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梅葆玖與京劇的傳承發(fā)展

http://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6年05月06日09: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 禎

  梅葆玖作為梅派藝術最重要的傳承人,以舞臺上的粉墨登場、對梅派劇目的傳承和順應時代變化的發(fā)展,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和對梅派劇目的理解。他重傳 承傳統,亦重創(chuàng)新發(fā)展;他的標準就是美的標準,他的滿意是以觀眾的審美判斷為前提和追求的。簡單地以“保守”或“創(chuàng)新”來貼簽,不是客觀的,也不是全面的認識。

梅葆玖與京劇的傳承發(fā)展

  參加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4月25日中午來到桃園機場,辦理手續(xù)回京。在微信朋友圈驚聞梅葆玖先生去世的消息,雖在意料 之中,內心卻還是感到震驚。他昏迷那么久,終無回天之力。然而,他畢竟不是一位普通的老者。梅蘭芳的兒子、京劇界響當當的梅葆玖先生,他的辭世會有怎樣的 影響呢?

  甫下飛機,就接到記者的約稿電話,亦深感媒體的敏感和對葆玖先生的關注。但我還需要讓自己心情平靜,在平靜中會思考得更多,也更理性和客觀。幾 天來,各種媒體對梅葆玖去世的報道,頗有鋪天蓋地之勢,微信消息多為同仁傳遞,倒也未覺意外,意外的是昨天走在街上,坐在公交車上,依然聽到各類新聞平臺 熱議葆玖。梅氏父子對于中國人有著怎樣的印象和記憶,想到這些,幾天來的平靜轟然崩塌,感情之潮亦洶涌而來,葆玖之別,是我們與梅蘭芳最深的割斷,55年 前我們失去了梅蘭芳,今天梅葆玖亦驟然而去。

  近日來通過媒體上的大量回憶文章,可以使我們更為了解梅葆玖的京劇造詣及在京劇傳承特別是梅派藝術傳承和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我與梅葆玖近 距離的接觸大約是在2005年,梅葆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京劇院團發(fā)展現狀考察團”,該團成員都是戲曲表演藝術家和學者,亦曾來中國藝 術研究院座談,當時本人作為戲曲研究所所長匯報戲曲研究與理論發(fā)展狀況。針對當前京劇院團人才缺乏、觀眾群日益萎縮的困難和問題,考察團赴上海、南京、天 津、北京、武漢等地考察,包括梅葆玖在內的全國政協委員們指出,保護和振興京劇是發(fā)展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要承擔起振興京劇“國粹”的歷史使命。他們建 議,國家應制定帶有長期性的政策措施,將振興京劇藝術擺在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要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培養(yǎng)更多的京劇名角;加強對京劇藝術的輿論宣傳,加緊 培育市場和培養(yǎng)新一代的觀眾。就我所知,這次考察活動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年11月,文化部組成專家組,對27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申報的37個京劇院團進 行全面評估,并最終確定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

  這些年來,梅葆玖對京劇的傳承不遺余力,不僅拜他學梅派的有49人之多,他還帶著弟子們往返于各地,不辭勞苦,展示梅派藝術的風采和魅力,宣傳 和普及京劇藝術。2014年是梅蘭芳誕辰120周年,“雙甲之約”他帶著梅蘭芳劇團赴各地演出,并沿著父親梅蘭芳的足跡遠赴日本、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 演出、演講,雖然已是80歲高齡,扮相表演風采依然,舞臺上一絲不茍;講臺上精神矍鑠,不事浮華,尤其談到梅派,總是語重心長,耐心細致。他認為自己是受 教梅蘭芳最多獲益最大者,因此每當談及“父親”二字他的聲調總會發(fā)生變化,飽含感恩之情。對于父親的教誨他銘記于心,加之多年的表演體悟,幾十年的積累琢 磨,梅葆玖已成為梅派藝術真髓的繼承者,也是不遺余力的倡導者、推動者、宣傳者和實踐者。梅蘭芳對梅葆玖寄予的期望,從1950年10月24日他們父子同 臺在天津中國大戲院合演《金山寺》《斷橋》可見一斑。據說那晚觀眾的情緒熱烈極了,梅劇團的人相當緊張,尤其是梅蘭芳,對那晚的演出特別關心。對此,《舞 臺生活四十年》是這樣記載的:“所以唱完了戲回到飯店,他(梅蘭芳)一進門就對我(許姬傳)說:‘《金山寺》是一出開打的戲,不是普通的文戲可比。葆玖的 武工沒有很深的底子,又是第一次上演,我真替他擔心。唱得好壞不管,我怕他出錯。今天能把這出戲對付下來,也算難為了他!’梅先生一面說著,順手把大衣脫 下掛好,倒了一杯茶喝著!F在葆玖演戲的條件,要比我幼年的時候便利得太多了。有那么多位前輩,隨時可以指教他、糾正他。再說新建筑的戲院,對于攏音這 一點是有很好的設計的。燈光的配合也調和。這都對演出有很大的幫助!废壬f得高興,就把當年搭班時的戲館、騾車、跑馬、賽車、行戲這些情形一直談了三 個鐘點。等我們談完了話,東方已經發(fā)白了!

  梅葆玖重視京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在全國政協會上提交的提案是《急需對京劇保護和傳承》。他從小浸潤于梅派藝術,也一直在傳承、弘揚梅派藝術, 并逐漸地蛻殼,走向藝術和思想的成熟。他對梅派藝術中和之美的認識很深刻,在他看來,“梅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講究的是規(guī)范,是范本。他無論是一招 一式,一字一腔,發(fā)聲運氣,都非常強調規(guī)范,就是不要突出某一方面,那當然沒有特點了,因為欲要突出某一方面,往往是要達到掩飾另一方面的不足或缺陷為目 的,這并不是演員的不夠,相反是體現了演員的能耐,只是梅派不提倡那么做而已。而且沒有特點,不是沒有風格,如果把風格都演‘化’了,那是‘水’了,也不 是梅派了。誠然他是用心來唱,用心來演,用他真誠的心,跟他的感情,跟他的愛來表演。觀眾被他征服了,自然地形成了他的表演風格——梅派藝術”(《從〈梅 蘭霓裳〉談梅派的“中和之美”》,《戲曲藝術》2013年第5期)。多年的實踐和積累也使他真正把握了梅派藝術本質,這也體現在他對梅蘭芳藝術實踐成功與 失誤的認識上。

  記得2015年上半年的一天,梅葆玖的摯友吳迎先生給我打電話,相約談事,我們約在梅蘭芳紀念館。中午吳迎風塵仆仆趕來,原來他受梅葆玖之托, 來談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特別是人才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有多方面因素考量,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演員的文化素養(yǎng)和理論修為,雖然學校設備越來越先進,條件越來 越好,可以上本科,讀研究生,但梅葆玖認為還不夠,還應該繼續(xù)深造,讀博士,從而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演員的文化、理論水平,也希望我能夠支持。我聽后非常感 動,這不僅是因為對我的認同,更主要的是能夠感受到梅葆玖對京劇、對梅派認識之清醒,考慮問題之深、眼界之開闊,不以己為是,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確 實做到與時俱進。幾年前他就說過:“從京劇傳承的角度出發(fā),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yǎng)高精尖的演員。京劇藝術主要還是看你的表演,聽你的唱腔,就像我 們聽西方歌劇《茶花女》一樣,這些經典作品不可能再改了,主要還是看什么人去唱,什么人去演。觀眾來看主要是來看角兒,沒有角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就要培 養(yǎng)高精尖的名角兒,他一上臺,大家就爭先恐后地來買票。培養(yǎng)演員,也得培養(yǎng)有文化底蘊的,這樣演出來的人物才能真實。不知道歷史,不了解文化,不知道京 劇、昆曲是怎么形成的,光模仿外在,只能是一個外殼!(《〈梅蘭芳〉給我們的啟示》,《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12月23日)京劇界有許多好的傳 統,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和舊習俗。以梅葆玖在京劇界之尊,卻頭腦如此清醒和洞達,對文化與理論有如此之認識,在令人欽佩之余,還會想很多,亦不知梅 葆玖之外,持這樣開放和先進理念者還有幾多。

  梅葆玖觀念之新、思想之新,無論是對陳凱歌執(zhí)導電影《梅蘭芳》、上海話劇院話劇《梅蘭芳》的支持,還是從他參與新媒體京劇《梅蘭霓裳》都可證 明。為此他還專門撰寫了《從〈梅蘭霓裳〉談梅派的“中和之美”》,他認為,“舞臺三維虛擬景象設計,運用是否恰當,是否‘中和’,其衡量的尺度是‘綜合’ 與‘平衡’,這是梅派‘中和之美’的原則。舞臺三維虛擬景象設計構思必須與舞臺布景結合起來,有里有外、有虛有實、天衣無縫。將三維動畫制作的影像與舞臺 虛擬的實景結合,營造渾然一體的舞臺三維虛擬景觀,這才顯得‘中和’。如何用三維動畫技術和虛擬景象設計表達梅蘭芳藝術的‘寫意傳神’,做到‘移步而不換 形’可能是今后一代人、兩代人長期攻關的科研題目。如果讓一些‘大場面、大制作’被人詬病太過寫實反而使戲曲虛擬表演顯得虛假,真的改變了梅派的‘形’ 了,那就直接破壞了我父親一再強調的‘綜合’與‘平衡’了”(《戲曲藝術》2013年第5期)。他的這種熱衷和支持新媒體,與乃父當年熱衷唱機、電影也是 一脈相承,都始終能夠走在時代前面。

  人們對梅蘭芳及其京劇藝術時代的向往和記憶,使“梅蘭芳”三個字成為籠罩在梅葆玖頭上的一頂光環(huán),寄托了人們對那個已經漸行漸遠時代的想象和情 感咀嚼。梅蘭芳京劇藝術不僅屬于他生活的時代,也屬于未來,無疑梅葆玖已成為人們對梅蘭芳藝術、梅派藝術追慕的托體,而梅葆玖也擔當起來了,他作為梅派藝 術最重要的傳承人,有血緣身份因素,有形象酷似因素,有梅蘭芳嫡傳親授因素,更主要的,他以自己親身行為、舞臺上的粉墨登場,對梅派劇目的傳承和順應時代 變化的發(fā)展,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和對梅派劇目的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與乃父亦頗相類,重傳承傳統,亦重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是非此即彼,靠走極端奪人眼球的。他的標 準就是美的標準,他的滿意是以觀眾的審美判斷為前提和追求的,簡單地以“保守”或“創(chuàng)新”來貼簽,不是客觀的,也不是全面的認識。

  仿佛自然界也會有感應。北京的春夏難得有雨,5月3日是我們最后與梅葆玖告別的日子。天地有情,多日的晴朗,到了2日天空黯然,氣溫驟降,細雨綿綿,似乎也在訴說著對他離去的悲痛和不舍。點點滴滴,淅淅瀝瀝,讓人黯然銷魂,情何可堪。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