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梁 鴻:亡靈在大地游蕩 ——讀格非新著《望春風(fēng)》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微信公眾號) | 梁 鴻  2016年07月29日00:12

一直在想,格非什么時候?qū)戉l(xiāng)村?曾經(jīng)看過他的一篇談故鄉(xiāng)和村莊的散文,當(dāng)時就有種感覺,總有一天他一定會寫的。

讀《望春風(fēng)》,覺得像一群亡靈在說話,一如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時間倒流,已經(jīng)死亡的儒里趙村重又復(fù)活——房屋重建,花又重開,植物重又生長,人又復(fù)活,人們又張口開始說話。各種聲音如交響樂一般,在大地上此起彼伏。大地越是空茫,聲音就越是清晰。

在這片廢墟里,曾經(jīng)有過很多鮮活的生命,如英雄一般活過。比如趙孟舒、趙錫光、唐文寬、王曼卿、“我”的父親,他們都是匿名的英雄,在儒里趙,以自己的方式生長、死亡。趙孟舒受辱自殺;趙錫光以詩句懷念過去;唐文寬說著誰也不懂的英文;父親自殺為保護同門;王曼卿造出一個植物豐盛的花園,她的身體也成為最好的隱喻。即使像老福奶奶,雖然目不識丁,卻也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迎接死亡。儒里趙,這個名字包含著它的過去,過去曾經(jīng)有過的某種文化和生活。我喜歡這樣一群人,他們來歷不明,時代讓他們無法自我言說,但儒里趙包容了他們,他們還各自保留著自我,哪怕是王曼卿那樣一個女人,也還保留了一種德。這種“德”不是儒家的“德”,而是對生活的一種堅持。

再如高定邦、高定國、梅芳、春琴等等,他們構(gòu)成儒里趙村最扎實的生活形態(tài)。彼此間既爭吵陰謀,又同仇敵愾,就像不同自我之間的內(nèi)在張力,雖然力量的方向不同,卻是同一屬性。在儒里趙,他們是主體存在的,有著對生活的強烈愿望和追求,有著自己的情感和選擇。當(dāng)儒里趙村被消失,大地成為廢墟之后,這些生命只有變?yōu)橥鲮`,在荒草之中游蕩。在城市里,他們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亡靈。

儒里趙村的下一代,“我”、同彬、禮平和那些年輕的女孩子們,他們試圖在城市里尋找自己新的根基和依賴,但是,那種曾經(jīng)在趙孟舒、王曼卿和春琴們身上存在的“德”沒有了?!拔摇眰儗θ謇镖w村是沒有愛的,禮平野心勃勃,他要改造儒里趙村,把池塘、房屋、樹木、花園全部毀掉,他意識不到儒里趙村的空間意義,也聽不到亡靈的聲音。他身上充滿了惡的力量,這個惡和我們時代的某種力量和個性相一致。

村莊沒有了,與歷史的神秘聯(lián)結(jié)沒有了。像一棵樹,被移了地方,再也找不到原來的空氣和滋養(yǎng),就只有委頓了。高定邦到城市里成為走街串巷給人做飯的人,誰會想到當(dāng)年在儒里趙他也是決定一方的英雄?春琴們住在公寓房里,再也不能夠和銀娣她們結(jié)伴在通往各個方向的大地上行走,不能夠侍弄莊稼,并傳播著飛短流長的閑話。那片莊稼地不只種莊稼,還是她們的領(lǐng)地,她們在那里可以呼風(fēng)喚雨,從容自在。來到城市,無一例外,他們面目模糊、神情呆滯,成為一個符號和沒有任何價值的人。

不是村莊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當(dāng)村莊沒有后,這一批人,或者,幾千年來游蕩在村莊上空的那些幽靈,真的無家可歸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終結(jié),是歷史的最大終結(jié)。對于社會學(xué)家、政治家而言,它預(yù)示著新的時代和新的矛盾,預(yù)示著斷裂和重建;但是,對于文學(xué)家而言,他必須為這些無家可歸的幽靈立傳,必須留下他們的聲音、面貌和喜怒哀樂。

在小說的第一、二章中,作者是單線敘述的,通過“我”這樣一個少年的眼睛看村莊整體的生活形象。但是到第三章“余聞”,小說突然轉(zhuǎn)換了視角,在第一、二章中被“我”觀照過的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呈現(xiàn)。他們自我述說,把自己的內(nèi)心重又袒露出來,就像河流突然開闊復(fù)雜,眾聲喧嘩,每一條支流最終匯成了這條大的河流。因為有了第三章的汪洋恣意,《望春風(fēng)》真正成為一部關(guān)于聲音的小說,聲音的姿態(tài)、語調(diào)、歷程鮮明獨特,儒里趙村的人最終終于成為自己,哪怕是以亡靈的方式。比如梅芳。在前兩章中“我”是恨她的,她對待“我”和作為算命先生的父親太粗暴,對政治又太盲目地相信,缺乏人性的柔軟。但是在第三章,作家讓她又重新活了過來,我們看到她內(nèi)在的困頓,她對“愛”的追尋和失去,就好像一個亡靈在追憶自己逝去的人生。

《望春風(fēng)》并不是一首關(guān)于鄉(xiāng)村的挽歌,這樣說太實在了,就好像格非是一個鄉(xiāng)村中心主義者,是一個中國式田園詩的向往者。我不那樣認(rèn)為。作者并沒有對鄉(xiāng)村的倫理、鄰里關(guān)系、文化傳承、村莊形態(tài)進行終極化的書寫,甚至,作者沒有作出評價,他只是寫出一種“衰頹”,它包含著非常實在的現(xiàn)實內(nèi)容(社會進程、城市化、拆遷等等),他要對這些現(xiàn)實所構(gòu)成的人生狀況、生命形態(tài)進行準(zhǔn)確細致的書寫。但是,這些實在只是基本元素而已,一旦被歸入小說的敘事和邏輯中,它們就擁有更廣闊的存在。

這里面蘊含著一個更大的主題,它是一首關(guān)于永恒失去的詩。大地空茫,生命消逝,亡靈仍在喃喃細語,爭吵、哭鬧、歡笑,而“我”,趙伯渝,站在春風(fēng)里,朝著東南西北望,希望能聽到這些亡靈的聲音,希望能夠還原那熱鬧、鮮活的生活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