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女兒眼中的母親:看清“真相”后依然愛她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李菁  2024年05月12日12:07

張愛玲曾有一句著名的比喻: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我和媽媽之間的關系:母愛珍貴如華美的長袍,但上面總有一些“咬嚙性”的小煩惱。作為女兒,我深愛母親,但與母親在觀念、認知上的巨大差異,以及長大后性格、生活習慣的不同,又讓我們不時產(chǎn)生摩擦和沖突。與我有著相似經(jīng)歷和感受的女性不在少數(shù)。與母子相比,母女之間仿佛更容易深陷彼此糾纏、依賴的關系。

日本社會學家齋藤環(huán)將此歸結(jié)為母女的“具身性”,即雙方共有“女性的身體”。由于例假、生育等女性身體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女性更易于感知身體的存在。母親不自覺地將女兒視為自身的延續(xù),在言傳身教中影響、控制女兒;同時,女兒在成長中急于擺脫母親的影響,又不自覺地被母親重塑人格。

為什么母親總是不快樂

學者戴錦華曾說過,自己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是“不想成為媽媽”。她的母親在那個年代需要承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重擔,這也導致了在戴錦華兒時的記憶里,母親的狀態(tài)一直夾雜著疲憊和不安,以及隨時爆發(fā)的壞脾氣。在和一些女性朋友的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這是許多母親很容易出現(xiàn)的狀態(tài):焦慮、控制欲強,一面付出,一面嘴上不饒人,挑剔身邊的一切……而這種情緒狀態(tài)不可避免地對女兒的成長產(chǎn)生巨大影響,時間一長,母女之間容易產(chǎn)生隔閡和怨懟。

作者: 李停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5-18

作家李停在小說《在小山和小山之間》中寫了“不快樂的媽媽”任蓉蓉。為了照顧待產(chǎn)的女兒渡邊彩英,她只身一人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時隔多年后與女兒重新生活在一起。在女兒彩英看來,媽媽總會看到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即便自己做得很好,媽媽依然能夠挑出毛病來?!拔倚闹杏欣硐氲钠拮印寢尩男蜗?。那個形象太鮮明,是我從小一點點堆積起來的:溫柔、慢聲細語、不輕易指責伴侶、考慮對方感受、始終掛著微笑。我把這幾點特質(zhì)總結(jié)出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媽媽的對立面。我想成為的,就是和媽媽相反的人。”(《在小山和小山之間》)

但透過母親的視角,我們才知道,她曾經(jīng)被迫失去過一個孩子,而這種痛徹心扉的喪子之痛又無法和丈夫、女兒言說。丈夫因無法忍受她的乖戾行為而離去,更加重了她內(nèi)心的痛苦。對此,最親近的女兒毫不知情。需要通過“殺時間”才能撫平的傷痛重塑了母親的性格,讓她變得挑剔、刻薄,也令女兒對她充滿了不解和疏離。

很多母親并非生來就不快樂,年少時或許也曾是一名明媚活潑、對生活充滿期待的少女,只是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丈夫的缺席、育兒的辛苦、生活的壓力種種逐漸磨去對生活的期待。她們不得不犧牲自我,收起驕傲,奔波于家庭與工作之間。正如作家蔣方舟所說,“我們和母親永遠在一個錯位的生長過程中”。長大的女兒見到的母親可能已然是牢騷滿腹、固守家庭的形象,她們曾經(jīng)風華正茂、內(nèi)心驕傲的樣子永遠無法被看到。由于時間的錯位,母女之間隔著母親的完整生命周期的重要階段和關鍵時刻,女兒和母親之間似乎永遠沒有辦法達成理解。

李停也秉持相似的觀點。在她看來,女兒和母親之間有巨大的認知差異,女兒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母親,不了解她們在成為母親之前的漫長歲月里是怎樣生活過來的?!皟纱藳]辦法溝通,沒辦法交流,這種認知、經(jīng)歷上的反差在母女關系里是個死結(jié),也是很殘酷的現(xiàn)實?!?/p>

作者: 張小滿

出版社: 光啟書局

出版日期: 2023-11

雖然女兒無法真正理解母親,但至少可以主動設想、感知母親的人生,這樣更容易走出對母親的偏見和狹隘的認知,產(chǎn)生新的認識。在非虛構(gòu)作品《我的母親做保潔》一書中,作者張小滿也借由重新和母親一同生活的契機,在了解母親的過去、記錄母親當下的同時,也追尋過去的自己。她寫到:“我跟母親相處的時間越久,越意識到,是她所經(jīng)歷的過去和所處的惡劣環(huán)境讓她成為了現(xiàn)在的她。我無法改變母親認知世界的方式,我也很難改變我自己?!保ā段业哪赣H做保潔》)

母職與自我能否兼得?

青年學者、書評人陳嫣婧一邊在同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邊養(yǎng)育正在讀小學的孩子。最近她的女兒剛過完10歲生日,當“社?!迸畠禾岢鱿胙埿∨笥岩黄痖_派對時,“社恐”的陳嫣婧十分犯難和焦慮。她在家拼命擦拭地板,收拾屋子,希望借此緩解緊張的情緒。旁人或許不解,事實上,陳嫣婧不愿意外人闖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這種失控感讓她感到恐慌,充滿對未知的恐懼。和女兒不同,她認為自己性格孤僻,不習慣從集體中尋找溫暖,也厭煩在眾目睽睽之下表現(xiàn)自己,與陌生人打交道對她而言實屬巨大的考驗。但出于對女兒深厚的愛,即便性格、自我需求迥異于自己的女兒在無意識地擠占她的自我空間,她也會在不得不經(jīng)歷一番內(nèi)心掙扎之后,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在陳嫣婧看來,母職一定建立在犧牲自我的基礎之上,當母親的自我與女兒的內(nèi)心需求發(fā)生沖突時,她們彼此的關系充滿張力。

這里所說的母職一般指社會性母職,即指對嬰幼兒的照料等,不一定由母親承擔。在男權(quán)社會中,生育和養(yǎng)育被天然地認為是母親的責任,并沒有與母職相對的父職概念。在傳統(tǒng)觀念之下,母親不得不從母職和自我中二選一。

作者: 張愛玲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2-6

在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中,母女關系占據(jù)了最大的篇幅。與弟弟張子靜相比,張愛玲對母親的感情更具有自我意識。她曾說過“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的母親的”。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出身名門,因與丈夫感情不和,遠赴重洋,敢于追求自我,是勇敢堅強的新派女性,但卻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下的“好母親”。她對待孩子充滿理性,凡事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孩子的情緒。黃逸梵是愛張愛玲的,她資助女兒上香港大學、補習英語,為她日后去英國留學做準備。但同時,她又在時刻估量、權(quán)衡女兒到底值不值得自己付出這么多。《小團圓》中寫到,由于母親給的生活費相當?shù)停爬驇缀跏歉鄞笞罡F的學生,暑假為了節(jié)省路費而選擇不回家。與此同時,母親蕊秋卻長期居住在香港最昂貴的淺水灣飯店。九莉因?qū)W業(yè)出眾被教授獎勵的八百塊錢,卻被母親在牌桌上一夜之間輸?shù)袅?。這件事給九莉的刺激之大,幾乎貫穿她與母親關系的始終??v覽張愛玲的諸多作品,母親鮮少無私、溫暖、犧牲的形象,多是自私、冷漠、疏離。母女雖未置于激烈的沖突中,卻有一種期望與現(xiàn)實碰撞后的幻滅。

實際上,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的中國母親都不得不在孩子降臨人間后逐漸收起自我。當孩子隨著長大而具備越來越多的自我意識和欲望,開始蠶食母親的自我空間時,母親更難展現(xiàn)全部的自我,只能隱藏真實的情緒,將許多原本不需要承擔的東西強加給自己。

有了女兒之后,陳嫣婧對母親的理解更深了一層。母親的自我意識很強,不以孩子為中心,童年時她也曾抱怨母親,不如父親和大姨那樣細致地照顧自己的起居,為自己做飯、梳小辮、做好看的衣服。但成為母親后,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除了做事風格與母親有差異,在內(nèi)心卻與母親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了彌補童年的缺憾,她為女兒精心準備早點、扎好看的小辮,但內(nèi)心仍不自覺地與女兒產(chǎn)生距離感。雖然兒時覺得母親與自己不夠親近,長大后,她卻非常享受母女之間相互獨立的自由關系。在她看來,母親這一角色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被動成長,并不斷地在與孩子的接觸中自我完善。她秉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和女兒相處,被女兒拉著“被動社交”時,她更愿意積極調(diào)整心態(tài),并將此視為對自我疆界的拓寬,而非傷害。作為母親的自我并沒有被壓縮,也沒有失去,只是接納了曾經(jīng)不能承受之物,與其并存。在后來的生日派對中,陳嫣婧發(fā)現(xiàn)自己和其他家長聊得很開心,曾經(jīng)擔心的事情是多慮了,不知不覺中,她自己的生命邊界也被女兒拓寬了。

與舊時女性相比,現(xiàn)代女性擁有更多的選擇,同時受到現(xiàn)代思想的影響,更容易處于母職與自我實現(xiàn)的掙扎。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力求保持完整的自我,不斷在與生活和自我關系中做出選擇和妥協(xié)的過程。所以不必苛求自己一定是完美的母親,肯定自己的價值和自我同樣重要。就像李停所言,如果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可能同時是一個很糟糕的妻子,可能是個很糟糕的公司員工。不如做一個差不多的媽媽,差不多的員工,差不多的妻子,這些平均起來,反倒覺得成功。

理解母親,是一段走不完的路

或許生活中本不存在一種完美的母愛。太過親密的母女關系,會因為失去邊界而變得令人難以忍受;距離太大又會變得疏遠,產(chǎn)生一種“我們本不該在一起”的情緒。在和很多做了母親的女性友人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不少人都曾因為各種原因和母親產(chǎn)生過隔閡和沖突,但同時又因為母親在自己生活中的介入和影響如此之深,甚至在不知不覺地成為了母親。齋藤環(huán)認為,女兒往往把自己和母親的關系絕對化,以為無論如何都無法擺脫這種控制,只有在意識到媽媽也是一個不完美的普通人這件事后,才能獲得自由。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時,才會明白自己應該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從而掙脫母親、丟下原本的想象。其實,這個逐漸找到自我的過程挺殘忍、挺撕裂的。”在《在小山和小山之間》中,母親在彩英婚姻亮起紅燈時幫助和支持女兒,彩英也在和母親共同生活中擁抱、理解了母親身上的不完美。她們彼此加深了解,在互為鏡像中,女兒也重新獲得了成長,和母親一樣,成為另一座獨立又堅強的“小山”。對此,陳嫣婧深有感觸。生活不停歇,母親與女兒的關系就遠遠沒有結(jié)束。理論無法替代生活的本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身是流動性的,只要生活還在繼續(xù),母女之間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反思本身即價值,打破彼此隔閡是理想的狀態(tài),但生活永遠比理論復雜得多。

蔣方舟覺得,與母親的和解有時候其實更像“算了,我不跟你計較了”,而理解是比和解更可貴、更深沉的東西。母女關系中的傷痛只是一個過程,人生如此漫長,很難說哪個節(jié)點是結(jié)局。某個瞬間會過去,然后被另一個瞬間取代。這是人生值得期待的地方,也是它沒有那么讓人恐懼的地方。

母親和女兒在彼此眼中或許總有一些無法改正的“小毛病”,但并不妨礙母女彼此相愛。一段良好的母女關系,就是帶著誠意真實地表達,解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修復關系中的裂痕,讓關系慢慢變得更深厚,更值得信賴,更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

(部分采訪內(nèi)容參考文章《和蔣方舟聊完母女關系,有點想哭》《為什么媽媽總是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