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安龍一日
來源:解放日報 | 王干  2025年07月17日08:04

安龍這個縣城不簡單。

很多縣城都在爭創(chuàng)歷史文化名城,安龍不用爭,不用創(chuàng),它自然長在那兒,別人想搶也搶不走,想爭也爭不到。沒辦法,這是歷史的賜予,也是老天的厚愛。

安龍是曾經(jīng)的皇都。偌大的貴州,安龍是唯一擁有皇都稱號的地方。南明永歷帝朱由榔1652年遷都安龍(改稱“安龍府”),在此駐蹕4年,因為有天子大駕的留痕,故有“龍城”之稱。加之地處黔、桂、滇三省交會處,明清時期,安龍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地位在西南不可小覷。如今在安龍的明十八先生墓、永歷皇宮遺址、興義府試院、古城垣(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等歷史遺跡,都是歷史滄桑的印記。

2025年5月19日晚,我來到安龍。第二天清晨,便被空氣里負氧離子喚醒,我起來散步,開始對安龍一整天不同時段、不同地點風(fēng)光的瀏覽與欣賞。

晨光初綻時,安龍也醒了。這座小城躺在黔西南的臂彎里,像一枚被歲月摩挲得溫潤的玉墜,泛著青黛色的光。三百年荷香浸透了城墻磚縫,南盤江的水汽漫上來,將整座城洇成一幅未干的水墨。

招堤的柳,總是最先觸到風(fēng)。那些柔條垂進荷塘,攪碎一池胭脂。5月的荷花尚未盛放,但荷葉已鋪成翡翠的甬道,讓人疑心踩上去會跌進某個古人的詩行。醉荷亭的飛檐挑著半闕朝陽,石橋回環(huán)處,三兩早起的婦人正浣衣,木杵聲與鳥鳴聲此起彼伏。三百年前,張之洞是否也在此掬過一捧帶著蓮香的晨霧?他的《半山亭記》里,那些墨痕仿佛仍在青苔斑駁的碑石上呼吸。

晌午的日頭爬上南明皇宮的殘垣。赭色宮墻早已褪成淡藕色,唯有角樓翹起的脊獸仍倔強地昂著頭,仿佛還在守望永歷帝未歸的鑾駕。硫磺街的老茶館里,穿靛藍布衣的苗家老漢正用長煙桿叩擊茶盞,煙圈與茶霧糾纏著,將“十八先生之獄”的舊事氤氳成傳說。忽有八音坐唱的調(diào)子從巷尾飄來,布依族姑娘的銀飾叮當(dāng),竟與明城墻下蟋蟀的振翅聲押了韻。

日影西斜時,仙鶴坪的原始森林開始吐納。遮天蔽日的櫸木間漏下碎金般的光斑,蕨類植物蜷曲的嫩芽上,還沾著張锳當(dāng)年添燈油的讀書人遺落的墨香。暗河在篤山溶洞深處叮咚作響,石筍與鐘乳以萬年為刻度緩慢相擁,探險者的頭燈驚起一群盲魚,它們的鱗片映著巖壁,恍若散落的南明銅錢。

夜市在招堤畔亮起燈籠。剪粉攤的蒸汽裹著酸辣香,穿枋斗拱的吊腳樓前,孩童舉著沙糕追逐,險些撞翻寫生者筆下的半山亭。遠處萬峰湖的漁火漸次亮起,像誰失手打翻了一匣星子。荷風(fēng)穿城而過,將蘑菇宴的鮮香、石斛酒的醇厚、布依古歌的尾音,統(tǒng)統(tǒng)釀進月光里。我和幾位同行的老友在夜市里點了毛豆、黃瓜、花生米,要了兩瓶啤酒,一邊飲一小口啤酒,一邊看路邊的風(fēng)景,感受安龍的人間煙火氣。

第一次來安龍,雖然僅短短一天的時光,我卻像翻閱了一本魅力難舍的線裝書。歷史是它的扉頁,山水是插畫,而街巷間流淌的市聲則是批注在頁眉的鮮活眉批。當(dāng)夜色漸深,城墻根下的三角梅突然爆出一簇鮮花,像某個未說完的故事,突然開了新篇。

我讀醉了。

在安龍有一景點叫半山亭,相傳是張之洞父親張锳任興義府知府時期所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張锳在貴州安龍招堤的金星山半山腰修建茅亭,命名為“半山亭”,并遍植荷花以增勝景。亭成之日,張锳宴請賓客,命時年11歲的張之洞即席作《半山亭記》。這篇八百余言的駢文,開篇即以“萬山輻湊,一水環(huán)瀠”勾勒興義府地理形勝,繼而描繪招堤四時風(fēng)光,“云峰聳翠,煙柳迷青,秋水澄空,紅橋倒影者”。文中“德及則信孚,信孚則人和”的政治見解,更令賓客驚嘆其早慧。全文仿歐陽修《醉翁亭記》筆法,卻融入了“與民同樂”的為政理念,現(xiàn)仍刻于亭畔碑石。

半山亭內(nèi)還有一處碑刻,是張之洞的《雞樅菌賦》,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說是我安龍之行的最大收獲。

我對雞樅菌的喜愛由來已久。最早是1987年1月,我在北京參加全國青年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會議,順便和同行幾位作家去拜訪汪曾祺先生。汪先生那天中午招待我們的就是油雞樅,我覺得太好吃了。汪先生介紹說,這是云南朋友送的,特別適合拌面條。我當(dāng)時沒有聽清楚是什么食物,問了汪先生。汪先生說“雞樅”,我只聽了聲音,但不清楚怎么寫。后來我看汪先生的文章,才知道了這兩個字。從此對雞樅念念不忘。

汪先生在《菌小譜》中寫道:“最名貴是雞樅,雞樅之名甚奇怪?!畼骸謩e處少見。為什么叫‘雞樅’,眾說不一。這東西生長地方也奇怪,生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為什么專長在白蟻窩上,這道理連專家也沒弄明白。雞樅菌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雞樅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難比方??梢哉f這是植物雞。味正似當(dāng)年的肥母雞,但雞肉粗而菌肉細膩,且雞肉無此特殊的菌子香氣?!?/p>

汪先生說得很準(zhǔn)確,而我認為油雞樅的味道更是人間至味。后來我參與《大家》雜志的策劃,對雞樅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吃了很多的美味。雞樅菌是云貴川一帶的名貴菌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人工培植的,但味道遠不如野生的,也不如其他人工培植的菌子。人工培植的雞樅菌不是太硬,就是太軟。原因在于雞樅菌“寄生”在白蟻窩上面,因而雞樅菌有點像蟲草,兼有植物和動物的特性。人工培植就不太容易做到這一點,因而味道會差很多。

2003年女兒到美國留學(xué),我說美國的餐飲會很不對胃口,帶些好吃的去吧,她說,不能多帶,海關(guān)會查的。怎么辦?最后女兒選擇了兩樣食品。一是祖母親自釀造的黃豆醬,一是油雞樅。她到美國之后,有了這兩樣食品,鄉(xiāng)愁就有了寄托?,F(xiàn)在她回到北京工作,家里冰箱里常備的就有油雞樅,而祖母去世后,我們再也吃不到那么好的黃豆醬了。

我如獲至寶從當(dāng)?shù)嘏笥涯抢铽@得了張之洞的《雞樅菌賦》的全文,這篇文章首載于《興義府志》,現(xiàn)全文照錄:

雞樅菌賦

(清)張之洞

淡煙漠漠雨初晴,郊外雞樅菌乍生。

采滿筠籃歸去也,有人廚下倩調(diào)羹。

時維七月,序近三秋。菌芽乍吐,菌茁將抽。名以雞而《黔書》曾解,名以樅而字典都收。梅誕生詳言其狀,李瀕湖省悟其由。性清神而益其胃,形高腳而傘頭。

觀其冒雨忽生,驚風(fēng)亂刮。前山后山,三點五點,白質(zhì)兮宜分,赤莖兮宜撿。如雞羽兮初垂,如雞足兮欲斂。草雜萋萋,人來冉冉。望原隰兮山色蒼,鎖群峰兮對夕陽。花仡兮仲女(布依女),荷笠兮攜筐。陟崎嶇之鳥道,登崱屴(高山)之羊腸,非佳節(jié)而挑菜,豈春盡而尋芳。采將奇菌,佐我羹湯。

若夫莧名馬齒,菜號龍須,荇則鳧葵是喚,莎則鴨腳相呼。雖佳名之并妙,比異品之懸殊。重以初似笠張,繼如蓋起??碗x冀北之鄉(xiāng),名重滇南之美。問價則數(shù)解青蚨,依根而叢生白蟻。羨得地兮黔中,知滋榮而雨里。水之湄兮山之陂,伊人采兮踏綠莎,既珍饈之可薦,復(fù)病痔之能瘥。香飄清冽,影弄婆娑。嘗嘉蔬之風(fēng)味,爰志異而興歌。

歌曰:

香菌號雞樅,托根依芳草。

有客異味嘗,雅欲黔南老。

又歌曰:

雨后空山有足音,雞樅香菌饜儂心。

亂峰迢遞煙嵐鎖,知在深山何處尋!

序詩描寫雨后采菌的田園畫卷:“淡煙漠漠雨初晴,郊外雞樅菌乍生。采滿筠籃歸去也,有人廚下倩調(diào)羹?!币浴暗瓱煛薄坝昵纭惫蠢沼旰笄逍路諊?,突出雞樅菌破土而出的生機。描繪農(nóng)人采菌歸家、下廚烹調(diào)的溫馨場景,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情趣。

賦的開篇寫雞樅菌的生長與價值?!皶r維七月,序近三秋?!秉c明雞樅菌的生長時節(jié)在夏秋之交(農(nóng)歷七月),呼應(yīng)《黔書》記載。寫雞樅菌初生的情形時,以“初似笠張,繼如蓋起”比喻菌傘從笠帽到華蓋的成長過程。接著寫它與白蟻共生“依根而叢生白蟻”,指出雞樅菌與白蟻巢穴共生的獨特生態(tài)。

還寫了布依族女子采摘的場景:“人來冉冉。望原隰兮山色蒼,鎖群峰兮對夕陽。花仡兮仲女(布依女),荷笠兮攜筐。”攜筐登山,展現(xiàn)黔西南民族風(fēng)情。其后,將它與馬齒莧、龍須菜進行對比并談及價格:“問價則數(shù)解青蚨”(青蚨指錢幣)?!跋泔h清冽,影弄婆娑?!币孕嵊X與視覺強化其誘人特質(zhì),顯現(xiàn)了張之洞描寫美食的天賦。

大文學(xué)家、大美食家蘇東坡酷愛嶺南荔枝,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而年少的張之洞對雞樅菌的熱愛,則“雅欲黔南老”,與蘇東坡有異曲同工之妙。

汪曾祺先生稱雞樅菌是菌類的天花板,是菌中之王,與張之洞心相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