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日本的早期接受情況速寫
開始于1910年代后期的文學革命和新文學運動,在同一時代的日本并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評價,只有少數(shù)例外,如青木正兒的介紹文《將胡適漩在中心的文學革命》。在新文學草創(chuàng)時期的作家中,魯迅被接受和欣賞的速度相對來說是比較慢的,他的作品的第一篇譯文,一直到1927年才出現(xiàn)在日本國內(nèi)。到了1930年代,佐藤春夫在日本展開了對魯迅的介紹,他與增田涉共同翻譯的《魯迅選集》被收入日本著名的巖波文庫,再加上魯迅逝去后日本國內(nèi)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經(jīng)歷這些后魯迅終于在日本也獲得了中國近代文學代表作家的地位。在那之前,日本國內(nèi)對魯迅的評價卻是多種多樣的,對其作品評價的側(cè)重點和理由也因人而異,現(xiàn)在看來倒是讓人覺得很有意思。
魯迅作品在日本的第一個譯本于1927年發(fā)表在武者小路實篤編輯的雜志《大調(diào)和》上,作品名為《故鄉(xiāng)》。佐藤春夫給予了《故鄉(xiāng)》很高的評價,1932年他親自翻譯了這篇作品,并將其發(fā)表在當時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綜合雜志《中央公論》上,在當時的文壇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如此,二戰(zhàn)后《故鄉(xiāng)》的竹內(nèi)好譯本被選入日本高中“國語”課的課本,從此《故鄉(xiāng)》成為了魯迅在日本的代表作品。
除了《故鄉(xiāng)》,佐藤春夫還親自翻譯了魯迅的另一部作品《孤獨者》。但是后來,他在回憶錄《我翻譯魯迅的故鄉(xiāng)和孤獨者的時候》里寫道,他那時候“并沒有真正理解阿Q精神”,之所以翻譯《故鄉(xiāng)》,只是覺得這個作品從“中國古代詩歌”的感覺“完全轉(zhuǎn)化為近代文學”了。也就是說佐藤春夫只想汲取《故鄉(xiāng)》中具有古典文學的情感和美感的部分,反過來說他當時并沒有注意到魯迅作品的社會性和政治性。
另外,1920年代繼青木正兒之后,清水安三也給日本讀者介紹了魯迅,他當時首先關(guān)注的作品是《孔乙己》。清水安三指出,魯迅作品的特征是批判中國舊社會的陋習,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他還指出該作品對“孔乙己”的描寫是“用最黑漆漆的顏色描繪出了人性陰影最黑暗的一面”,寫得很深刻。清水安三當時住在北京,開辦了一所面向貧困女子的職業(yè)學校崇貞學園,同時還擔任著《北京周報》的記者。他跟魯迅見過面,對剛剛誕生的中國新文學也有比較深的理解。他之所以關(guān)注《孔乙己》,是因為他將作品與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相結(jié)合,把魯迅看作是擅長描寫中國社會的黑暗面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并以這個角度從作品中分析出魯迅文學的真正價值。
鐮田政國于1920年代后期翻譯了許多魯迅的作品。他認為魯迅文學的特點是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以“純客觀的手法”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和意識狀態(tài),尤其是對于農(nóng)民心理活動的描寫非常詳盡準確,值得贊揚。鐮田政國最喜歡的作品是《白光》,他認為這是一部具有“空靈”之美的短篇小說名著。他本人是畢業(yè)于上海東亞同文書院的文學青年,對中國的社會情況以及新文學的發(fā)展過程都頗有了解。盡管他的評價中有些部分跟清水安三的評價相同,可是他的評價更側(cè)重于魯迅作品和托爾斯泰作品類似的文學性。評價《白光》的文章在日本并不多見,但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經(jīng)提到,他是在1950年代自己還年輕的時候,讀《白光》后受到啟發(fā)獲得了靈感,提筆寫下了自己的處女作——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
1929年,《阿Q正傳》的譯本首次登上日本的刊物,譯者是井上紅梅。這個初譯本當時刊登在一本奇聞怪事刊物《奇談》上,標題竟被改成了《支那革命畸人傳》。在作品的附記中,《阿Q正傳》被這樣介紹:該作品描述了“作為革命犧牲者的貧苦農(nóng)民的一生”。井上紅梅是一位中國文化評論家,他專門收集中國之“奇”,特別是頹廢和享樂主義的部分,并把這些介紹給日本讀者。魯迅本來是為了克服民族劣根性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典型的文學人物形象,而井上紅梅卻把《阿Q正傳》看作用于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的信息來源。不可否認,這種看法現(xiàn)在看來是有點淺薄的。所以后來魯迅得知井上紅梅要翻譯出版《魯迅全集》時,跟增田涉談到了自己的不滿,這也是事出有因的。
與此相反,山上正義卻把魯迅當作左翼進步作家,把《阿Q正傳》當作有先見之明的文學作品介紹到了日本。他于1926年在廣州拜訪過魯迅幾次,對魯迅的思想有很深的理解?;谶@種理解,他把《阿Q正傳》的內(nèi)容和清末以來中國的革命潮流聯(lián)系起來,將《阿Q正傳》評價為預(yù)測了國民革命之動向的進步作品。他于1931年以林守仁的筆名編譯了一本后來被命名為《國際無產(chǎn)階級叢書》的中國革命文學選集,并把自己翻譯的《阿Q正傳》收錄在卷首,標題也采用了《阿Q正傳》。同年,松浦珪三也翻譯了《阿Q正傳》,并將其收錄在《中國無產(chǎn)階級小說集》第一卷。他對魯迅的看法跟山上正義比起來相對模糊,但是把魯迅評價為左翼進步作家這一點跟山上正義是相同的。
1920年代后期魯迅在中國受到了以太陽社、創(chuàng)造社為中心的革命文學團體的攻擊,被批判為時代的“落伍者”。有一些當時住在大陸的日本評論家受到這些左翼潮流的影響,也跟風寫了批評魯迅和《阿Q正傳》的文章。比如鈴江言一、大內(nèi)隆雄等人當時曾寫道《阿Q正傳》缺乏階級意識,阿Q的革命活動也并不徹底。
這樣看來,對于早期的魯迅在日本的接受情況,與其說是多種多樣的,還不如說是極其雜亂的,而且評價中存在許多屬于誤解誤讀之類的言詞。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雜亂”的情況卻恰恰證明了魯迅文學具有多層次的內(nèi)容和多方面的價值。
(作者系東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