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和《局外人》的比較閱讀
《邊城》和《局外人》,兩位作家在寫出這兩部作品的時候,都還很年輕,一個32歲,一個26歲,這說明青年時期也可以寫出很優(yōu)秀的作品,這對我們是一種激勵。此外,《邊城》和《局外人》都分別繼承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學傳統(tǒng),是很有代表性的——關于這一點,可以展開來談一談。
從思想性方面來說,《邊城》里充滿了儒家的“仁愛”與道家的“出世”哲學,《局外人》就更不用說,加繆本身就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個代表人物。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就在于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叔本華雖然否定了人生的意義,卻是一個非常重視如何更好地生存的人,也就是說他雖然否定了人生的“目的”,卻肯定了人生的“過程”。加繆的思想和叔本華在這一點上是相似的,他在《西西弗斯神話》這本哲學著作中要說明的觀點就是,盡管西西弗斯不斷推石頭上山,得不到任何結果,但推石頭上山的這一過程,能讓西西弗斯既感到充實,又感到命運是由自己掌握的。因此,我們看到《局外人》中的“我”,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卻依然不愿意放棄生命,在被判死刑之后,還有著強烈的上訴愿望。對于個體生命的重視,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是有非常強大的傳統(tǒng)的,我們可以列數(shù)一下西方文學中那些以人的名字來作為書名的偉大作品,比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堂吉訶德》《哈姆萊特》《浮士德》《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絲》《大衛(wèi)·科波菲爾》《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那么我們反觀一下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以人的名字命名的經(jīng)典作品是極為罕見的,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對于人的個體價值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重視的不是個體,而是整體,或者是能夠將整體維系起來的某些倫理道德觀念。所以我們在《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中都能看到許多殺人如麻的場面,被殺者無聲無息,殺人者也顯得理所當然,這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我們的傳統(tǒng)文學真正開始關注“人”的作品,應該是《紅樓夢》?!都t樓夢》之所以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里面有個體生命意識的真正覺醒。而到了近代,魯迅對于“人”的價值呼吁和肯定也達到了一個高峰。那么我們再來看沈從文,他筆下的人物可以說依然是傳統(tǒng)的,是缺乏現(xiàn)代意識的。我們從《邊城》里的那些人物身上,看到的那種天真、淳樸、狹義、古道熱腸,是幾乎只存在于我們的古代典籍里面的。所以從文學文本的繼承角度來講,《邊城》其實就是一部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記》。而《局外人》的文本根源,應該就是《卡拉馬佐夫兄弟》,因為《局外人》中的人物形象甚至是故事情節(jié),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一些內容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接下來再從寫作手法方面來談一下《邊城》和《局外人》。
前段時間我們聽了劉慶邦老師探討小說寫作的虛與實的一個講座。我個人也十分喜歡從虛與實的角度來分析評判小說作品。小說作為一種虛構文體,“虛”是它的本質屬性,但我們又必須承認,小說是必須要有現(xiàn)實基礎的,這個現(xiàn)實,就是“實”的那一部分。所以那些真正優(yōu)秀的小說,都應該是既有虛的一面,又有實的一面,虛與實應該結合成一個平衡而又美妙的整體。具體到這兩部小說,從內容上來看,它們顯然都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但我們又很難明確地指出,其中的哪些內容是真實的,而哪些又是虛構的。所以從寫法上來談它們的虛與實,可能會比較恰當一點。先說《局外人》?!毒滞馊恕肥且粋€故事性比較強的作品,故事性可以說就是戲劇性,而戲劇性的存在是依賴于很多偶然因素的。我們看《局外人》中的情節(jié)設置,無論是主人公默爾索母親去世,還是默爾索和女友瑪麗的相遇,以及默爾索的殺人行為等,都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這些“偶然”,就是作品中一種“虛”的東西。那么加繆是如何將這些“虛”的東西平衡掉的呢?那就是采用了大量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我們看加繆在寫默爾索的種種見聞和感受的時候,可以說是細致入微,密集而又煩瑣。加繆正是通過這樣一種非?!皩崱钡氖址?,消解了情節(jié)中出現(xiàn)的一個個偶然因素,讓我們并不感到那些偶然因素的突兀和虛假。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局外人》中缺少了一些貌似“無用”的細節(jié),它給我們帶來的真實感必然會大打折扣。我對《局外人》中的部分情節(jié)印象特別深刻,就是瑪麗到監(jiān)獄里去探視默爾索的時候,文中有很多默爾索對于周邊環(huán)境和人物的各種印象的描述,這樣一些描述對于后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沒有任何推動作用的,但它們的作用是增強了主人公默爾索這個人物的真實感,因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是必然會有視覺、聽覺以及其他感官能力的。所以在《局外人》中,加繆就是通過對于默爾索各種感官與感覺的密集描寫,建立起了人物與情節(jié)的真實感。而這種真實感消解了文中因各種戲劇化的情節(jié)所產(chǎn)生的“虛”的一面,從而達到了一種虛與實的平衡。
那么我們再來看《邊城》。《邊城》的情節(jié)是沒有太多戲劇性的。從寫作手法上來說,《邊城》采用的是散文筆法。我們在《邊城》里可以看到大量對于茶侗一帶地理風貌、風俗人文等的描述,非常有真實感。這樣的寫法顯然是一種很“實”的手法。那么《邊城》中的“虛”又在哪里呢?我覺得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散文筆法之外,沈從文也融入了一些詩的筆法,所以《邊城》既有散文的散漫,也有詩歌的凝練和意蘊,甚至可以說,它是在營造詩一般的意境。而意境是能給人以“虛”的感覺的。運用散文和詩的筆法,這也是一種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tǒng)。中國古典文學的主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就是詩詞和散文。所以《邊城》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寫作手法來說,都是非常傳統(tǒng)的,是只可能誕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之上的?!哆叧恰分械摹疤摗保€體現(xiàn)在另一方面,我覺得也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于人物的塑造。在這一點上,《邊城》的做法和《局外人》正好相反?!毒滞馊恕吩诓贿z余力地求真,《邊城》則在一廂情愿地虛構。我不止一次地聽人說過,《邊城》中的人物都太假了,這成了他們不那么喜歡《邊城》的一個理由。但我覺得正是因為《邊城》中那些人物的假,讓這部小說在藝術上達到了完美的高度。我們看《邊城》中的人物,無論是他們各自的形象,還是他們彼此之間的那種關系,都是在現(xiàn)實社會里非常罕見的,而且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多么黑暗、混亂和艱難的時期,即使是在閉塞的邊城茶侗,真正的現(xiàn)實里也不可能沒有苦難和污穢。然而沈從文回避了這些,他讓一群幾乎是完美的人物來為邊城代言,這就充分說明了《邊城》不過是沈從文個人的一個夢幻,一種理想。這和陶淵明的夢幻和理想是一脈相承的?!短一ㄔ从洝分猿蔀榍Ч琶?,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桃花源記》里有人們千百年來一直都夢寐以求的東西。把在現(xiàn)實里并不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東西虛構和呈現(xiàn)出來,這也許就是小說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小說有各種各樣的功能,比如說反映和批判現(xiàn)實,比如說教育、娛樂和宣傳等等,但這些功能,小說之外的文體也都可以做到。我想小說既然是一種虛構文體,那么它最強大也是最需要的一種功能,就是“無中生有”。雖然我一直在說小說中的虛實平衡,但我覺得小說中“虛”的重要性是遠遠大于“實”的——打一些不恰當?shù)谋扔?,如果說“實”是大地,“虛”就是星空;“實”代表我們身在何方,“虛”則代表我們可以去向何方;“實”表明了我們是什么,“虛”則表明了我們可以或者應該是什么。所以從這個角度再來看《局外人》和《邊城》這兩部作品,《局外人》是“實”大于“虛”,它深刻地反映了現(xiàn)實,卻也止于反映現(xiàn)實,《邊城》則是“虛”大于“實”,它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又加蓋了一個空中樓閣,既有如星空一樣美麗,也告訴了我們可以去向哪里,以及我們可以或者應該怎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