寧廟的下邊去。
這個時候,沿河兩岸站滿觀眾,有鎮(zhèn)上的,也有游客,看著舒緩蕩漾的流水和搖搖晃晃遠去的點點河燈,每個人的心里想法一定很多。
隨便問幾個年輕人,有的說會想到流逝的時光,有的說會想到過去的那些人和事,有的說會想著自己也做一個花燈放一放。
6
到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還要燃放孔明燈。
黃姚地區(qū)燃放孔明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明清時最盛。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一至十五,家家都要趕制孔明燈。用幾根篾絲扎好內(nèi)架和燃料架座,外用各色紙張包裹。大戶人家還要請畫師在紙上畫上神像或花鳥,中間插上上好蠟燭。
為有節(jié)日氣氛,家家都會在敞亮處置辦月餅、糍粑、瓜果。
節(jié)前那段時間,采買的,制作的,蒸煮的,晾曬的,整個鎮(zhèn)子都忙個不停。
說起孔明燈的來由,幾乎每個人都能告訴你。三國時候,蜀漢丞相諸葛亮舉軍南征,與敵軍對壘時,蜀軍久攻不下。諸葛亮便令軍中善于織篾的士兵編織許多小簍,用各色麻布糊在簍外。值中秋之夜,月明星稀,秋風(fēng)爽朗,諸葛亮令士兵點燃竹簍內(nèi)的松香,讓簍子在煙氣的推動下,一個個飄向敵陣上空。高高低低的竹簍,搖搖晃晃、時明時暗,強大的陣勢如神兵天將,攪得敵陣一片慌亂,蜀軍也就趁機攻陷敵營。
諸葛亮平定了南方,使得各民族得以安居樂業(yè)。為懷念諸葛亮,南方各民族都會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舉行放孔明燈活動。
這天,人們在自家屋前或高臺上,等待明月升空。年輕人則跑到河邊和野外。
漸漸地,一輪明月升上東山,初始竟然是暗紅的,那般碩大、渾圓,悄無聲掛在樹梢上,掛在翹檐上,而后又變成淡黃色的。讓人覺得她是反映了什么。
哦,這個時候就見一個個孔明燈升了起來。那燈同明月融在一起,成了月的襯托。
我在黃姚最敞亮的水邊站立,這里的人最多。
你就看吧,大人帶著孩子,男孩帶著女孩,還有人攙著老人,他們同明月共享一個祥和的夜晚。場面是沉靜的,沒有其他節(jié)日那樣的鐘鼓之聲,人們只是一邊賞月、放燈,一邊吃著月餅。兒女們從外邊都回來了,為的是這樣一個歡快的團圓。
一盞盞孔明燈還在升起,有的將點燃燈火的事情交給孩子,孩子顯得十分興奮,他們親眼看著孔明燈在自己的手中溫暖地飄上去,不由地輕輕叫喚起來。有的小情侶還在燈上寫了親切的話語,讓那祝福高高升騰。
整個黃姚的上空一片繽紛,簡直成了燈的世界,讓人目不暇接,看了這邊,又看那邊。不少人比比劃劃,不知是評論著燈,還是說著明月。
蛋黃般的月亮升得更高了,她在帶動著星斗般的孔明燈一同躍動。人們不知道那些燈最后都去了哪里,有的說隨著姚江飄到下游,有的說可能進了天界。
現(xiàn)在人們點上香燭,開始拜月,合家共享團圓安康,祈愿明月帶來更好的年景。
味 道
1
不知從何時起,黃姚被賦予“美食打卡地”的美譽。
黃姚的打油茶,讓人想到民間打油詩。那味道一樣呢,都帶有一種樸實無華,帶有著一種幽默自然。
黃姚的油茶,同中原的油茶完全不同。中原的油茶主要是花生、大豆、炒面、芝麻的組合,起一種飯食的作用。黃姚的油茶,則滿足腸胃的另一種需求。其成分有茶葉、老姜、綠豆,甚至還有辣椒、蒜片和炒米。
那是蕭賀古道的風(fēng)情,有著嶺南獨有的味道。
第一次吃油茶,以為上錯了,如何一碗稀稀的黃湯?完全不是中原那種濃稠的糊糊。但人家說就是這個,這就是有名的黃姚特產(chǎn)啊!
一勺入口,味道竟是那般奇妙。
還有,幾乎每個賣特產(chǎn)的小店都經(jīng)營一種合成的塊糖,說是黃姚特產(chǎn),一方方的,味道有點甜,還有點辣。有散裝也有盒裝,都不貴。
買一點回到住處,用水沖開,一股濃郁的味道隨即蔓延開來,喝上一口,舒心爽胃。
看看原料,桂圓、枸杞、紅糖配制而成,工序倒不復(fù)雜。但見游客大包小包地往回帶,可能也像我一樣,沒有見過,也沒有嘗過,回去圖個稀罕。
店家說,這種糖,對于體質(zhì)弱的人好,產(chǎn)婦喝了有助于恢復(fù),就如驢皮膠一樣,只是比驢皮膠便宜多了。
還有一樣隨處可以買到的話梅,也是個個小店都有,味道也很正宗,比平常在超市買的新鮮,帶有一種原始的感覺。
2
黃姚的酒,味道絕對不含糊,那就是黃精酒。
黃姚四周,群山起伏,河谷深切,適宜于黃精及各類作物生長,為黃精酒的釀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看到一個個蒙著紅布的青花瓷瓶排列在那里,像身穿蘭花布頭戴紅巾的村姑,樸素而大方地迎接八方來客。還有的是大的紅色瓷罐,蒙著白紗布,一排排擺在那里,很有一種氣勢。
就想了,無論打開哪一壇,都會芳香襲人。
門口坐著的老人聽我是中原的,便說黃姚先輩就是從中原南遷而來,他們把內(nèi)地古法釀酒工藝也帶上了,利用這里的野生黃精,加上優(yōu)質(zhì)米酒和紅棗,泡制成黃精酒。因而黃姚的黃精酒金黃剔透,口感甘甜,醇厚順滑,是昭平“三寶”之一。
老人還說,明代有位無暇禪師,在黃姚寶珠觀修煉時,常年飲用黃精酒,結(jié)果活了120歲。到了清代,黃姚黃精酒已經(jīng)成了貢品。
老人說著遞給我一個冊頁,原來精明的黃姚人已經(jīng)印成精致的說明:以陳年的米香型多糧酒為基酒,精選九蒸九曬的黃精為主要原料做成的黃精酒,蘊含有氨基酸、生物堿、維生素、強心苷等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及營養(yǎng)成分,有良好的滋補養(yǎng)生作用。
老人說,慈禧太后當(dāng)時只是聽聞黃姚的黃精酒有美顏滋養(yǎng)功效,而不知道還有更多的好處,就特別青睞這遠自千里的特貢。
我鬧不準老人說的真假,但是有一點可以確信,黃姚的黃精酒,確實是有些歷史和名氣。而且2016年,國家質(zhì)檢總局批準對“黃姚黃精酒”實施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
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產(chǎn)黃精,并且以黃精泡酒也成為普遍現(xiàn)象,當(dāng)年的皇室貢品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只是黃姚的黃精酒仍有很大市場,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泡制出上乘的黃精酒。每年的收獲季節(jié),人們便以黃精酒互相饋贈,共同品嘗,以慶豐收。來了客人,也會拿出家里的珍藏,以示隆重。
打開瓷罐的一刻,一陣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讓人感覺溫馨異常。
不僅如此,古鎮(zhèn)早在10年前,就舉辦“斗酒節(jié)”。臨近省份及遠在東北的客人齊聚黃姚,千人舉杯,行各地酒令,可真是熱鬧異常。
老人說,黃精,既是野菜亦是藥材。鎮(zhèn)上的老中醫(yī)都說黃精根含有多種營養(yǎng),生吃熟燉都行,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的病癥一喝就見效,還可以治肺結(jié)核、癬菌病。我聽了就笑了,老人也快成了半個郎中。
老人姓杜,他說,老杜家的野生黃精,可是代代相傳。
老杜接著講起了黃精酒的制作過程。
將黃姚本地生長3年以上的黃精,洗凈置于鑊中,以黃姚的水烹,然后撈起曬干,再用木甑蒸。經(jīng)九蒸十曬,再浸泡于黃姚產(chǎn)的米酒中4個月。然后澄清過濾,放置土壇窖藏。
這種工序,可真費工夫。
后來見到黃精,它的根莖一頭粗一頭細,粗的一頭有分枝,開出不多的類似傘狀的小花。
3
黃姚豆豉已經(jīng)廣為人知,殊不知黃姚豆腐也是別具風(fēng)味。到了黃姚你才會知道它的名氣。
黃姚豆腐的制作程序沒有什么大的差別,同樣是浸豆、磨漿、濾渣、煮熬、冷卻等一系列傳統(tǒng)工序。但還是會有人吃出不一樣的味道。這樣,就要好好研究一番了。
首先是原料,黃豆必然是精選新鮮的顆粒飽滿的好豆,磨漿時要精研慢磨,渣要過濾干凈,煮熬要用干柴慢火,專人燒灶。水也是關(guān)鍵一項,用的是本地石山溶洞流出來的優(yōu)質(zhì)水。
還有關(guān)鍵一點,就是不放任何非傳統(tǒng)制作的添加劑。黃姚人說,這樣雖然出的豆腐量小,但制作的豆腐卻細膩鮮嫩、沉實爽滑。取一塊在手,悠悠顫顫,卻不易破碎,更不易出水。
我在老古的豆腐坊看時,老古順手抄起一塊剛剛做好的豆腐遞給我,讓我嘗嘗。那豆腐還熱乎乎的冒著熱氣。
這就能吃?老古說,當(dāng)然可以吃。一口下去,真正的豆腐的味道立時釋放出來。這是我多日沒有嘗過的味道。
后來再吃經(jīng)過烹飪的豆腐,更是另一種感覺。
來黃姚的游客也可能事先知道,也可能來了才知道,總之是每餐必點黃姚豆腐,這當(dāng)是一大口福。
黃姚豆腐燉酸菜,也是不錯的一道美味。你從巷子里經(jīng)過,總能聞到這種味道,發(fā)散著黃姚的傳統(tǒng)。
黃姚人做豆腐是一絕,還有一絕就是用豆腐制成豆腐干、豆腐釀。豆腐干我知道,豆腐釀卻是第一次聽說。
原來豆腐釀就像一個個的小包子,里面有餡,嘗一口,味道也是讓人意外。
先是把豆腐塊充分揉碎,再放入剁碎的豬肉或其他,拌上佐料,捏成一個個小豆腐包。然后放在燒滾的油鑊中煎炸,待半熟撈起,瀝干控油后,再次入鑊,淋上豆豉用水燜熟。
這就是豆腐釀,絕對色香味俱佳。
那天早起,我在鎮(zhèn)子里閑逛,還沒有什么人,店家也大都沒有營業(yè)。順著巷子往里走,走過歐陽玉倩故居不遠,就有一位老人在賣早點。
還真有人光顧,那是在這里寫生的幾個女孩,圍著老人的小攤子或蹲或站。我知道,她們一定是被攤子上的小吃迷住了。
攤子上就有一個小火爐,火爐上的油鑊里就煎著誘人的豆腐釀。
女孩們已經(jīng)在這里住了幾天,每天一大早都會來這里吃婆婆的小吃。吃完就在不遠處畫畫,那些畫架子,就支在一戶老宅前。
關(guān)于黃姚豆豉,我要專門說,這里就先打住了。
黃姚早在兩百年前就很熱鬧,這里是水陸交通要道,是商家必到之地,所以這里見識的廣,接受的也多。多少年的傳續(xù),留下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美食,你來了,住上幾天,慢慢品吧。
情 義
1
1997年5月27日,《廣西政協(xié)報》第一版刊登了一則新聞,提到黃姚群眾在抗戰(zhàn)中救助美國飛行員的事情。
這件早被淡忘的舊事,立時引發(fā)了人們的興趣,有人找到當(dāng)年熟悉或參與的老人,老人們聽后也激動起來,揮手比畫著,紛紛講說那難忘的一幕。
1944年農(nóng)歷7月11日,晚上10點多鐘,黃姚的上空突然出現(xiàn)一陣巨大的轟鳴。有人跑出院子,隨即就聽到十里坪那里發(fā)出一聲強烈的撞擊,還發(fā)出了光亮。
震耳欲聾的聲音,把剛?cè)胨娜藗凅@醒,他們乘著月色向冒出火光的十里坪奔去。
美國飛虎隊的第十四航空大隊,到廈門執(zhí)行轟炸日軍艦隊基地的任務(wù),任務(wù)完成得很好,由此被日軍盯上,返航途中,日軍戰(zhàn)機在北陀上空進行攔截,隨即便有了一場十分激烈的空戰(zhàn)。
美軍飛機不是完全的戰(zhàn)斗機,其中一架大型轟擊機終是被敵機擊中。機長緊急向指揮部報告情況,而后迅速沖出重圍,向百色空軍基地飛去。
因機體受傷嚴重,油料耗盡,飛機一直堅持到黃姚上空,迫降時能見度太低,一頭撞落在金明寨與豬頭巖之間的十里坪上。
機艙里共有10個美國人,其中7人提前跳傘,另外3位在飛機與地面撞擊時犧牲。
十里坪距黃姚兩里遠近,人們很快就跑到了。到了才知是一架飛機失事,飛機尾部還在著火冒煙。
有人看到飛機標志,高聲喊:是美國飛機,快幫忙!
老鄉(xiāng)們四下里尋找東西,有的扯斷樹枝、竹尾撲打,有的抓起泥土摔打,有的脫下衣服在水田里沾水滅火,還有管事兒的派人去告知當(dāng)?shù)卣?/p>
晚上12時許,韋瑞霖縣長辦公桌上的電話猛然響起急促的鈴聲。這么晚了,一定有什么事情,韋縣長一把抓起電話,就聽到黃姚鎮(zhèn)鎮(zhèn)長莫承增報告說,那里墜落了一架飛機,當(dāng)?shù)匕傩照诰仍孟袷敲儡婏w機。
黃姚距縣城40公里,飛機從東邊墜落,很可能是美國友軍飛虎隊。韋瑞霖縣長要莫承增馬上到現(xiàn)場去組織救援,并及時向縣府匯報。
2
大火被撲滅了。人們從機艙里把3位犧牲的駕駛員抬出來,又搬出機槍、槍彈及一應(yīng)器材。幸虧是沒油了,飛機在猛烈的撞擊下才沒有發(fā)生爆炸,否則什么都找不到了。
莫承增鎮(zhèn)長向縣長報告情況后,帶人打著旗幟,到十里坪附近搜索跳傘人員。最后將7位飛行員全部找到,領(lǐng)回了鎮(zhèn)公所。
副鎮(zhèn)長古柏臻略懂一點兒英語,連說帶比劃,與7位美國人有了愉快的溝通。
鎮(zhèn)上竭盡全力,很快安排他們吃飯,休息,一切安頓停當(dāng),眾人散去。第二天按照縣政府指令,又將這7名跳傘人員護送到縣府。同時備辦了3口棺木,把為中國人民抗戰(zhàn)捐軀的飛行員安葬在了十里坪。縣長韋瑞霖親自撰寫碑文,并用中、英兩種文字刻石,以志紀念。
在縣城,韋瑞霖組織各界人士歡迎7位美軍士兵,場面搞得很隆重。當(dāng)時正好有從桂林疏散到黃姚以及八步等地的各界名流。
日寇為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1944年進犯衡陽,直逼廣西。8月,在桂林當(dāng)局安排下,文化人士何香凝、梁漱溟、陳劭先、歐陽予倩、千家駒、張錫昌、周匡人等疏散到昭平,韋瑞霖縣長便與這些知名人士著手建立昭平人民抗日自衛(wèi)工作委員會,組織自衛(wèi)武裝。
韋瑞霖托請廣西省府社會處處長黎民為總招待,參加接待的有自衛(wèi)委員會主任嚴端、副主任何?;I、顧問何香凝、政治部主任陳劭先、軍事部主任李卓賢、宣傳部主任歐陽予倩、經(jīng)濟部主任千家駒、秘書張錫昌以及陳此生、莫乃群、呂集義、徐寅初等人。還專門找來庇江學(xué)校英語教師當(dāng)翻譯。
韋瑞霖在招待會上代表昭平人民,表示了對美國飛行員不遠萬里來華參戰(zhàn)、不畏犧牲的敬意。之前韋縣長就招待事宜征求大家意見,有人了解美國國情,并且去過飛虎隊營地,所以晚宴后還舉行了別開生面的舞會,以活躍氣氛,營造友好氛圍。參加舞會的是歐陽予倩帶來的廣西省立藝術(shù)館的年輕人,他們都有良好的舞蹈功底。7位飛行員驚喜萬分,他們想不到能受到如此熱情的款待,一個個向韋瑞霖縣長及眾人敬禮,感謝黃姚和昭平人民的救命之恩。次日清晨,韋瑞霖安排好轎子和馬匹護送7位飛行員到達蒙山縣,從那里登上迎接的汽車,至柳州后,再轉(zhuǎn)送到百色空軍基地。
1946年1月,抗戰(zhàn)勝利后,韋瑞霖調(diào)任廣西平樂縣縣長。4月間,南京空軍司令部派一名少校偕同兩位美國空軍人員到平樂找到韋瑞霖,說明欲將在黃姚墜機犧牲的3名美軍士兵遺骨運回美國。
韋瑞霖立即派員,跟隨他們到黃姚鎮(zhèn)協(xié)調(diào)此事,并幫助將3位飛行員遺骨取出,移交給美軍。
黃姚那里,只留下一塊墓碑,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3
1958年大興水利時,美國飛行員的墓碑被抬去修建水庫工地。1985年,縣文化局和文物管理所獲知此事,派員到黃姚鎮(zhèn)尋找,真就找到了,于是將墓碑運回,作為珍貴的文物進行保存。
時隔50多年,黃姚人還會說起救助美軍飛行員的事。已經(jīng)是廣西政協(xié)副主席的韋瑞霖,也會想起這樁友情,總是向人們說起當(dāng)年,并且緬懷那3位陣亡的壯士。
一天,韋主席收到一封來信,一看是自己十分熟悉的地址。拆開來,里面竟是當(dāng)年那塊石碑的照片。這么多年過去,遠去的歷史又回來了。
1992年,廣西電視臺拍攝了四集大型文獻電視片《桂林文化城》,將抗戰(zhàn)以來廣西軍民和國際友人共同抗擊日寇的歷史重新搬上銀幕,其中這塊刻有中英文字的墓碑,向世人展示了在黃姚曾經(jīng)發(fā)生的塵封半個世紀的故事。這一年,美國的廖行健先生回南寧看望老朋友韋瑞霖。韋瑞霖拿出墓碑照片又說起當(dāng)年,并流露出對7位飛行員的掛記之情。廖先生十分感動,提出將照片帶回美國去查詢。廖行健先生定居美國50多年,回去便動用關(guān)系多方聯(lián)系,第二年便找到了7位飛行員中健在的3位。這3位飛行員看到照片同樣激動萬分,他們得知當(dāng)年搭救他們的縣長還在世,并且一直記掛著他們,便發(fā)出了一封封“致救命恩人韋瑞霖先生”的書信,敘說當(dāng)年情誼,表達感激之意。信的落款有“美國第14航空大隊第323轟炸中隊第308小隊”的字樣,還有該機組10名飛行員赴華參戰(zhàn)前的合影照片。照片已經(jīng)泛黃,但是顯得十分親切而珍貴。
1997年元月,原李宗仁秘書,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梁立信給韋瑞霖來信,提到1995年在老朋友這里見到過美國飛行員的信及相片,并且說近期中美人員會晤時,數(shù)次提及廣西救助美國飛行員并移交遺骨之事,美方十分感謝。這些事情在人們閑聊中被有關(guān)記者得知,于是便欣喜地追到韋瑞霖先生家中。韋瑞霖先生說,實際上救命之恩應(yīng)該記在黃姚百姓的身上,我只不過是當(dāng)時的縣長,具體操辦了一些事情。是黃姚百姓那天晚上的積極行為,感染了我,讓我這個當(dāng)縣長的做了后續(xù)的工作。
在黃姚,我看到韋瑞霖先生為文明閣重寫的楹聯(lián):“春入水逾響,秋高山更清”,書法樸拙大氣,同清幽雅致的黃姚韻致相照,亦與先生深遠浩闊的氣韻相通。
離報紙上的報道又過去不少時光,一些老人已經(jīng)過世。但黃姚人仍然會講說那一段值得說道的往事。
那塊碑刻,隨著時間,不斷地釋放著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