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林良:那個溫暖如“小太陽”般的先生
來源:北京晚報 | 顏小鸝  2022年04月29日15:10

我很感謝我所選擇的職業(yè),與那么多優(yōu)秀的作家和畫家為友,感受他們身上傳遞出來的人格魅力,與他們的精神世界交流,還能第一時間讀到他們的作品,更有機會與自己喜歡的大師們見面聊天,幸福二字還有其他解釋嗎?

我今天想講的是一位叫林良的先生,他是眾所周知的兒童文學作家,他的《淺語的藝術(shù)》影響了無數(shù)為孩子寫作或者編書或者研究的人們。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還要從上世紀90年代初說起,那時海峽兩岸兒童文學交流,來了許多的兒童文學作家或者出版家,也就在那個時候我認識了花婆婆方素珍(那時候大家叫她小方,一個如珍珠般小巧玲瓏的人),還有余治瑩、林煥章等,從他們的口中知道還有一位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前輩叫林良。2007年我第一次去到臺北,在書店里見到了許多他的作品,也在那一次我買了《淺語的藝術(shù)》繁體字版回來,閱讀的過程是一種洗禮,字里行間里都能看見他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尊重,那不是理論探討,而是一種真誠和樸實。我從那時就喜歡上他的作品了。他也在我腦海里成為了神一般的存在。

2011年,我有幸引進了來自荷蘭的畫家瑞安·普特五里葉和作家威爾·海根歷時20年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童話《小矮人》,這部亦童話亦科普亦博物很不好歸類的圖書,之前臺灣版的翻譯者就是潘人木和林良二位先生,于是購買了他們的譯文版權(quán),推出了這本“神”書。林良先生曾經(jīng)說:“讀這本書可能有兩種情況發(fā)生:一是以為他讀的是科學讀物,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進入了一個童話迷宮;二是以為他讀書是極富想象力的童話,后來發(fā)現(xiàn)他已學會了科學家觀察事物的態(tài)度、觀點和立場?!边@本書的語言簡單有趣,讀起來非常的輕松;后來我又引進了多本臺灣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也有林良先生的作品,我雖然沒有直接成為他作品的責編,但是間接也成為了他書的編輯和讀者。讀了他的很多書,但是卻一直沒有見過他,很想當面向他請教淺語寫作藝術(shù)的精髓。

2014年我去臺灣參加臺北書展,跟好友方素珍提出,可否聯(lián)系去拜訪林良先生(我知道小方跟林良先生是忘年交),林良先生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我很緊張也很迫切更是激動,整個春節(jié)都在想給先生帶什么禮物,后來選擇了一個雙面繡的蜀繡大熊貓。

與林良先生的見面約在了林先生家附近的一個咖啡館,那天下起了小雨,我很擔心路滑林先生來是否方便。但是90高齡的林先生在他女兒林瑋的陪同下,如約而至。二月的臺北寒風習習,加上下雨,有些陰濕。他外面穿了一件深色的長大衣,進來后脫掉大衣,里面是一件米色的西裝,很隨意地配上一件藍色小格子襯衫,一頂標識性的深色鴨舌帽,他的外形與言語,都深含著才華與謙遜,有中國文人的典型氣質(zhì):深邃、睿智、安靜、謙和。他的話語并不多,但是他對每一個人的關(guān)照,卻讓整個咖啡館里,充滿了溫暖和歡笑。林先生身體很好,語速適中,逐一不落的問候,讓我的心放松了下來。當我送上禮物的時候,他也專門為我準備了他的兩本新書《爸爸的16封信》和《林良爺爺憶童時》,這可是那次臺北之行最美好的禮物。那天我才知道,不久前他還在醫(yī)院里住院,但是我一點也看不出大病初愈,他講了他繼續(xù)在報紙上寫的專欄,每天依然有近3000字的創(chuàng)作,寫一些小作品,也寫一些回憶故事。真沒有想到他的創(chuàng)作精力如此旺盛,筆耕不輟,真是用他的行動感染著我們這些晚輩。那時我特別想出版他的作品,然而他的作品已經(jīng)簽給他故鄉(xiāng)福建的少兒出版社了。真是羨慕福建少兒啊。

2016年再去臺北見朋友,在“小天下”總編輯李黨那里看到了一本林良先生的新書《動物和我》,畫家是兒童藝術(shù)教育大師趙國宗先生,走進這本書如走進孩童的世界,語言和畫都稚趣拙樸,如兩個小兒的日常嬉鬧,我真是喜歡得不得了。然而又是一次擦肩而過。

2019年12月23日,這位我們敬仰的“淺語者”離開了,那個日子是我媽媽的生日,我想我會永遠記住這個日子的。我雖然沒有直接成為林良先生作品的責任編輯,但是卻享受了他作品帶給我的美好,這也是一種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