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漫卷》創(chuàng)作談
哈爾濱對于我來說,是一座埋藏著父輩眼淚的城。
埋藏著父輩眼淚的城,在后輩的寫作者眼里,可以是一只血腳印,也可以是一顆露珠。
我對哈爾濱最早的認知,是從父親的回憶中。童年的我懵懂無知,曾鬧出不少笑話。比如看完京劇《沙家浜》,我認定有的地方的人是唱著說話的。比如父親提到城市的公園時,我自作聰明地以為,這是男人才能進的園子。因為我們小鎮(zhèn)的男人談及女人生孩子,不說生男生女,而說生公生母,很自然地把人歸于動物的行列。父親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爺爺便把父親從帽兒山,送到哈爾濱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園看門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據(jù)。父親在哈爾濱讀中學時寄宿,他常在酒醉時講他去食堂買飯,不止一次遭遇因家長沒有給他續(xù)上伙食費,而被?;锏那榫?。貧窮和饑餓的滋味,被父親過早地嘗到了。父親說他功課不錯,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因家里沒錢供他繼續(xù)求學,中學畢業(yè)后,他沒跟任何人商量,獨自報名來參加大興安嶺的開發(fā)建設(shè)。爺爺?shù)乃牡艿弥@個消息時,父親已在火車站了。父親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辭世,近30年沒回過哈爾濱。而他留給我的哈爾濱故事,多半浸透著眼淚。
父親去世后,1990年我從大興安嶺師范學校,調(diào)轉(zhuǎn)到哈爾濱工作。每次去兆麟公園,我都會憂傷滿懷,想著這曾是父親留下足跡的地方啊,誰能讓他的腳印復活呢。
初來哈爾濱,我的寫作與這座城市少有關(guān)聯(lián),雖是它的居民,但更像個過客,還是傾情寫我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直到上世紀末我打造《偽滿洲國》,哈爾濱作為這個歷史舞臺的主場景之一,我無法回避,所以開始讀城史,在作品中嘗試建構(gòu)它。但它始終沒有以強悍的主體風貌,在我作品中獨立呈現(xiàn)過。10年過去了,20年過去了,我在哈爾濱生活日久,了解愈深,自然而然將筆伸向這座城,于是有了《黃雞白酒》《起舞》《白雪烏鴉》《晚安玫瑰》等作品。
熟悉我的讀者朋友知道,我的長篇小說節(jié)奏,通常是四到五年一部。其實寫完《群山之巔》,這部關(guān)于哈爾濱的長篇,就列入我的創(chuàng)作計劃中。無論是素材積累的厚度,還是在情感濃度上,我與哈爾濱已難解難分,很想對它進行一次酣暢淋漓的文學表達。完成《候鳥的勇敢》《燉馬靴》等中短篇小說后,2019年4月,我開始了《煙火漫卷》的寫作。上部與下部的標題,也是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的——《誰來署名的早晨》與《誰來落幕的夜晚》。
寫累了,我會停頓一兩天,乘公交車或是地鐵,在城區(qū)之間穿行。我起大早去觀察醫(yī)院門診掛號處排隊的人們,到凌晨的哈達果蔬批發(fā)市場去看交易情況,去夜市吃小吃,到花市看花,去舊貨市場了解哪些老器物受歡迎,到天主教堂看教徒怎樣做禮拜。當然,我還去新聞電影院看二人轉(zhuǎn),到老會堂音樂廳欣賞演出,尋味道外風味小吃。凡是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筆帶過,都要去觸摸一下它的門,或是感受一下它的聲音或氣息。最觸動我的,是在醫(yī)大二院地鐵站看到的情景。從那里上來的乘客,多是看病的或是看護病患者的,他們有的提著裝有醫(yī)學影像片子的白色塑料袋,有的拎著飯盒,大都面色灰黃,無精打采。有的上了地鐵找到座位,立刻就歪頭打盹。在一個與病相關(guān)的站點,感覺是站在命運的交叉口,多少生命就此被病魔吞噬,又有多少生命經(jīng)過救治重獲新生。這個站點的每一盞燈,都像神燈。能夠照耀病患者的燈,必是慈悲的。
2019年歲末,長篇初稿終于如愿完成了。記得寫完最后一行字時,是午后三點多。抬眼望向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我穿上羽絨服,去了小說中寫到的群力外灘公園。春夏秋季時,來這里跑步和散步的人很多。那時只要天氣好,我會在黃昏時去塑膠跑道,慢跑兩千米。但冬季以后,天寒地凍,灘地風大,我只得在小區(qū)院子里散步了。12月的哈爾濱,太陽落得很早。何況天陰著,落日是沒得看了。公園不見行人,一派荒涼。候鳥遷徙了,但留鳥仍在,尋常的麻雀在光禿禿的樹間飛起落下。它們小小個頭,卻不懼風吹雪打,該有著怎樣強大的心臟啊。
我沿著外灘公園猩紅的塑膠跑道,朝陽明灘大橋方向走去。
這條由一家商業(yè)銀行鋪設(shè)的公益跑道,全長近4公里。最初鋪設(shè)完工后,短短兩三年時間,跑道多處破損,前年不得不鏟掉重鋪。因為塑膠材料有刺鼻的氣味,所以施工那段日子,來此散步的人銳減。為了防止人們踏入未干透的跑道,施工方用馬扎鐵和繩子將跑道區(qū)域攔起來。可是6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我去散步時,在塑膠跑道發(fā)現(xiàn)一只死去的燕子。燕子的嗅覺難道與人類不一樣,把刺鼻的氣味當成了芳香劑?它落入塑膠泥潭,翅膀攤開,還是飛翔的姿態(tài),好像要在大地給自己做個美麗標本。而與它相距不遠,則是一只凝然不動的大老鼠——沒想到灘地的老鼠如此肥碩。這家伙看來不甘心死去,劇烈掙扎過,將身下那塊塑膠,攪起大大的旋渦,像是用毛筆畫出的一個逗號,雖說它的結(jié)局是句號。而我一路走過,還看見跑道上落著煙頭、塑料袋、一次性口罩、糖紙、房屋小廣告等,當然更多是樹葉。本不是落葉時節(jié),但那兩日風大,綠的葉子被風劫走,命差的就落在塑膠跑道上,徹底毀了容顏。
無論死去的是燕子還是老鼠,無論它們是天上的精靈還是地上的竊賊,我為每個無辜逝去的生靈痛惜。
我們在保護人不踏入跑道時,沒有想到保護大自然中與我們同生共息的生靈,這一直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如今的塑膠跑道早已修復,我迎著冷風走到記憶中燕子和老鼠葬身之地時,哪還看得到一點疤痕?它早以全新的面貌,更韌性的肌理,承載著人們的腳步。去冬雪大,跑道邊緣處有被風刮過來的雪,像是給火焰般的跑道鑲嵌的一道白流蘇。完成一部長篇,多想在冷風中看到一輪金紅的落日啊,可天空把它的果實早早收走了,留給我的是陰郁的云。
我對小說中寫到的經(jīng)營“愛心護送”車的人,做過艱難采訪,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是拒絕的。當然也有我在現(xiàn)實中尋不到的影子,但在我對這座城市歷史的回溯中,追蹤到的人物,像猶太人謝普蓮娜、俄裔工程師伊格納維奇、日本戰(zhàn)俘、民間畫師等等,他們是百年前這片土地的青春面孔,如今他們的后輩,無論猶太后裔、戰(zhàn)爭遺孤還是退休獄警,與孤獨的老人、傷痛的少年、懷揣夢想的異鄉(xiāng)人,甚至城郊的趕馬人等等,在哈爾濱共同迎來早晨、送別夜晚。當我告別這些人物時,感覺他們似乎還有沒說完的話。這讓我想起四年前到群力新居的次日,是新年的早晨,我走向北陽臺時,迎接我的除了新年的陽光,還有一只站在窗外的鷹!這森林草原的動物為何出現(xiàn)在城市?它是迷路了、受傷了,還是因為饑餓?它有話要說與一個孤獨的房屋主人嗎?我有無窮的疑問。當我返身取相機,想拍下它的那刻,機警孤傲的它張開翅膀,朝著天空飛去。一個浪跡天涯的精靈,一定有著一肚子的故事。這只鷹和我在塑膠跑道遇見的死去的燕子,合二為一,成了小說中雀鷹的化身。
小說總要結(jié)束,但現(xiàn)實從未有尾聲。哈爾濱這座自開埠起就體現(xiàn)出鮮明包容性的城市,無論是城里人還是城外人,他們的碰撞與融合,他們在彼此尋找中所呈現(xiàn)的生命經(jīng)緯,是文學的織錦,會吸引我與他們再續(xù)緣分。
在埋藏著父輩眼淚的城市,我發(fā)現(xiàn)的是一顆露珠。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