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邵麗《黃河故事》:小人物的家國情懷
來源:文藝報 | 張中民  2021年01月04日08:46
關(guān)鍵詞:黃河 邵麗

邵麗的作品以現(xiàn)實為主,著重講述普通人的故事,以生活化的語言為讀者所稱道。從寫官場到“掛職系列”的所見所聞,再到近年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是一種由淺到深、由外到內(nèi),從客觀講述他人的故事到打開自我和對歷史深層次挖掘的心靈表達,《天臺上的父親》《節(jié)日》《糖果兒》《大河》等一系列近年來的中短篇小說,無不展示出作家關(guān)注小人物,從小“我”到大“我”,最后上升到寫出他們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的深層內(nèi)涵。

中篇小說《黃河故事》是一篇用5萬多字集中描寫一段家族史的小說,也是一部以父親為講述對象的優(yōu)秀之作。小說通過為父親尋找墓地這一故事線索,采用虛實并用的寫作手法,一線穿珠地分別寫出了大姐、二姐、“我”、妹妹和弟弟五人的成長經(jīng)歷和生活圖景,其中不乏還有對強勢母親的旁白式描寫。小說圍繞父親這一中心人物徐徐展開,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人物形象,他不表白、不抗爭、不辯解,就像個逆來順受的多余人那樣,生活在一個艱難困苦的時代。然而父親又是偉大的,盡管在強勢妻子的挾持下,在不如意的生活現(xiàn)實中,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笑柄,可是細細品來,卻又讓我們?yōu)檫@樣一個小人物的生活命運感到心酸和無奈。在那個窮苦的時代,大家都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絞盡腦汁的時候,他卻在村里混吃混喝,扮演起這樣一個不光彩的角色。你說這樣的“男人”怎能當?shù)闷稹凹议L”重任?他在家庭中的社會地位又會怎樣?因此,在接連兩次生意失利后,處處給人留下笑柄的他,理所當然地被妻子逼上了“跳河自盡”的絕路,他一生不得志,飽受世人的嘲笑和愚弄,最后郁郁而終抱恨而亡。

好在幾個子女是爭氣的,他們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像野草一樣生長,后來紛紛通過讀書、考學(xué)、經(jīng)商等其他途徑,最終活出了人樣,并且有二姐和“我”這樣令大家引以為傲的后人,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小說寫出了幾個女人自立自強的堅韌精神,由此來看,這又多么像是一篇催人奮進的勵志書啊!

可是且慢,當我們醉心于作者描述姐弟五個的成長史時,千萬不要忘了父親這樣一個站在背后的隱形人角色。就在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姐弟幾個的成長經(jīng)歷過程中,父親這一形象就像影子一樣一直跟隨身后,無處不在地起著精神導(dǎo)師的作用,并讓幾個子女冥冥之中完成了充滿艱辛的成長史:大姐學(xué)著母親的樣子,扮演起“二家長”的角色;二姐生性倔強,硬是通過讀書考學(xué)方式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夢想;“我”作為一個少年時的棄兒,是在二姨家里得到溫暖并成長的,后來由于不堪忍受貧窮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屈辱,讀書、出走,最終在深圳這個改革開放前沿的地市扎下根來,慢慢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而那個一生要強、一輩子不說軟話的母親,卻在子女們個個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的情況下,最終選擇跟著“我”和妹妹住在深圳,過起了“寄居”生活。

小說就是通過這樣一部家庭生活變奏曲,串連起北方和南方、深圳和鄭州這兩個城市的地緣關(guān)系,真切地讓我們看到一個生活在黃河岸邊的普通平凡家庭,經(jīng)歷了怎樣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在時代的變遷中最終走上了康莊大道。小說最后,生活好了,大家終于能過上舒心日子了,可是我們的父親呢?那個一直畏畏縮縮、影子一樣跟在我們身后的“家長”呢?直到此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父親一直無處不在地跟隨著我們,陪伴著我們成長。當一切都成為過去的時候我們才明白,大家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秉承著父親的遺志,把骨子里天生繼承來的執(zhí)拗和“不務(wù)正業(yè)”的愛好全都運用在了當廚師開飯店上,也才有了各自后來的婚姻、家庭和事業(yè)。當然,幾個兒女的“發(fā)跡”與那些豪門權(quán)貴相比,盡管沒有他們那樣光宗耀祖、身價顯赫,可也個個過得富足殷實、衣食無憂,這大概就是父親帶給我們的成長因子。

我一直在想,作者在描述這段家族史的過程中,時不時就要把這個碎片化的父親連綴在一起,寫他如何在那樣艱難困苦的社會背景下熱心廚藝、助人為樂,堅持不懈地發(fā)揮著自己的愛好,我想這是作者有意為之,是大有深意的。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看出,父親并非貪杯之人,而是別有用心、別出心裁地義務(wù)奉獻著自己,在那樣一個食不果腹的貧窮時代,父親總想通過自己的手藝讓人們吃出滋味、吃出營養(yǎng)、品出生活的含義,即使在物質(zhì)十分困乏的時代,他也愿意用自己的綿薄之力來喚醒人們對生的理解和活著的含義,為這個貧瘠的社會涂上一抹亮色,這是一種善舉和大愛,并非窩囊的表現(xiàn),只可惜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母親不理解、村人不理解,社會不理解,才讓他最終走上了絕路。盡管父親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是他胸懷大義,一直在不屈不撓地和這個時代作著最后的抗爭,成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我為這種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家國情懷所深深地感動和敬仰!

小說寫到最后,作者并沒有停留于生活化的敘述和對一家人平實生活的描寫,而是不經(jīng)意地筆鋒一轉(zhuǎn),在結(jié)尾處抽絲剝繭般充滿深情地寫到:“我的父親叫曹曾光,他生于黃河,死于黃河,最后也將葬于黃河岸邊。他再也不是我們家的恥辱,我要完成的正是我父親未竟的夢想?!弊髡邔懙竭@里,把“我”對繼承父親遺志,要把父親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發(fā)揚光大,讓父親的廚藝在黃河岸邊的中原鄭州遍地開花,從而真正描繪出一幅場面宏大的時代畫卷,這是何等的氣魄?又是怎樣的胸懷?父親這一小人物形象并不小,而是通過對他影子一樣人生的描寫,讓父親成了站在黃河岸邊的巨人,他形象高大、臨風(fēng)而立,深切地在觀看著社會的發(fā)展,審視著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在后來者的手中又將會上演出一部怎樣的人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