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通俗文藝與《上海文論》的轉型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1期 | 尹林  2020年01月19日16:03

內(nèi)容提要:《上海文論》是 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初最負盛名的文學理論期刊之一。 從辦刊開始,該刊就關注通俗文學。隨著欄目的不斷調(diào)整,《上海文論》開始越來越多地對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電影、電視劇等大眾藝術進行探索,并以此為過渡進行文化研究的轉向,反映了文學理論期刊的消費文化視野。

關鍵詞:《上海文論》 通俗文藝 文化研究 期刊出路

一、文學期刊環(huán)境與編者趣味

1980 年代前半期,通俗文學悄然崛起。 陳紹偉指出:“一個咄咄迫人的局面在 1984 年的中國文壇出現(xiàn)了:通俗文學的雜志異軍崛起,向‘純文學’的雜志發(fā)起嚴峻的挑戰(zhàn)?!渡胶=?jīng)》的發(fā)行量突破 400 萬大關;《故事會》 的發(fā)行量高達300 多萬份?!?與此同時,理論界對這個文學現(xiàn)象的關注越來越多。“山西人民出版社首先于1984 年秋天在太原召開了由全國有關作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理論家參加的通俗文學編創(chuàng)出版工作會議。緊接著,天津市文聯(lián)也會同有關方面召開了一次通俗文學專題討論會。于是,《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學報》《當代文藝思潮》《文學研究動態(tài)》《當代文壇》《中州文壇》《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報刊都相繼發(fā)表了對于通俗文學的討論和評論文章?!?可見,通俗文學不僅為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活力,為文學評論和研究也提供了生機。

同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對期刊出版發(fā)行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通知規(guī)定:“中央、國務院各部門,中央各群眾團體,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機關團體,全國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辦好本部門、本單位指導工作、發(fā)表科研論著、推廣應用技術的期刊,是自己業(yè)務、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期刊原則上要做到保本經(jīng)營,在未做到之前,仍可由主辦單位給予定額補貼。”3因此,不僅僅是文學創(chuàng)作類期刊,文學理論期刊同樣 要具有一定的消費視野,才能夠求得生存。

同時,“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有一、兩個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園地的期刊,這些期刊也應做到保本經(jīng)營,在未做到之前,仍可由主辦單位給予定額補貼”4。為了求得生存,文學創(chuàng)作類期刊必定要發(fā)表大量更適合普通讀者口味的文章,而這就成了文學理論期刊的研究基礎。位于中國的一大文學中心——上海的《上海文論》通過大眾藝術的研究反映了制度變革下文學期刊的消費視野,并過渡到以文化研究為主體的 《上海文化》,因為文化研究“把主要研究對象定位在大眾文化上面”5。

《上海文論》創(chuàng)刊于1987 年1月20 日,1992 年第六期停刊;主編徐俊西,副主編為顧卓宇、吳亮、毛時安(1989 年第1 期起任)。目前,《上海文論》的研究者,大都將目光聚焦在“重寫文學史”專欄上6,主要關注“重寫文學史”的文學史意義。然而“重寫文學史”并不能代表《上海文論》的辦刊目的和刊物性質。代發(fā)刊詞的《致讀者》提到:“創(chuàng)作研究、作家評論以及文藝短論等均所歡迎,橫向聯(lián)系、比較研究、縱向探討、歷史發(fā)展研究以及方法論的研究也不容忽視?!?可見,《上海文論》一開始的關注點是較為均齊的。在其創(chuàng)刊號的 18 篇文章中,有兩篇關于通俗文學。8也就是說,對于《上海文論》的編者來說,通俗文學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問題,甚至還可能是吸 引讀者的一個籌碼。

1988 年第4 期,該刊開始以“重寫”之名開始對當代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行新的探討。值得注意,在當期最不顯眼的末尾有一個獨立的欄目——“大眾閱讀”。這個欄目的唯一一篇文章是裘小龍、張文江、陸灝的《金庸武俠小說三人談》。

同時,“重寫文學史”勢不可擋,一方面是文學史“必然的充血過程”9,另一方面, 也是純文學研究危機的一次自我調(diào)適。其實,不僅僅是期刊,在 1989 年前后,上海的出版業(yè)面臨的困境是普遍的。 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總編江曾培曾說:“現(xiàn)在確實困難很多。紙張不僅漲價幅度大,且嚴重短缺。與此同時,印工、發(fā)行費用都相繼加碼,發(fā)行費調(diào)整后,僅我社《故事會》一年就要多支出 200 萬元。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迫使出版社在經(jīng)濟上尋求出路?!?0通俗文學的興盛與“純文學”的疲軟形成了對照。《上海文論》副主編吳亮表達了自己的無奈:“文學在這一兩年中顯得疲軟和平庸,我不知道 這是否和金錢掛帥有關。不過,假如他們付 出的代價是見解的平庸,藝術感的衰退,判斷的遲鈍和精神境界的下降,我能說什么 呢?”11純文學研究通過“重寫文學史”剛剛迎來新契機,就有人說:“現(xiàn)在是中學生喜歡讀瓊瑤、亦舒,小青工喜歡讀謝爾頓,知識分子喜歡金庸?!?2這里面有時尚的因素在內(nèi),就連一直在向先鋒文學致敬的吳亮也說:“我的潛意識中,存在著用一種反對時尚的方式來進入時尚的欲望?!?3主編徐俊西在 1980 年代初就表達出了對電影的興趣,而后還談論過音樂和電視劇,它的視野從來不局限于純文學或純文藝 。而顧卓宇還是一個戲劇研究專家,1992 年起,他還擔任由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主辦的《每周文藝節(jié)目》的首任主編16。而毛時安更是一個關心整體文化的通才,他曾涉足繪畫、戲劇、雕塑、音樂 劇等多個藝術門類17,而這些門類無不例外地具有比“純文學”更強的消費性特征。

因此,《上海文論》對大眾文藝的關注和探討越來越多,這除了有經(jīng)濟和制度改革的原因之外,還有編者自身素養(yǎng)的原因。誠然,“從 80 年代中期以來,文學出版的格局呈現(xiàn)出一種過渡性特征,由計劃機制向市場機制轉軌,進入一種新舊雜陳的狀態(tài)”18?!渡虾N恼摗吩?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初的狀態(tài)就是上海文學理論期刊“新舊雜陳”狀態(tài)的投映。它對于國內(nèi)文學處境的反應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刊物在實踐過程中,一方面符合了《致讀者》中的全面性原則,另一方面也一步步 漸漸越出純文學的藩籬,開始有了其文化研 究的轉向。而通過對編者的簡單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市場經(jīng)濟一方面給他們帶來了焦慮,另一方面也給他們文化研究的野心提供了契機,而大眾文藝的研究既是其中的一個過渡,也是后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交融”的訴求

副主編毛時安在創(chuàng)刊號上說:“理論批評界對大眾閱讀和大眾文學的創(chuàng)作要投以更熱情的關注和必要的研究,并對大眾文學接受出現(xiàn)‘熱點’的作家作品及其影響給予適當?shù)脑u價?!?19同期,該刊的文章表示了對于“主流文學”和“通俗文學”水乳交融的期待:“如果說通俗文學的涌現(xiàn)和迭起促使了傳統(tǒng)文學觀念的蛻變通達的話,那么主流文學固有的文學魅力則有可能使通俗文學提到一個較高的文學層次上來?!?0

這里面的原因,除了剛才所說的市場沖擊、編者素養(yǎng)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純 文學”與“純文學”研究自身的出路問題?!秳?chuàng)刊號》上還刊登了一組文章,主要是國外學者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法國的白夏說:“一經(jīng)進入專業(yè)作家的隊伍,好像許多小說家、 詩人就面臨創(chuàng)作危機,找不到題材,不知道怎么寫。中國現(xiàn)在大踏步進行改革,文藝界難道不可以改革纏住自己手腳的制度嗎?”21加拿大學者杜邁克也有類似的表述,甚至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性語言和想象特色進行了懷疑。22這也就是說,中國的純文學不僅面臨市場沖擊的問題,也面臨著尋求自身藝術探索的問題。這促使著《上海文論》的編輯們將目光投向大眾文學和文化。

所以,1988 年第 4 期同時出現(xiàn)的“重寫”和“大眾閱讀”專欄,并不是完全的巧合, 實則是對刊物出路乃至文學風向的雙重探索。大眾文學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受到了越來 越多的認可。張文江談到金庸武俠時說:“仿佛自己所有的經(jīng)驗、知識都被它貫穿了起來,有一 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是通俗小說,但它的寫作和對它的評論都是嚴肅的?!濒眯?龍說:“‘劍’中含有‘書’味,這種滲透于金庸小說的內(nèi)在意味使它超脫了武俠小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小說,成為一種文化和哲學現(xiàn)象。這可能就是金庸小說能夠吸引高層次讀者,有別于一般打打殺殺的武俠小說的原因吧?!?3此外,他們還呼吁重視 金庸武俠的研究,強調(diào)研究的多元化,而非拘泥于具體情節(jié)。24他們通過金庸,對通俗 文學的可能性做了相當高的估計。25“純文 學”原來較為狹窄的審美范疇,也有可能通 過與大眾文藝的相互借鑒而得到豐富和充實。正如杜邁克所言:“多數(shù)當代中國文學作品 仍然局限在中國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里,成了西 方評論家韋勒克所說的一種算有歷史性的文獻……寫實文學在當前中國社會歷史上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而吃力的角色,一方面他們是積極肯定了當前開明的改革政策,但另一 方面他們也不忘繼續(xù)為民喉舌,仍然要不斷地寫出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6 “純文學”這種歷史責任感和可讀性的矛盾,在這里可以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通俗文 學的天馬行空或可為其減負。

在同年第 5 期上,“大眾閱讀”欄目又推出了《古龍武俠小說三人談》,作者同上。這篇文章更是通過古龍的小說與外國的通俗文藝相連結起來,頗有文化研究的氣魄。比如陸灝說:“古龍往往不得不套用現(xiàn)成的結構,有時甚至是抄襲其他小說的情節(jié)。《流星蝴蝶劍》明顯是從《教父》而來的;《楚留香》的‘蝙蝠傳’的后半部分就是把克里 斯蒂的《尼羅河上的慘案》和《七個小泥人》 摻糅而成的。”27

1988 年第 6 期,《上海文論》還轉引了美國學者喬納森?彭納的《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將關注點引向了通俗文學和純文 學的同異與離合之中。因為“這個在美國爭論得十分激烈的問題在當代中國文壇上有著同樣巨大的反響。尤其是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中商品化因素的增長,這個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突出?!?8整體而言,這篇文章對純文學的肯定要更明顯一些?!邦愋托≌f的目的——重復熟悉的特征,生產(chǎn)出讀者認定他可以信賴的效果——是直接同純文學小說所尋求的經(jīng)常用新的目光來看待世界這一目標相對立的?!?9這就強調(diào)了純文學小說的一種先鋒的、獨立的品質。但像這種將兩者文學作為對立面的,在《上海文論》的文章中并不多見,大部分提及通俗文學的文章都是持中立而客觀的態(tài)度,這充分說明通俗文學已經(jīng)逐漸受到學者的正視。

1980 年代的最后兩年,“重寫文學史” 和大眾文藝研究依舊明暗相間地在《上海文論》進行著雙重合奏。至此,對于文學通俗化、市場化的討論已經(jīng)開始漸漸滲透到了“大眾 閱讀”之外的其他欄目之中,并越來越成為《上海文論》的重點之一。然而這只是文學研究進行領域擴張的第一步,畢竟它還局限于“紙媒”與“文學”。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 1990 年代初的《上海文論》已經(jīng)試圖將研究領域擴展到“媒介”與“文學性”。

1991 年第 1 期,《上海文論》又開辟了“當代視野中的大眾文藝”欄目?!熬幷甙础?中寫道:“可以預見,隨著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大眾文藝的領地會更加擴大,勢頭會越來越強勁。對于這種文化現(xiàn)象,如何理解,如何評價,如何分析,如何引導,這是擺在我們文學、藝術和文化研究工作者面前的巨大課題。為此,本刊特開辟‘當代視野中的大眾文藝’這一專欄?!?0副主編毛時安撰文《大眾文藝:世俗的文本與解讀——關于當代大眾文藝研究的一些想法》:“優(yōu)秀的通俗文學作品永遠不會停留在講好聽故事的層面。它常常還具有更深層的人性內(nèi)容,可供闡釋學的深入研究,如希區(qū)柯克的那些優(yōu)秀電影作品。但是優(yōu)秀的通俗文藝必然擁有一個好聽的故事,也是沒有疑義的?!?1這就非常精確地把握住了通俗文藝吸引觀眾的一個重 要籌碼——好聽的故事,而這是當時很多嚴肅文藝所缺乏的。

對于通俗小說的探討,可以說不僅僅是出于熱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越來越學理化,對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進行嚴肅的探討和推敲。比如吳禮權的《情鬼俠小說與中 國大眾文化心理》的文章即分為較為嚴密妥帖的章節(jié):一、愛情小說與“畫餅充饑”的文化心理;二、志怪小說與崇尚蘊藉的民族心理;三、英雄俠義小說與阿 Q 精神;從正反兩面,歷史的縱向角度和社會的橫向角度 全面梳理了情鬼俠與大眾文化心理的關系。 章培恒、陳平原等人的文章也都結構嚴密。陳平原的《浪跡天涯——武俠小說形態(tài)分析之一》第一節(jié)主要探討武俠小說的故事模式的歷史繼承,第二節(jié)主要講“報恩仇”之取代“平不平”與“立功名”,成為20 世紀中國武俠小說最重要的行俠主題,增強了俠客行動的主動性(不必受制于清官)、直接性(不必訴之于法律)、個人性(不必追問社會效果),給予武俠小說家更廣的想象空間以及更大的虛構自由。第三節(jié)主要講現(xiàn)代武俠小說懲惡揚善之“過程”描寫的重要性。 第四節(jié)主要講江湖并非理想社會與人們訴諸于武俠的精神追求。33

1990 年代初,“當代視野中的大眾文藝” 成為《上海文論》最穩(wěn)定的欄目之一。其主要研究對象是通俗小說,如章培恒的《從武俠小說的發(fā)展看大眾文學的前景》(1991 年 第 3 期)、陳平原的《浪跡天涯——武俠小說形態(tài)分析之一》(1991 年第 3 期)、陳大康的《論通俗小說的雙重品格》(1991 年第 4 期)、吳禮權的《情鬼俠小說與中國大中國文化心理》(1991 年第 4 期)、袁進的《世 間唯有情難訴——試析“言情小說”的若干 特征》(1991 年第 5 期)等。對通俗文學的討論,再也不是像原先針對金、古、梁的三人談了。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它們都可稱得上是有理有據(jù)的論文了。

三、文化研究的高潮與消費主義的觀照

如果說以上內(nèi)容還都局限在文學范疇,那么接下來的例證則足以證明《上海文論》 的文化研究轉向。早在 1988 年第 6 期的“大眾閱讀”,其關注點就開始進入“暢銷書” 的范疇。其中的五篇文章分別是:《空白帶來的暢銷——讀〈毛澤東〉》《歷史和非歷 史——讀〈斯大林肅反秘史〉》《逃不脫男 性本位的思想模式——讀〈黑色唱片〉》《第 一乎?第二乎?——讀翻譯小說〈第二夫人〉》《人體藝術與文化改造——讀〈裸體藝術論〉》。紹凱所介紹的五本書,都和 純文學無關,它們共同關注書籍的暢銷?!耙话阏f來,傳記文學的銷路總是看好,這 也不必奇怪。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能夠 理解《毛澤東》的暢銷,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 為什么我們自己拿不出一部暢銷的《毛澤 東》?”“歐文?沃萊斯被列為世界第三位 ‘最’暢銷作家,1960 年,他的第一部小說《查普曼報告》就進入了當年的最暢銷書之林。”34對于書籍暢銷緣由的探析,漸漸地涵蓋了政治話語、性別話語和歷史話語的討論,使得刊物比較明顯快速地達到了消費性探索的第一個小高潮。

1989 年第 2 期的“大眾閱讀”欄目是以 “女權主義批評專輯”推出的。其中,“婦 女沙龍”欄目含文章《大眾傳播中的女性形 象》。徐啟華在這篇文章中直接探討了商品 經(jīng)濟的影響:“商品經(jīng)濟的強大沖擊,也誘導了‘封面女郎的出現(xiàn)’。女性通過對藝術、人體美的追求來伸展自身之外,也體現(xiàn)了社會需要撫慰和調(diào)節(jié)的心理要求?!?5在 1990 年第 1 期的“當代新學科”欄目之中,花建也進行了文藝消費與消閑時間的討論:“一些在時間上見縫插針、宜長宜短的文藝消費項目如看電視、聽音樂、看小說等發(fā)展較快,而需要大段時間投入的文藝消費項目如看電影、戲劇、音樂會等就很受限制?!?6這就從文學題材、商品經(jīng)濟沖擊以及閱讀時間三個方面探討了大眾文藝興起的原因,可以說《上海文論》比很多文學創(chuàng)作類甚至商業(yè)類的刊物都提前感受到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到來,并對 此作出敏銳反映。

1991 年第 2 期的“當代視野中的大眾文藝”則直接涉及了那幾年最熱的電視劇 《渴望》,在頭版上醒目地開辟了“話說渴望”的筆談會,規(guī)模比當年談及金庸、古龍的筆 談大得多。參加這次筆談的有汪云天、方克 強、陳思和、任仲倫、鳴亞等九位文學理論和批評家。分別談及《渴望》的雅俗共賞的 美學意義(汪云天)37、人物角色的原型意識(方克強)女性的渴望(梁紅英)流行原 因及文本深度(任仲倫)38、文化意蘊(王文英)39,以及通俗、隨俗與媚俗的辨析(張振華)《渴望》與消費文化以及文化殖民的關系(包亞明)。《渴望》播出的時候造成了萬人空巷的效果,絕對是一個現(xiàn)象級的事件,《上海文論》對于《渴望》的討論,也是嚴肅的,暗含著對藝術既不高高在上,又不媚俗的雅俗共賞的美學期待,也體現(xiàn)了《上海文論》已經(jīng)有著較為明確的文化研究視角和消費視野。

如果說以上只是《上海文論》給我們提供的個案研究,那么 1990 年第 2 期的“綜述”欄目則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集合”。這篇綜述分為“文學商品化產(chǎn)生是必然的”“文學藝術面臨商品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文學應擺脫商品經(jīng)濟的困擾”三個版塊,分別列舉了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如第一章列舉了梁昭發(fā)表于《作品》雜志 1989 年第 8 期的《文學商品化與商品化文學》40。同年第3 期的“理論縱橫欄目”中,黃世瑜又進行了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之間關系的討論,并且再次對先鋒文學表示擔憂:“近年來我國有些‘先鋒派’文學作品難以為人們看懂和接受。它是少數(shù)人潛心其中、刻意仿效而成。對于這些作品,議論頗多,貶大于褒?!?1這充分說明消費主義的文學也具有文學環(huán)境和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上的雙重合理性,一方面,理論家們意識到,文學不可能去避免商業(yè)大潮;另一方面他們也通感先鋒文學越來越流于形式,不能有民族化的個性表達,而流于思維的混亂與漂浮,很難達到自我的超越。

本年以后的例子依舊有很多,比如,1991 年第 4 期的“宏觀視野”欄目,發(fā)表了單正平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王向民的《淺論商品經(jīng)濟對文學藝術的挑戰(zhàn)》。 單正平認識到了審美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的關系:“審美價值要實現(xiàn)為經(jīng)濟價值,必須大批量地復制作品;通過復制作品向消費者提供種種審美愉悅?!?2這毋寧說是大眾文藝最顯著的特征。此外,1992 年第 2 期的“上海作家與作品”欄目發(fā)表了李亦中的《柯靈電影觀芻論》,1992 年第 4 期的“當代批評理論與方法研究”欄目發(fā)表了魯妮的《鏡城之中: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綜述》43,當期“文化與文學”欄目發(fā)表了蔡翔的《知識分子與江湖文化——中國文學中的“任俠問題”》, “序與跋”欄目發(fā)表了潘知常的《起飛的圖騰:當代大眾文化——序〈當代圖騰〉》, 這也是本刊第2次發(fā)表關于大眾文化書籍的介紹;1992 年第 5 期“隔海文談”欄目發(fā)表了臺灣地區(qū)學者葉洪生的《論當代武俠小說 的“成人童話”世界——透視四十年來臺灣 武俠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流變 》等等。以上文章大都能從學理上客觀地評價大眾文藝,可以證明《上海文論》對大眾文藝的關注程度不斷增強,并且不斷轉向學院化。此外,還有關于影視文化的研究,如楊文虎的《電視藝術:大眾的消費品》(1991 年第 6 期)、鄭向虹 的《作為現(xiàn)代神話的電影》(1992 年第 1 期)等。還有對于流行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如筆談《汪 國真現(xiàn)象說》(1991 年第 4 期)。

當然,其他刊物如《文藝報》《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等也都涉及了通俗文 學或消費文化的討論,但都沒有《上海文論》走得遠,最權威的《文藝報》在 1984-1985 年甚至還對通俗文學憂心忡忡。44 它們還保留了純文學作為研究主體,這或許和文學的制度有關,因為畢竟很多期刊都是作協(xié)、社科院等單位辦的,他們與中國傳統(tǒng)書面文學傳統(tǒng)和較為官方的當代文學體制脫不了干系。而《上海文論》的文化研究轉向在 1992 年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十分明確了,似乎只差將刊物更名為《上海文化》,可以說它是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理論期刊的消費視野的代表。而如果我們結合一下刊物的廣告來看,就可以將其消費視野與文化研究轉向的關系看得更加透徹。

四、廣告、刊企聯(lián)姻的催化效應

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文學的市場化已是不可阻逆的歷史趨勢。早在 1984 年,中央已頒布了《關于對期刊出版發(fā)行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市場化成為趨勢。鄧小平同志在 1990 年代初視察上海時指出:“開放不堅決不行,現(xiàn)在還有好多障礙阻擋著我們。發(fā)展經(jīng)濟,不開放是很難搞起來的。”451990 年代初的上海,“市區(qū)大約每平方公里就 5 至 6 個書店(亭), 每一萬個人口中擁有 3個書 店(亭), 大大方便了購書者。然而 , 一度出現(xiàn)了批發(fā)渠道失控、管理秩序混亂、書刊市場遭到污染等狀況:一批宣揚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刊和廣告 , 竟在大街小巷的書攤上‘亮相’;一些出版、發(fā)行、 郵電部門和新華書店 , 見利忘義 , 也悄悄地干起了銷售淫穢不良讀物的‘行當’”46。本來嚴重依賴于計劃和體制的“純文學”的危機已經(jīng)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中國最早的摩登都市之一的上海,最先感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風向。書刊中的廣告也是例證之一。因此,翻開《上海文論》的大部分期次,也會發(fā)現(xiàn)其廣告的條數(shù)之多、形式之多樣和內(nèi)容之豐富。

觀察 1988 年到 1992 年期間的主流文學理論、評論期刊,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評論》(北 京)五年間只有少數(shù)幾則廣告;《文藝研究》(北京)完全沒有廣告;《文藝理論研究》(上海)幾乎沒有廣告;《當代作家評論》(沈陽)、《文學自由談》(天津)每期大概有 2-3 則廣告 ;《當代文壇》(成都)也只有 少數(shù)幾則函授班的廣告;《文藝理論與批評》(北京)除了少數(shù)兄弟期刊的推介也幾乎沒有 商業(yè)廣告。

《上海文論》的第一則商業(yè)廣告,是 1987 年第 3 期的“牡丹牌”油墨廣告,黑白 印刷,當期唯一。第二則廣告是同年第 5 期,上??椧m十五場的“黑白雞牌”“三葉牌”“壽星牌”襪子,黑白印刷。可見,它在起初的廣告也不算多。到了 1988 年第 1 期,廣告陡然增到了 4 頁 4 條,分別是閥門廠、裝潢印刷廠、化工廠、保溫瓶的廣告,雙色印刷。 而當年第 2 期已經(jīng)增到了 6 頁 6 條,開始有了銅版紙彩色印刷。當年第 3 期,7 頁7 條廣告,全部彩色印刷。此后,廣告數(shù)量逐步突破到每期十則以上,而且題材豐富。比如 洗衣機、石化、機電、電子設備、高級香水、保溫瓶(1988 年第 3 期);電線電纜、食用 香精、肝素注射液、保險公司、人參三寶、駝毛廠、洗衣液(1988 年第 4 期);橡膠廠、 面膜、古玩店、腦復新膠囊、水閥、冷庫、電冰箱、窗鉤廠(1988 年第 5 期);制藥廠、蜂皇漿、儀器廠、照相機廠、學習電腦、電子琴、電磁爐、黑白電視機(1988 年第 6 期)。 以上僅僅是 1988 年后四期所登的廣告種類, 有內(nèi)容題材或贊助廠家重復的還沒有記錄在 內(nèi)。由此可見《上海文論》的廣告在當時是 呈一種爆炸態(tài)勢的。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舉冗長的廣告名單,是因為它們所形成的“世俗場”,對于文學期刊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從而催化它們進行消費主義的關注和轉向??梢哉f廣告是市場意志在傳統(tǒng)媒介上的一個表征,它看似獨立分頁,與內(nèi)容無關,實則強而有力地規(guī)定著文學和文學理論的生產(chǎn)。也是因為這樣,《上海文論》對大眾文藝的關注與其廣告的數(shù)量是成正比的,上海的另一個刊物《文學角》(后更名《海上文壇》)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所謂的雜志后援會,它更具 體地體現(xiàn)了企業(yè)意志對于文學領地的“入 侵”。如 1989 年第 3 期和 1990年第 1 期的名單中,涵蓋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上海電機公司、上海申江日用品廠、長寧區(qū)果品公司閩江批發(fā)站等 30 多個廠家和部分 廠長的名字。這應該是刊企聯(lián)姻較早的例子,甚至比很多文學創(chuàng)作類期刊還要早。比如,《山花》與貴陽卷煙廠的合作是從1994 年4月號開始,《鐘山》1995 年和徐州卷煙廠聯(lián)辦等。 這就極大地限制了編輯自身的話語權,導致他們?yōu)榱俗约喊婷娴膬r值而努力擴大讀者群,因此不可不看作其重視通俗文藝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以上的廣告占領的只是刊物周邊,那么“風采錄”欄目就更體現(xiàn)了“刊企聯(lián)姻” 所帶來的后果,甚至是廣告的某種“臉譜化” 訴求,因為它是以“報告文學”的文體出現(xiàn) 的?!帮L采錄”自 1990 年第 3 期開始設置, 從78 頁開始,占用正文三頁篇幅,發(fā)表了鄭斌、曾建國的《中國企業(yè)改革的一個重要出路——上海微型軸承廠走外向型發(fā)展企業(yè)道路的報告》。這個欄目迅速膨脹,讓人不得不承認其廣告性質。1992 年第 1 期,刊物擴展版面到 96 頁,“風采錄”達到了9 篇之多。 同年2、3 期,“風采錄”均為 12 篇……由于企業(yè)意志的左右,《上海文論》不可避免地進行文化研究的轉向。

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期刊都很難保持其純潔性,更何況讀者更少的文學理論期刊呢? 黃發(fā)有曾經(jīng)將文學期刊的改版分為四種模式。其中第四種是“另覓出路,改版為遠離文學 的文化類、娛樂類、綜合類期刊”48?!渡虾N恼摗冯m是理論期刊,但也符合此種特點?!?993 年不僅是大量嚴肅文學刊物的‘創(chuàng)刊年’,各大小報紙的‘擴版年’,還是近千家刊物的‘創(chuàng)刊年’,而且不論是創(chuàng)刊的、擴版的還是轉向的,其宗旨都瞄準了大眾化、紀實化和生活類三大特點。也就是說,1993 年的文學市場對通俗性作品的需求呈幾何級數(shù)劇增?!?9

這種情況下,《上海文論》選擇了黃發(fā)有所說的第四種策略,通過對大眾文藝的關注一步步走向文化研究。此時,廣告或許是其對嚴肅文學和高雅藝術研究背后的另一種真實。可以看出,其所刊發(fā)的廣告已經(jīng)完全可以組成世俗的生活場。“廣告本來不是別的‘高雅文化’,它就是一種消費文化景觀,它迎合著大眾的消費意識,又創(chuàng)造消費文化需求,從而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0它在文化研究的背后,昭示著讀者、編者的雙重的經(jīng)濟訴求??锵胍?,就必須有商家的支持,而獲得商家的前提是要有盡量廣泛的讀者??梢哉f,一個能吸引如此眾多廣告商的絕不會也不能是一個純文學理論刊物,這是由經(jīng)濟基礎所決定的。

改刊后的《上海文化》,研究范疇僅1994 年一年就涉及雅俗文化之關系、錢幣、 大眾傳媒、娛樂文化、電影、戲劇、移民文化、流行音樂、民俗、建筑、民歌、圍棋、舊派小說、 文企聯(lián)盟、美術繪畫、都市文化、菜系等等,具有了不容置疑的消費文化視野。

可見,《上海文論》的文化研究轉向,其根本動因是消費文化的作用,直接原因是編者興趣和純文學研究危機下的期刊出路探索。它因處于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在 1992 年“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到來之際,敢為人先地進行了全面改刊,為文學理論期刊 的轉型提供了一種出路。

結 語

首先,1980 年代中期通俗文學的沖擊使得文學期刊不得不做出反應,加上期刊“自負盈虧”等體制改革,對通俗文學的關注是文學期刊進行新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機遇?!渡虾N恼摗返木幷邚膩矶疾皇菍iT于文學研究的,因此,他們的野心似乎不是純文學研究可以容納的?!渡虾N恼摗返奈幕芯哭D向 容納了這些知識分子的野心。

其次,《上海文論》在 1990 年代初,就面臨著和純文學研究相平行的行業(yè)困境,文化研究可以讓其在保留對文學批評的眷戀的同時滿足其資本和文化上的雙重目的。對于“純文學”和“通俗文學”水乳交融的期待,也是文學期刊關注大眾文藝的一個重要動因。

再次,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對于商品化、市場化大潮是極其敏感的。當年以“重寫文學史”名噪一時的《上海文論》在廣告要上遠比大多數(shù)的文學刊物超前,它率先進行了“刊企聯(lián)姻”,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必然要求它在保證刊物質量的情況下?lián)碛休^為廣泛的讀者,因此文化研究轉向也是一種必然。隨著辦刊的實踐,不僅“大眾閱讀”和“當代視野中的大眾文藝”為文化研究開疆拓土,對于影視藝術和通俗文學的關注也廣泛地滲透到其他常設欄目中間去,這是其關注消費文化的表征,也是其文化研究轉向的過渡。

綜上,《上海文論》的轉型未嘗不可看作文學理論期刊的一種出路,它將視野放在 整個消費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中,有助于了解文藝的社會屬性,也有助于探索“純文學”和大眾文藝相互借鑒的可能。大眾文藝作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學理論期刊從“純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的一個橋梁,客觀上為文學研究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注釋:

1 陳紹偉:《面對通俗文學崛起的思索》,《作品》 1984 年第 12 期。

2 曾凡:《關于當前通俗文學的興起》,《學術資料》1985 年第 6 期。

3 4 《國務院關于對期刊出版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1984 年 12 月 29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5 年第 1 期。

5 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 頁。

6 比如周立民的《重寫文學史》(《南方文壇》2000 年第 5 期)、陳越的《“審美性”的偏至 與“主體性”的虛妄——關于“重寫文學史”的再思考》(《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 年第 2 期)、楊慶祥的《上海與“重寫文學史”之發(fā)生》(《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0 年第 3 期)。對于《上 海文論》的全局性研究,目前較易看到的僅有 王進的《先鋒的位置:政治、文化與自我——從〈上海文論〉(1987-1992)看“上海文論”主體建構的可能性》(見葉辛主編,《上海文 學發(fā)展報告》,2009 年)、青島大學史歌的碩 士論文《〈上海文論〉文學場與當代文學思潮》。 7 《致讀者》,《上海文論》1987 年第 1 期。

8這兩篇文章分別是該刊后來的副主編毛時安的《瓊瑤的夢和讀者的世界——從讀者接受看“瓊瑤熱”》、魏威的《主流文學?俗文學?美文學——關于通俗文學的發(fā)展和走向的一點感想》。 9 見陳思和《主持人的話》,《上海文論》1988 年第 4 期。

10 江曾培:《困境與選擇》,《文學角》1988 年 第 4 期。

11 吳亮:《答程德培問》,《文學角》1988 年第 3 期。

12 魏威、朱小如:《并非閑談》,《文學角》1988 年第 4 期。

13 吳亮 :《九十年代:寫作、藝術和流行文化——答友人問》,《文學角》1990 年第 3 期。

14 例如,徐在 1981 年第 6 期的《文匯報》發(fā)表《如何評價文藝作品的真實性?——從影片〈巴山 夜雨的討論說起》;在 1982 年第 4 期的《電影研究》上發(fā)表《用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看待人生(從〈角落〉的討論談起)》;1990 年在《中國音樂學》第 4 期上發(fā)表《回首“德彪西”》;1990 年 11 月 11 日在《解放日報(滬)》發(fā)表《從〈圍城〉的改編談提高電視劇藝術品位的幾個問題》;1991 年在《文匯報》第 31 期發(fā)表《新時期電影漫議》,并在《上海戲劇》第 1、2 期分別發(fā)表《在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在首屆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獎大會上的講話》;1993 年,也就是在《上海文論》??H,他開始放開手腳探索市場 經(jīng)濟和文化藝術的關系,在《文匯電影時報(滬)》 1993 年 10 月 16 日號上發(fā)表《探索文化市場》;同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1993 年第 8 期轉載其文章《市場經(jīng)濟與文化建設》;此后,通俗藝術在其話語中占得比重越來越高。

15 如在 1979 年第 4 期的《文藝評論》上,顧卓宇就聯(lián)合胡淑和、陳剛共同發(fā)表了《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勝利——試論建國以來的話劇成就》。

16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6 頁。

17 如其在 1983 年《音樂愛好者》第 3 期發(fā)表《音樂生涯五十秋》、在《文匯報》第 13 期發(fā)表《繪黃河風貌,抒華夏心聲——組畫〈大河尋源〉 欣賞》;1985 年在《文藝理論研究》第 2 期發(fā)表《中西表現(xiàn)美學及其影響下的繪畫》;1989 年在《文匯電影時報》第25期發(fā)表《懸念與刺激: 驚險片的動力——從希區(qū)柯克的〈諜海疑云〉 說起》;1990 年在《文藝報》第13 期發(fā)表《出手不凡——盛李及其作品印象素描》;一直到 2016 年,他還在《歌劇》第 8 期上與許曉明聯(lián)合發(fā)表了《音樂劇〈國之當歌〉全新修改版首次亮相》。

18 黃發(fā)有:《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人民文學 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5 頁。

19 毛時安:《瓊瑤的夢和讀者的世界——從讀者接 受看“瓊瑤熱”》,《上海文論》1987 年第 1 期。

20 魏威:《主流文學?俗文學?美文學——關于通 俗文學的發(fā)展和走向的一點感想》,《上海文論》 1987 年第 1 期。

21 《中國當代文學——外國學者如是說》,《上海文論》1987 年第 1 期。

22 26 杜邁克在同專題中說:“我認為多數(shù)當代的中國文學作品缺少了藝術性的語言和想象的特色。 多數(shù)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仍然局限在中國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里,成了西方評論家韋勒克所說的一種算有歷史性的文獻,但在藝術水平上卻還沒有提升成為他所說的文學上的不朽著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過去后仍有高度的可讀性?!薄渡虾N恼摗?987 年第 1 期。

23 27 裘小龍、張文江、陸灝:《金庸武俠小說三人談》,《上海文論》1988 年第 4 期。

24 陸灝在同篇文章中說:“中國大陸雖不乏金庸的讀者,卻沒有人好好地作一點討論。是的, 必須從一個較大的背景來認識金庸作品中的‘書’味,我看過一些港臺地區(qū)學者寫的金庸 的研究文章,如《諸子百家看金庸》等,他們 大都拘泥于小說中的具體情節(jié)?!薄渡虾N恼摗?1988 年第 4 期。

25 裘小龍說:“當代著名的波蘭批評家英伽登把文學作品分成幾個層次,最高層次是一種‘形而 上的性質’。在他看來,這是偉大藝術作品的 標志,金庸的一部分作品是否也可以這樣看呢? 陸灝回應:“對,金庸的不同凡響正是因為他 的作品有一層‘形而上’的性質?!薄渡虾N恼摗?998 年第 4 期。

28 姚基:《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譯者前記》,《上海文論》1988 年第 6 期。

29 [美] 喬納森?彭納:《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 姚基譯,《上海文論》1988 年第 6 期。 30 《編者按》,《上海文論》1991 年第 1 期。

31 毛時安:《大眾文藝:世俗的文本與解讀——關于當代大眾文藝研究的一些想法》,《上海文論》 1991 年第 1 期。

32 吳禮權:《情鬼俠小說與中國大眾文化心理》, 《上海文論》1991 年第 4 期。

33 陳平原:《浪跡天涯——武俠小說形態(tài)分析之一》, 《上海文論》1993 年第 1 期。

34 紹凱:《書評五篇》,《上海文論》1988 年第 6 期。除了這兩個例子,還有對裸體效應的討論:“‘裸體’的效應主要由圖片部分來承擔,‘藝術’的效應主要由文字部分來承擔。當然,令人惋惜的是這本書的圖片印制得不精美,使那 些不朽的藝術佳品少了幾分姿色;不過,這在 一半的讀者看來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span>

35 徐啟華的發(fā)言見《上海文論》1989 年第 2 期。

36 花建:《文藝新學科多重屬性論》,《上海文論》 1990 年第 1 期。

37 汪云天在《展開“善”與“美”的雙翼》中說:“《渴望》雖然在藝術上確還存在某些瑜不掩瑕的遺憾,但在情感宣泄和社會輻射等諸多方面,著實功不可沒,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研討的經(jīng)驗與啟迪?!犊释返膯柺?,是廣大觀眾相當長時期來‘渴望’國產(chǎn)室內(nèi)連續(xù)劇的必然, 希望日后有更多更好、雅俗共賞的電視佳作誕生?!薄渡虾N恼摗?991 年第 2 期。

38 任仲倫將他的討論命名為《一次無挑戰(zhàn)的征服》:“它在價值體系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把握了電視文化所具有的通俗性特征,把握了現(xiàn)時電視觀眾記者渴望的道德情感和人倫理想,并以此為‘精神食譜’,編制了具有較寬泛的思想覆蓋面和較通俗的藝術傳達力的故事框架,從而在最廣泛的市民層次上,獲得少有審美阻抗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它傾力于以一種契同投合姿態(tài),來博得觀眾的共鳴,所以導 致了它在適應人們的情感需要和道德渴望的同時,多少忽略了對這種情感需要道德渴望進行 必要的思想升華,甚至出現(xiàn)了不必要的思想遷就?!薄渡虾N恼摗?991 年第 2 期。

39 王文英為《渴望》的搖旗吶喊是頗為激烈的:“難道那些寫在大磚塊一樣的書里,或連篇累牘地 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才是文化嗎?不!文化實實在在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支配著人們 的日常生活乃至他們的行動和思維。要研究文化的人,難道可以回避以這樣生動、強烈的形 式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嗎?”見其《〈渴望〉文化 意蘊的兩面觀》,《上海文論》1992 年第 2 期。

40 梁昭在該文中指出:“‘消遣文學’也是一種商品化的文學。不要一提到‘商品化的文學’就 認為都是些烏七八糟的。至于那些有害的、色情的東西,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加以取締、制裁?!?《上海文論》1990 年第 2 期。

41 黃世瑜:《通俗文學散論》,《上海文論》1990 年第 3 期。

42 單正平:《藝術價值、審美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 《上海文論》1991 年第 4 期。

43該文的核心觀點是:“西方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在其產(chǎn)生、發(fā)展的特定環(huán)境中,無疑是一種積 極的、革命性的理論與批評模式;但它仍必然地帶有十分鮮明的西方白人中產(chǎn)階級知識女性 的立場及特征?!薄渡虾N恼摗?992 年第2 期。

44比如鮑昌指出:“現(xiàn)在流行的通俗文學作品雖多, 迄今尚無質量優(yōu)秀的代表作出現(xiàn);相當多的作品,其水平還不及三四十年代的通俗文學大家之作。有一些思想內(nèi)容破不健康,格調(diào)低下;缺乏高度的審美理想,流露出小市民的低級趣味;還有的作品不加批判地再現(xiàn)歷史,美化了反動階級人物;一味追求瑣文軼事,過分夸大個人作用;個別作品甚至渲染恐怖、暴力、色情、 荒誕?!币婖U昌《怎樣看待文藝、出版界的一個新現(xiàn)象》,《文藝報》1985 年第 1 期。其他 文章還有,夏康達《一個需要引導的文學潮流》、黃洪秀《我們的文藝要開倒車嗎?》等,大都 對當時通俗文藝的現(xiàn)狀表示不滿。

4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67 頁。

46 兩木、任中:《凈化書刊市場的重要法規(guī)——記上海圖書報刊市場管理條例出臺》,《上海人 大月刊》1991 年第 5 期。

47 王秀濤:《中國當代文學生產(chǎn)與傳播制度研究》,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08-210 頁。

48 黃發(fā)有:《文學期刊改版的經(jīng)驗與誤區(qū)》,《中國出版》2009 年第 7 期。

49 朱向前:《1993:卷入市場以后的文學流變——從“王朔現(xiàn)象”說開去》,《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3 年第 2 期。

50 黃會林、尹鴻:《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43 頁。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