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原作家群”訪談之李佩甫:“平原”是我的精神家園
來源:新華讀書 |   2018年04月18日16:04

訪談實錄:

新華網:“我是一粒種子。我把自己移栽進了城市?!边@是您新作《生命冊》的第一句話,您說“作品的第一句話對我來說是致命的,我必須找到它?!蹦X得為什么城市的啟發(fā)不能讓您找到,必須回到童年生活過的地方?

李佩甫:我所說的“作品中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創(chuàng)作上的問題。是指我寫每一部作品的“第一句話”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要通過“第一句話”來決定整部作品的“語言基調”和行文的“情緒走向”。所以,每當我開始寫作的時候,都為第一句話發(fā)愁,為找不到“語言”發(fā)愁。開始寫《生命冊》時,我曾經一次次開頭,寫了有幾萬字,都先后廢掉了。就是沒有找到“第一句話”。

第二,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童年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里并不特指鄉(xiāng)村、或者城市。說的是一個人最初的“成長環(huán)境”?;蛘哒f是一個“幼芽”的成長環(huán)境。

新華網:《生命冊》作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與前兩部作品是怎樣的邏輯關聯(lián)?

李佩甫:我說過,“平原”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的寫作領地。在一些時間里,我的寫作方向一直著力于“人與土地”的對話,或者說是寫“土壤與植物”的關系。我是把人當作“植物”來寫的。

在這個意義上說,《羊的門》是寫“草”的,寫的是原生態(tài)。主要寫的是在一個特定時期里,本土“植物”的生長狀況及高度,我要告訴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最好的植物,可以長成什么樣子。也只能長成什么樣子?!冻堑臒簟纺?,就這部小說來說,它的不同,首先在于“城”的出現,“城”的誘惑。寫的是“逃離”,是對“光”的追逐。第三部,《生命冊》是寫“樹”的。寫了一個人五十年的歷史,寫的是“樹”的生長狀態(tài)。同時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內心獨白,也可以說是一個當代知識分子人的心靈史。說它是“心靈史”,是從一個人的記憶視角出發(fā)的。這里記錄的是一個人“我”五十年的內心生活,這五十年,社會生活有著翻天覆地變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面鏡子,是鏡子里的五十年。而“我”則是一個“背負著土地行走的人”。

如果將三部長篇相比較的話,《羊的門》寫的是客觀,訴說了土地的沉重,及植物(草)生長的向度?!冻堑臒簟穭t寫的是主觀,是逃離,是對“燈”的向往。而《生命冊》則寫的是“樹”,是一個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成長史,是土壤的豐富性。同時也是五十年后對這土地的重新再認識。三部作品相比較的話,是遞進關系,是一次次的發(fā)問,是三部曲。所以《生命冊》無論從寬闊度、復雜度、深刻度來說,都是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次關于“平原說”的總結。

新華網:您早期作品多以鄉(xiāng)土題材,后來逐漸讓主人公走進城市,為什么會有這種轉變?從鄉(xiāng)村“進入”城市遇到過哪些創(chuàng)作上的困境?

李佩甫: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和領域。我的寫作領地是“平原”。我說的“平原”是以豫中平原腹地為根基,這里一馬平川,人口密度大,無險可守,災難深重。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經人工修飾過的,到處都是人的痕跡。另外,這里所說的“平原”也并不特指鄉(xiāng)村(也包括平原上的城市),甚至也已不是具象的哪塊地域,那是我心中的“平原”。

新華網:您后來找到了屬于您的領地——平原。而平原又常常與土地、家鄉(xiāng)聯(lián)系,但您多次提到“我對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感情很復雜”,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復雜情感?這種復雜常常給您帶來寫作靈感?

李佩甫:從“根”上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浸潤最深的是“中原大地”,這里也算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但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又像是五千條鎖鏈,精華和糟粕共存,血脈里毒液和乳汁混雜在一起,就象現實生活中含在奶粉里的“三聚氰胺”。我要說的是,我們在成長,可我們就是喝著這樣的乳汁,一天天被喂大的。

新華網:您對“中原作家群“這個定義怎么看?上世紀,很多作家群體是根據作者思想、文學風格分類的,現在的地理概念是否適用于作家群體?

李佩甫:一,從歷史上說,這里是誕生老子、莊子、杜甫、韓愈……的地方;歷史上,中國四大水系有三條流經這里:黃河、淮河、濟水(濟水已經消失了),是深受中華文化浸潤的一個地域。就此而言,“中原作家群”的定義是有傳承性的。

二,就現當代作家來說,首先是一線作家的群體人數多。其次,無論是身在京城、省內、省外的豫籍作家,雖然寫作風格迥異、各有自己的寫作習慣和不同的藝術特點,但卻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語言文字有強烈的“根”的意識,且都是以中原家鄉(xiāng)的生活為寫作素材和研究方向。就象一句廣告詞說的“老家河南”。

新華網:現代社會給許多作家都帶來對生命的焦灼思考,您覺得在“中原作家群”中尤其明顯嗎?您對這個群體未來的發(fā)展有何思考?

李佩甫:我曾經說過,中國已進入了“精神疾病高發(fā)期”,這是全民性的焦灼期。改革開放已走了三十年了,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可精神世界呢?一片混沌。以建設為名的這部高速列車已經剎不住了。我們不知道它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人類怎么與大自然融合,這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全新的命題。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靈從虛擬的天空回到大地,大地已滿目瘡痍,我們已經喪失了詩意的“家園”。是的,這一切都離我們很近??匆娢kU了,可我們沒有敵人。也許,真正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不過,“中原作家”一向是“埋頭創(chuàng)作、不事張揚”。這本是我們的優(yōu)點,但現在卻成了我們的“缺板”,這自然也會引起焦慮。但是,大部分作家仍在踏踏實實地寫作。我們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作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走得更好、更遠一些。

新華網:如果讓您給讀者推薦自己的作品,您會選擇哪一部?

李佩甫:《生命冊》——這是一部當代知識分子五十年的心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