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形神兼?zhèn)涞脑攤?、真?zhèn)鳌哉剟⒋ǘ酢稄垚哿醾鳌?/em>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宋家宏  2021年07月24日17:29

張愛玲,如今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眾話題。

她在中國大陸經(jīng)歷了升沉起伏。1940年代,在一個特異的環(huán)境中,出手不凡,紅遍上海;之后卻像流星一樣,消失于中國大陸讀者的視野,長久沉寂,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有少許學人重新翻讀其作品,了解她的人生。港臺地區(qū)另是一番景象。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讀張熱潮涌起,一浪高過一浪。當然,仍限于讀者市場,中國大陸至今沒有召開過一次張愛玲的全國性研討會,這是現(xiàn)當代著名作家中僅有的現(xiàn)象。按現(xiàn)行標準,大學以及研究機構(gòu)的學者,要申請到關(guān)于張愛玲研究的高級別的“課題” “項目”之類,可能性微乎其微。盡管如此,評說張愛玲的著作、文章還是在圖書市場上,在各種刊物上長久地占有極重的份額,她已經(jīng)從學人的視野走向了大眾的閱讀。

學者有學者的眼光,大眾有大眾的趣味。目前所出版的有關(guān)張愛玲生平傳記的著作、文章,相當一部分有迎合大眾讀者趣味的趨向,就是以張愛玲的顯赫家世,還有她的兩段婚姻,特別是與胡蘭成的婚戀,加上她的所謂“怪異”生活方式來說事,不厭其煩,不避瑣碎,不失夸張與想象。我知道,這樣的傳記寫法,有的也并非作者所愿,而是出版社編輯的意見。筆者做過幾年的出版社編輯,深知許多編輯“寶貴意見”的出發(fā)點。一位有自己追求與原則的學者,要出本好書,還得遇到好的編輯。長江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可以為劉川鄂的一紙合同守候六年,僅此,可知其是位好編輯。

劉川鄂的《張愛玲傳》無疑是本好書。這是他從年輕的碩士到接近退休的博導(dǎo),長達30余年,始終沒有忘卻張愛玲的結(jié)果,他從《亂世才女張愛玲》開始,有五本有關(guān)張愛玲的評傳、傳記著作問世,在這一基礎(chǔ)上集大成為這本《張愛玲傳》。從13萬字到45萬字,隨著張愛玲傳記材料的不斷出現(xiàn),劉川鄂對張愛玲的理解愈發(fā)深入,想來寫作的快感也愈發(fā)通透。這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學術(shù)研究沒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艱辛,不會達到這一境界,沒有這一境界,哪會有三十余年的不棄不離?從本質(zhì)上說,學術(shù)研究容不得急功近利,也很難與命題作文相容,憑自己的性情,寬松與緊迫形成平衡的張力,探索的辛勞與發(fā)現(xiàn)的快感糾纏,才能出現(xiàn)好的結(jié)果。劉川鄂在本書的“后記”中說道:“這本《張愛玲傳》,與課題無關(guān),與報獎無關(guān),只與性情有關(guān)?!弊鳛橥廊?,深知其內(nèi)蘊的無奈與灑脫!

傳記文學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tǒng),在千余年前就出現(xiàn)了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作品,也積淀了讀者對傳記文學內(nèi)在品質(zhì)的基本要求。若以桐城派提出的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相統(tǒng)一的觀點,對其稍作調(diào)整,并對其內(nèi)涵作些新的理解,來評價一部傳記著作,我以為順序應(yīng)是考據(jù)、義理、辭章,即確鑿的事實材料、鮮明的思想觀點、精美的文字表達,三者相統(tǒng)一。當然不能說劉川鄂的《張愛玲傳》已經(jīng)達到了“絕唱”的高度,但三者的統(tǒng)一還是非常鮮明的。

傳記文學作品必須以嚴格的“考據(jù)”作為基礎(chǔ),否則,再美的辭章,再動人的義理都是沙灘上建的高樓。劉川鄂對此有明確的認識,他在“后記”里說:“寫傳記不可能憑空虛構(gòu),材料的豐富和可信是毋庸置疑的先決條件?!彼€說:“我希望這是一部詳傳,更是一部真?zhèn)??!边@是川鄂寫作《張愛玲傳》在“考據(jù)”方面的追求。既是“詳傳”又是“真?zhèn)鳌保纫獙懗鰝髦鞯男?,更要寫出她的神,有很高的難度,不僅因為張愛玲的資料在中國大陸曾經(jīng)不為人知,且數(shù)量極少,三十多年來在不斷地增加,至今雖然大的增加已經(jīng)基本完成,少量的增加也還在進行中。劉川鄂是中國大陸1980年代最早以張愛玲為選題的碩士論文作者,從那時就開始收集資料,到寫作這本《張愛玲傳》時,他在“后記”中說:“幾乎所有與張愛玲相關(guān)的材料,都在我眼前過了一遍?!边@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好在是不斷地積累、漸進,筆者粗略估計,僅圖書就有一百多種,文章更難以數(shù)計。

僅有材料的豐富仍然不夠,還必須可信、確鑿。在這一問題上,張愛玲的傳記作者必然又要面臨艱辛。作家自己說自己家世、人生與心靈的文字是確鑿與可信材料的主要來源,恰恰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傳記作者都會面臨艱辛,尤其是當代作家的傳記寫作。作家們那些涉及自己家世、生平與思想的文字,需要付出極大的考證、辨析的工夫,才能達到“可信”。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我們已經(jīng)很難在他們的文字中見到直面自己人生與心靈的文字,因為,說自己是非常危險的事。有的是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下,所言非所想;有的在不斷地用文字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不惜讓在不同階段的形象出現(xiàn)相互沖突的現(xiàn)象,有的謊言與掩飾已經(jīng)成為習慣。

張愛玲不屬此類,但她涉及自己的文字也不多,除《私語》外,還有一些訪談、通信一類。即使如張愛玲這樣在《私語》中能毫不留情地直面自己人生與心靈、人性的作家,她自己的話也不能毫無保留地相信。她在《燼余錄》中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自私與無情,讓人感到震驚,也極大地增加了她所說個人經(jīng)歷與思想的可信度。讀張愛玲那些說自己的文字,從她的立場上看,就可以感到是可以當作“信史”來讀的。但是,同樣在《私語》的《童言無忌》中說到自己被父親關(guān)在家里,病了也不給請醫(yī)生、吃藥。她的弟弟張子靜后來說到,她的父親還親自給她打了針。張愛玲是在逃出父親的家,與這個家絕斷相當長時間后寫下的文字,選擇性的遺忘是可能的。因此,作為傳記作者,在運用作家自己說自己的文字時,即使面對最誠實的作家,采用這些材料,也必須與其他材料相互印證之后才能保證其“確鑿”“可信”,否則,結(jié)論及表達文字就要有所保留。劉川鄂的《張愛玲傳》在這個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那些有明確性結(jié)論的文字都有根有據(jù),來源于可信的材料,一些還不能有明確結(jié)論,或者有爭議的事件,劉川鄂則采用了描述現(xiàn)狀,留有余地的表述。比如,張愛玲離開中國大陸之前,是否參加過土改?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張愛玲參加過土改的確鑿證據(jù),而這個問題涉及對《秧歌》以及對她個人的分析與評價。劉川鄂采用了描述幾種說法的事實,結(jié)論卻又留有余地的表述,“但現(xiàn)在基本上大家認定,在參加完上海第一次文代會后,張愛玲確實下鄉(xiāng)參加過土改”。之后又進行分析,完成自己的看法。文字不長,所下的功夫一讀即知,結(jié)論明確又留有余地。還有,張愛玲到香港后,曾去了一趟日本,回來甚至因此丟了港大的學籍。她為什么這么不顧一切地去日本?張愛玲對此是有所掩飾的,從未公開說過原因。劉川鄂采用了推測性分析,既有趨向性結(jié)論,又留有充分的余地。

張愛玲的《小團圓》,被認為是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是張愛玲去世后,由宋以郎安排出版的,張愛玲生前卻幾次表達過要銷毀。筆者對出版這部小說曾撰文表達過義憤,也有海外熱愛張愛玲的論者希望大眾拒讀這部作品,表達對出版這部小說的不滿。但現(xiàn)在一些文章卻常引這部作品的描寫,有意無意地作為張愛玲的生平與思想的材料,并去一一對應(yīng)現(xiàn)實中的人物。他們忘了,即使是“自傳體小說”也是“小說”,虛構(gòu)和想象不可避免,不能當作確鑿的材料來用的。劉川鄂在評說這部作品時,態(tài)度非常嚴謹,是把它當作小說來分析,并未當作“傳記”材料來引用,認為這部小說,是她變相的自傳,是她對自己對其人生傳奇的一種毫不留情的解構(gòu)。

寫出形神兼?zhèn)涞膫髦餍蜗螅且徊亢玫娜宋飩饔浀膽?yīng)有之義,也就是一部傳記文學的“義理”所在。當下的眾多有關(guān)張愛玲的傳記,達到較高義理的作品并不多。不要說那些以吸引大眾眼球為目的,以“八卦”為重要內(nèi)容的作品,就是一些態(tài)度嚴肅的作品,也因了種種原因,難以達到較高的義理,刻畫出張愛玲形神兼?zhèn)涞男蜗?。有的是因為張愛玲不是個向外張揚而是極為內(nèi)斂,近于自我封閉的人,她的相關(guān)資料流露出來的不多,使寫作者難于下筆;有的是傳記作者急于求成,下筆太早,張愛玲的資料尤其是后期資料不足,難以形成對其完整形象的把握。張愛玲資料的涌現(xiàn),是在她仙逝之后,逐步形成規(guī)模的,至今也還在完成的過程之中。

若從劉川鄂寫碩士論文開始,他沉于張愛玲研究三十余年,是資深“張迷”,數(shù)十年孜孜以求,在繁雜的事務(wù)和其他研究與教學之中,始終在閱讀與思考張愛玲,他對張愛玲的理解之深透,許多熱愛張愛玲的人難以企及。他對張愛玲喪失母愛少有父愛的童年經(jīng)驗有洞察,對她紅遍上海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有聯(lián)系社會環(huán)境的深入解讀,對她兩次婚姻對這位才華卓越的女作家的深刻影響有透徹的理解,對她在別人看來難以理解的個人生活、個性特征,在一些人看來是“怪癖”的生活方式,有充分的理解與寬容。劉川鄂始終把握住他對張愛玲所概括的兩句話來寫張愛玲:清堅決絕的現(xiàn)代人,卓爾不群的名作家。我以為這兩句話對張愛玲來說確實形神兼?zhèn)洹?/p>

許多人都認為張愛玲“孤傲”,清高得不近人情不明世理,劉川鄂寫出了張愛玲面對她所認可的人與事的低調(diào)與謙卑,她對人間真情的珍惜與眷戀。她與宋淇夫婦自從相遇之后,大半輩子肝膽相照,幾近托付終生。她的信件中對幫助過她的人感激之情令人動容,寧可自己受累,唯恐打擾了別人。她的一些在別人看來不可理解的獨行,許多都是在不打擾別人前提下的作為,這正是一個現(xiàn)代人應(yīng)有的作為。與胡蘭成熱戀期間,她的謙卑,令人驚奇。對胡蘭成這個才子,她有崇拜,這是她的愛,低到塵埃里,開出絢麗的花來。她與他快意暢談文學、人世,睿智而機敏,逸興遄飛,哪有孤傲與冷漠?面對胡適這位前輩大師,這位五四時期的領(lǐng)袖,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深刻理解的張愛玲,應(yīng)是高山仰止,卻又能以平視的目光,看到他的寂寞與失意,懷有深深的同情。賴雅中風臥床不起,張愛玲經(jīng)受了難以想象的經(jīng)濟、精神的巨大壓力,在困境之中伺候一個病人,她付出的犧牲不言而喻,可是在她的信件中,竟無半句怨言。倒是我們這些張迷們感到不平。

許多人說到張愛玲的晚年生活,都認為她過得寂寞而凄涼,是一幅凄凄慘慘的形象,張愛玲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似乎是一種被迫的行為,孤獨、凄涼、恓惶等,是他們常用的詞,卻不知這并非張愛玲的真實心境,并未理解張愛玲真實的心靈世界。劉川鄂顯然有更深入的理解,超脫世俗認知的理解。在傳記中他寫出了張愛玲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她主動的選擇。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來生活,是有意為之,不是孤寂找上了她,而是她主動選擇了孤寂。張愛玲早在19歲時就寫下了“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我的天才夢》),她這一生都選擇了讓她的生命充滿歡悅的生活方式,你認為她凄涼,哪里懂得她的歡悅!即使有所孤獨,也是現(xiàn)代人的高傲而充實的孤獨。

從“辭章”角度讀一本傳記作品,我以為不在文字之華美,情感之熱烈,反而應(yīng)是樸素的、精確的、實實在在的文字表達,方能給讀者以真切的感受,讓人產(chǎn)生因信服而思考的閱讀體驗。目前一些有關(guān)張愛玲的傳記,讀起來能體會到作者對張愛玲的熱愛,卻因熱愛放縱了自己在作品中的感情,贊美、感傷、嘆息各種不同的情感在傳記中噴涌,讀起來,像讀抒情散文。這樣的傳記被一些評論稱為“文學傳記”,確也道出了它的特征:“文學”,殊不知傳記的本質(zhì)特征屬于歷史,其中的文學性當處從屬位置,不能喧賓奪主。歷史有歷史的寫法,對事實的描述,客觀、冷靜,控制情感,讓其蘊含其中而產(chǎn)生內(nèi)斂效果,判斷與評價在描述與分析中自然呈現(xiàn)?!稄垚哿醾鳌吩谶@個方面的處理是恰當?shù)摹T跇闼氐奈淖直硎鲋?,讓人感到材料的豐富,論述有據(jù),事實的描述中有情思的騰躍,分析與評價之中有被控制的情感。內(nèi)在的熱情與表述的冷靜,達到平衡。他的感情是收斂的,直抒胸臆的文字并不明顯。這對一個資深“張迷”,對沉于張愛玲及其作品數(shù)十年的作者并不容易,他的一部分生命價值已經(jīng)與對象融為一體,他對傳主的熱愛毋庸置疑,卻能夠保持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拒絕華美的辭章與浪漫的抒情。這是“傳記”的辭章。

作家創(chuàng)作論、作家評傳、作家傳記,是三種密切相關(guān)又有所不同的文體,其寫作有內(nèi)在的文體要求。三者都需要把作家、作品當作一個整體來把握,但在寫作時創(chuàng)作立場與角度是根本不同的。作家創(chuàng)作論,是以作家的作品為基本論述內(nèi)容,即使有作家創(chuàng)作縱向的發(fā)展線索,不同階段的作品評析仍然是主體內(nèi)容,基本內(nèi)容,作家的生平、個性與思想,是理解其作品的背景材料,由“知人”而更深入地“知其作品”。作家評傳,則既要對作品有深入評析,又要對作家生平與思想等傳記材料有充分的把握與分析,兩者有機結(jié)合,又評又傳,“傳”與“評”相互映照,加深對作家與作品的理解。作家傳記,則重在作家的生平與思想,對作品的分析成為理解作家人生、個性、思想的重要資源,由“知其作品”而更深入地“知人”?!白骷覄?chuàng)作論”與“作家傳記”兩者切入角度與各自的指歸相向而立,“作家評傳”則處于“作家創(chuàng)作論”和“作家傳記”兩者之間。

這似乎是常識,但在閱讀與歸類時,相當多的讀者會出現(xiàn)對這三種文體認識模糊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筆者寫過一本《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常被一些文章歸于張愛玲的“傳記”,其實那是一本作家創(chuàng)作論。在這三種文體的寫作中,由于種種原因,作者處理不當,也會給嚴肅的作者造成遺憾。有的“作家創(chuàng)作論”堆砌了太多的作家生平與思想材料,使得應(yīng)成為主體內(nèi)容的作品評析被淹沒了,反而弱化了“作家創(chuàng)作論”作者對作品的深入分析。有的“作家傳記”對作品的評析又過多,一些對理解作家個性、思想的分析作品的文字占據(jù)了太多的版面,讀起來感到旁逸斜出過多。

《張愛玲傳》無疑是一部作家傳記著作,在寫作立場上并不含糊,大量的作家生平材料實證,客觀冷靜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以及樸素淡雅的文字風格,使這部著作的傳記特征鮮明地呈現(xiàn)了出來。但是,部分對作品的分析在這部著作中,還是不時有旁逸斜出之感,顯得有所失衡。這不是因為作者對“傳記”這一文體認識不足,而是因為作者對張愛玲的研究是從其作品研究開始的,時間最長,研究深透,在寫作《張愛玲傳》時,他舍不得割愛。假如作者舍得割愛,文字再精煉些,書的厚度可能會小些,也許流傳、閱讀會更廣泛。讓更多的讀者理解張愛玲,是每一個張愛玲研究者的愿望。是為苛求。

[作者單位:滇池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