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如何為書家翻案
真草千字文(局部)智永/書
真草千字文(局部)智永/書
寒食帖 蘇軾/書
隋代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孫,號“永禪師”,相傳曾作真、草《千字文》,是王氏家法的正宗傳人。但唐代書評家對他的書法評價普遍不高。初唐李嗣真在《書后品》中稱:“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tài)矣”,將其列入中品之中等;張懷瓘《書斷》評價:“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離最高等級“神品”還有段距離,并綜合評價他“氣調(diào)下于歐(陽詢)、虞(世南),精熟過于羊(欣)、?。ńB之)”。
一改前人對智永書法評價較低的局面,是蘇軾在書法史上做的著名翻案之一。
在唐代的書法品評體系中,最為看重的是法度。書家在法度的框架下,不能只有傳承而沒有創(chuàng)新。智永在歷史傳說中雖然留下了諸如“鐵門檻”“退筆?!钡瓤炭喙氖论E,但在唐代書法史上,卻只剩得一副拘泥和守成的面貌,想要為他翻案其實很難。
何況蘇軾本來就不是一個守成的人。他顯然也不能表揚智永守舊。和唐人不一樣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了智永的閃光點:“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刑,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tài)也。然其意已逸于繩墨之外矣!”人家王氏的祖宗已經(jīng)是全天下書家的祖宗了,至于“出新意求變態(tài)”,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這是蘇軾為智永翻案的第一步,以不必要“出新意”改變了智永不會“出新意”的形象。
但是,即使技藝精熟且能“出新意求變態(tài)”的藝術(shù)家,蘇軾就一定會推崇嗎?
也未必。
他曾經(jīng)稱贊吳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cè)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shù),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眳堑雷哟砹颂拼L畫特別是人物畫的最高成就,有新意有法度,天才揮灑,可謂天下獨步。但另一處,他又批評吳道子:“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祍無間言?!碧K軾另立王維為標桿,稱王維才是讓他不自覺想送上膝蓋的那個,而吳道子只是一個“畫工”。不過這時的表述很含混且文學化,一褒一貶頗有些任性,據(jù)說還引來了蘇轍寫詩來為吳道子鳴不平。但蘇軾顯然沒有把“工”作為一個最高級的詞匯。他在另一處又批評了兩個“書工”:“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何曾夢見王與鐘,妄自粉飾欺盲聾?!睆埿駪阉匾矔嚱^倫,但蘇軾說:你們在王羲之和鐘繇面前,也只是一個“工”呀!
“工”何錯之有?從上面的批評來看,“工”不是一種職業(yè),吳道子、張旭與懷素都不是工匠,蘇軾也沒有輕視工匠的毛??;“工”是有臺階的,不到“能”的水平,是不能稱之為“工”的。但是顯然,蘇軾覺得“能”還是不夠的。與其說他貶低“工”,不如說他懷疑“能”這種批評標準。
在前面稱贊吳道子的一則中,蘇軾總結(jié)說,“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這幾位都代表不同領域內(nèi)“能事畢矣”,將各種藝術(shù)才能玩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再沒有人能超得過他們了。在極度真誠的稱贊后面,是一種細思恐極。因為如果一直按照“能”的標準,后面的藝術(shù)家們——杜甫之后的詩人、韓愈之后的散文家、顏真卿之后的書家、吳道子之后的畫家們怎么辦?換而言之,我蘇軾怎么辦?所以他口中敬稱這些大家“能事畢矣”,心中肯定在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需要在“能”之外再找到新的評價標準,使自己的藝術(shù)能有立足之地;他需要續(xù)寫“能事”之后,藝術(shù)何為?
在另一則對智永的評價中,他正式提出了這個標準:“永禪師書,骨氣深穩(wěn),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趣?!保ā稌剖狭視蟆罚澳堋辈皇墙K點,只是基礎;“能”也不是最難的,難的是“不逞能”,是“疏淡”。這是蘇軾對智永翻案的第二步,將智永的書法視為“淡”的典范,并用陶淵明(彭澤)的詩作為比照,一下拔高了智永的江湖地位。
陶淵明是蘇軾極為喜愛的詩人,而且越到老越喜歡。黃庭堅稱蘇軾“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淵明詩在蘇軾生活中像吃飯一樣重要;最后一次被貶海南,蘇軾不僅隨身攜帶淵明詩集,而且最終完成了124首“和陶詩”,他寫信告訴弟弟蘇轍:“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p>
在眾多詩人中他只傾慕陶淵明。但淵明于他,不僅是詩藝的楷模,更是他人生的導師兼知己:“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是愛詩及詩人,還是愛詩人及詩?在蘇軾心中,陶淵明不是一般的隱士。他不是敬淵明不慕名利,也不是敬淵明為官清廉,因為那些都是從外部的評價。蘇軾是把陶淵明想象成他自己,所以他慕淵明任性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這是在宦海浮沉、有太多身不由己的文人士大夫最為渴慕的境界。和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相應,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散緩不收”的,他的詩歌中沒有激烈的情感起伏,他不著急抒情、表態(tài),也不著急讓讀者懂得、贊嘆,甚至不著急把詩寫得像那些優(yōu)美的詩,以至于被鐘嶸差評。他的詩看不出任何來自外在的寫作壓力。蘇軾說,這就是精能之至,這就是“淡”。
相比之下,“追逐世好”和“妄自粉飾”的兩禿翁,當然就不是“淡”,當然就只是“工”。
至于吳道子,他的“能”終究還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在法度之中他是“妙絕”的,王維不可能以“妙絕”更在吳道子之上,他只是“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這和以“精能”知名的吳道子完全是兩個境界。同理,蘇軾在為智永開脫后,總結(jié)一句“然其意已逸于繩墨之外矣”。這是說不應該在舊的法度體系中評價智永的書法,他的美妙之處已經(jīng)在你們所能認識到的法度之外了!并最后總結(jié)道“云下歐(陽詢)、虞(世南),殆非至論”,徹底扭轉(zhuǎn)了張懷瓘的結(jié)論。這是蘇軾為智永翻案的第三步。
至此,蘇軾完成了對智永書評的翻案。從書法史來看,蘇軾通過對智永書藝的肯定,批評了中唐以來書法過于強調(diào)技法翻新的惡劣趨勢。的確,如果比較智永的楷書與中唐之后顏柳的楷書,就會發(fā)現(xiàn)后者在點、鉤、轉(zhuǎn)折、挑剔方面裝飾意味濃厚,筆畫兩端的頓挫明顯,回鋒刻意,遠不如智永的用筆干凈利落。蘇軾的翻案影響了后世對于智永的評價,米芾《續(xù)書評》稱其“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胄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guī)矩”,與蘇軾所評“然其意已逸于繩墨之外矣”方向一致;而明代都穆贊曰:“隋釋智永《真草千字文》……氣韻飛動,優(yōu)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更直接把智永從“妙品”“能品”提到了“神品”。
同時,蘇軾由對智永書評所樹立“反造疏淡”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書評及藝評的新標準,它是“精能之至”的,但又在“法度之外”,它既是技藝的精湛絕倫,又要由不俗的人品來保證。從書法上來看,宋四大家包括蘇軾的技法優(yōu)勢并不明顯,甚至稱得上“筆法松弛”,但個性鮮明,意境完滿,每一幅作品都跟一個富有個性的書法家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幅作品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稱“東坡云:遇天色明暖,筆硯和暢,便宜作草書數(shù)紙,非獨以適吾意,亦使百年之后,與我同病者有以發(fā)之也?!薄斑m意”的書寫便是不計工拙,甚至也不在意他人評價:“書成輒棄去,繆被旁人裹”,對風格也沒有要求,認為各等都適宜“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這種不刻意,這種不執(zhí)著,這種忠實于內(nèi)心感受遠甚于外部評價的創(chuàng)作,就是“淡”的藝術(shù)。
對智永書藝的重評,只是蘇軾日常翻案的一則。以他在文藝領域中的翻案之多,蘇軾今天可能會被稱為“杠精”,而且,他周圍還有一大群“杠精”朋友們,如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等,都是翻案高手。這是宋代文人不同于前代的一種面貌:他們出身平民,由科舉入仕,優(yōu)勢在于擁有知識及伴隨知識而來的合理觀念。如果說,唐代文人更加看重歷來流傳的定評,宋代文人則更注重依據(jù)理性來反思前代的評價,這正是他們的核心精神特征。由此帶來的眾多翻案,恐怕也反映了內(nèi)藤湖南稱宋代具有“近世”精神氣質(zhì)的一個側(cè)面吧。
(作者:丁朝虹,單位:浙江科技學院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