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尋找“被埋葬的詞”——論吉狄馬加詩歌的原型意象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趙銳  2022年05月24日15:17

內(nèi)容提要:原型意象是吉狄馬加詩歌獨特的意象詞匯符碼。本文選取吉狄馬加詩歌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鷹、火和黑色三個原型意象進行分析,討論原型意象在詩歌使用過程中隨著詩人個體情感體驗的變化,不斷增加新的意蘊,體現(xiàn)原型意象豐富的增殖性,從而進一步探析詩人采用原型意象寫作的意義是有利于人類返回生命的最深源泉,找到靈魂的精神家園。

關(guān)鍵詞:吉狄馬加 原型意象 增殖性 意義

黑格爾曾經(jīng)說過,“藝術(shù)和它的一定的創(chuàng)造方式是與某一民族的民族性密切相關(guān)的”1。在中國當代詩壇上,吉狄馬加無疑是這個規(guī)律的形象化詮釋。民族性,確切地說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成為吉狄馬加詩歌生命的源泉與獨特審美風格的原動力。對于這個傳統(tǒng)他說,“傳統(tǒng)是一種意識的方式, 如果用更清晰的哲學語言來表達,它就是人類世界不同的思維方式,而這一切都不僅僅只體現(xiàn)在某個族群的觀念形態(tài)里,就是在現(xiàn)實世俗的生活中,它也會顯現(xiàn)在集體無意識的日常經(jīng)驗里……那種基因般的頑強的思維方式還會伴隨著我們,讓我們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星空,讓我們說出不為他人所理解的神授的贊詞”2??梢娒褡鍌鹘y(tǒng)千年來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經(jīng)驗與記憶成為溝通人與人之間最為內(nèi)在、神秘的聯(lián)系,而這種集體無意識經(jīng)驗也深深影響吉狄馬加詩歌的創(chuàng)作。耿占春指出,“以彝族文化原型來敘述人們的生活,是吉狄馬加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③。他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的與萬物隱秘生命共振,積淀著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意象構(gòu)成詩歌最核心的象征與隱喻,也成為了他詩歌最獨特的主題意象。倘若我們把鏡頭拉開,可以看到詩歌中這些主題意象像基因樣可以在彝族文學母體中找到,打上時代的烙印。從原型批評的視角,這些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意象,沉淀著種族的集體心理和共同情感體驗,為我們更好理解作品提供一種獨特的審美途徑。

原型意象(或原始意象)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他“集體無意識”理論上提出來的。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眾所周知是原型”④,“原型概念是集體無意識概念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關(guān)聯(lián)物,它表示似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種種確定形式在精神里的存在。神話研究稱它們?yōu)椤黝}’;在原始派心理學中,它們相當于列維-布留爾的‘集體表象’概念”⑤??梢?,榮格認為的原型“為我們?nèi)祟愖嫦鹊臒o數(shù)類型的經(jīng)驗提供形式”,為后人提供“同一類型的無數(shù)經(jīng)驗的心里殘跡”?!懊恳粋€原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同樣的路線。”⑥可以說原型意象是一種“種族記憶”,是集體無意識的結(jié)構(gòu)形式,是祖先反復體驗的精神模式在我們心里留下的沉淀物。這種沉淀物不是個人的,是集體的,具有人類的普遍性。

弗萊以榮格集體無意識說和弗雷澤的人類學說為基礎(chǔ),建立了以“文學原型”為中心的原型批評理論。他在著名的文藝學經(jīng)典著作《批評的解剖》中對原型作了定義,認為“原型(archetype),也即是一種典型的或反復出現(xiàn)的形象……是指將一首詩與另一首詩聯(lián)系起來的象征,可用以把我們的文學經(jīng)驗統(tǒng)一并整合起來”⑦。作為人類情感現(xiàn)代“神話”的詩歌,與原型意象關(guān)系密切?!霸鸵庀笞鳛槿祟惙N族情感的寶庫所自然具有的對詩歌創(chuàng)作巨大的吸引力,與由集體無意識所決定的詩人對情結(jié)的‘沉迷’及創(chuàng)作的‘迷狂’狀態(tài),二者的完美結(jié)合,使詩歌文本中的原型意象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與獨特結(jié)構(gòu)?!雹酂o論榮格認為的“集體無意識的種族記憶”的原型意象,還是弗萊認為的“典型的或反復出現(xiàn)的形象”的原型意象都非常適合我們討論吉狄馬加詩歌中的原型意象的出發(fā)點。

吉狄馬加稱他的詩歌是為了去尋找被歷史長河“埋葬的詞”,他在詩中寫道:“我要尋找的詞/是祭司夢幻的火/它能召喚逝去的先輩/它能感應萬物的靈魂/我要尋找被埋葬的詞/它是一個山地民族/通過母語,傳授給子孫的/那些最隱秘的符號”(《被埋葬的詞》)。無疑,只有集體無意識能召喚逝去的先輩,能感應萬物的靈魂,而通過母語,傳授給子孫的那些最隱秘的符號是詩人反復出現(xiàn)的原型意象,也是詩人借助原型意象表達的民族聲音在現(xiàn)代社會的集體回響。

一、詩歌中的原型意象群

語言是詩歌棲息的場所,優(yōu)秀的詩人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語碼與詞匯。在彝族文化浸染下,吉狄馬加詩歌中出現(xiàn)的豐富多彩的原型意象群就是屬于他的獨特的語碼與詞匯。母親、土地、河流、群山、口弦、畢摩、鷹、豹、火、黑色等原型意象在詩歌中大量出現(xiàn),構(gòu)成他的詩歌的獨特性,成為他詩歌的標志性意象詞匯符碼?!斑@些象征性意象以復現(xiàn)或文本貫穿方式,累積、上升為高度私化的‘主題語象’,它們堪稱詩人的專利語碼與戛然創(chuàng)造,也是讀者進入其精神世界的理想通道?!雹徇@些“主題語象”是承載著彝族民族記憶與集體無意識心理的原型意象,詩人將這些極具象征性的原型意象構(gòu)建到詩歌中,將民族過去“集體記憶”折射到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心體驗上,體現(xiàn)出他深深的“民族文化情結(jié)”。原型意象所指向的隱喻其最終功能在于揭示其深刻的暗示性。本文選取吉狄馬加詩歌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鷹、火和黑色三個原型意象進行分析,嘗試性通過這些神性的原型符號,去探索詩歌表層結(jié)構(gòu)下的本真意義。

一是關(guān)于鷹的原型意象?!苞棥边@個原型意象是吉狄馬加詩歌中出現(xiàn)最頻繁的詞,也是解讀他詩歌的關(guān)鍵詞根。“鷹”是吉狄馬加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它反復出現(xiàn)在《彝人之歌》《看不見的波動》《史詩和人》《我渴望》《鷹爪杯》《一支遷徙的部落》《一種詩的兩種方式》《孔多爾神鷹》《身份》《鷹的葬禮》《鷹的誕生和死亡》《支格阿魯》《詩人的結(jié)局》《不朽者》等詩歌中,成為吉狄馬加約定性的意象群,具有可交際性和傳播性。羅振亞也曾關(guān)注到吉狄馬加詩歌中這個詞,他說,“這個大劑量、高頻率閃回的人文取像‘鷹’,完全可視為吉狄馬加詩歌的固定詞根,它肯定凝結(jié)了詩人深度的情緒細節(jié)和隱秘經(jīng)驗,在本質(zhì)上影響著詩人的風格個性與精神走向”⑩。這個“深度的情緒細節(jié)和隱秘經(jīng)驗”無不與作家根植于心的深厚的彝族文化息息相關(guān)。鷹在彝族歷史文化中,是一個民族身份符號,是彝族崇拜的圖騰,被喻為英雄祖先的原型。在彝族神話傳說與史詩中可以找到鷹的原型。在彝族著名的神話傳說《支格阿龍》與創(chuàng)世史詩《勒俄特依》中,彝族英雄祖先支格阿龍的誕生與鷹息息相關(guān)。在史詩《勒俄特依》中彝族姑娘蒲莫列衣坐在屋檐下織布,神龍鷹從她頭上飛過,龍鷹掉下三滴血,滴在她的身上。

一滴中頭上,發(fā)辮穿九層;一滴中腰間,氈衣穿九疊;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層。11

彝族英雄支格阿龍的出生是由于龍鷹之血滴在彝族姑娘蒲莫列伊的裙子上懷孕而生的。這個“英雄感孕而生”的神話原型故事說明鷹與彝族祖先有著直接的血緣聯(lián)系,人們在神話和史詩中對英雄支格阿龍的崇拜與稱贊也是對鷹的崇拜與稱贊,反映了遠古時期彝族群族的生命觀與價值觀,也體現(xiàn)彝人對鷹的原始信仰根深蒂固,所以詩人無不坦率地寫道:

我曾一千次/守望過天空/那是因為我在等待/雄鷹的出現(xiàn)/我曾一千次/守望過群山/那是因為我知道/我是鷹的后代

——《彝人之歌》

我完全相信/鷹是我們的父親

——《看不見的波動》

因此,我確信/《勒俄特依》是真實的/在這部史詩誕生之前的土地/神鷹的血滴,注定/來自沉默的天空

——《身份》

偉大的父親:鷹的血滴——/傾聽大地蒼茫消隱的囈語

——《支格阿魯》

在詩歌中,鷹是彝族祖先之父的原型故事被詩人引入詩中,鷹成為民族和祖先的象征。在天空翱翔的鷹與彝族生命來源密不可分,詩人將鷹置于祖先與父親的位置進行對話,給予鷹神性與人性,鷹的形象在詩中超越自然之鷹,成為一個民族的隱喻,升華了鷹的形象與價值。而鷹的英猛灑脫的特性也成為了山地民族彝族最好的自喻選擇,正如同為彝族詩人阿庫烏霧所說,“因為‘鷹是最能證明天空的浩瀚無邊和心靈的通脫曠達的飛鳥,’所以,彝人的‘史詩中以對遠古雄鷹的命名來完成自我命名’”12。而吉狄馬加在詩中自豪地宣稱,“我是鷹的后代”“鷹是我們的父親”,這里的“鷹”不僅是神性的,也是父性的,是一個民族對英雄祖先的集體記憶。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吉狄馬加為什么不知疲倦的為彝族而歌;愿堅定不移的做民族的代言人,讓具有鷹性特質(zhì)的彝族文化在詩歌中放飛。

鷹也是彝族畢摩的圖騰,是畢摩的守護神,也被認為是畢摩的代表。畢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祭儀的主持者、祭司,也是掌握古彝文、傳播文化知識的師資,同時亦是造詣很高的歌手、藝人,有的還被造就成著名的經(jīng)師、詩人、作家、文藝理論家”13。畢摩是溝通人與神的中介者,是集彝族文化的大成者,也是彝族的詩文的歌者,巴莫曲布嫫曾將畢摩贊為是彝族“詩史角色”。吉狄馬加也在詩中表現(xiàn)出對畢摩文化深情的呼喚與贊頌。

守望畢摩/就是守望一種文化,就是守望一個啟示

——《守望畢摩——獻給彝人中的祭司》

當它呼喊太陽、星辰、河流和英雄的祖先/召喚神靈與超現(xiàn)實的力量/死去的生命便開始了復活!

——《畢摩的聲音——獻給彝人中的祭司之二》

畢摩是彝族社會的祭司,是民眾眼中的“智者”,也是彝族的詩人與詩論者,代表一個民族的心靈,是彝族精神與智慧的化身。在吉狄馬加的頌歌里,包含對詩人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詩歌與詩人精神譜系的深度自覺。盡管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畢摩已經(jīng)漸漸消失,但吉狄馬加認為“守望畢摩,就是守望一種文化”,所以他愿意做彝族詩歌的現(xiàn)代畢摩。他在詩中寫道,“沒有選擇,只有在這樣的夜晚/我才是我自己/我才是詩人吉狄馬加/我才是那個不為人知的通靈者”(《火焰與詞語》),詩人將民族文化通過詩歌繼續(xù)傳承和守望。而作為畢摩原型鷹的意象出現(xiàn)在他的詩歌時,也體現(xiàn)他對畢摩的追憶以及對畢摩民族歌者身份的傳承。如:

我渴望/在一個沒有月琴的街頭/在一個沒有口弦的異鄉(xiāng)/也能看見有一只鷹/飛翔在自由的天上/但我斷定/我的使命/就是為一切善良的人們歌唱

——《我渴望》

詩中的鷹不只代表彝族祖先,也是畢摩文化的代表,詩人愿意做現(xiàn)代社會的畢摩,用詩歌唱出生命的贊歌,禮贊英雄祖先、土地、河流、群山等,用神授的語言讓死去的生命走向復活返鄉(xiāng)之路。所以他在詩中堅定寫到“但我斷定/我的使命/就是為一切善良的人們歌唱”。正因為“鷹”是民族歷史的記憶,是彝族集體無意識心理的積淀物,這個原型意象自然也成為吉狄馬加詩歌最為核心和隱秘的詞根。

二是關(guān)于火的原型意象。吉狄馬加對詩歌中另一重要的原型意象“火”給予了不遺余力的描寫,構(gòu)成詩歌關(guān)于“火”的獨特審美系統(tǒng)?!盎稹痹谝妥迳鐣粌H是神性的,而且至關(guān)重要,伴隨著人的出生和人的死亡。在彝族史詩《勒俄特依》中記載了人的起源與火密切相關(guān)。

天上墜下一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燒到晚,/九夜燒到亮。/白天燒得黑煙滾滾,/為了誕生祖先燒。/夜晚燒得火光閃閃,/天是這樣燃,地是這樣燒,/為了創(chuàng)造人類燃,/為了誕生祖先燒。14

在史詩中人類的誕生離不開火,“為了創(chuàng)造人類燃,為了誕生祖先燒”,彝族的祖靈是火,火降在恩接介列山上,恩接介列是神火的發(fā)源地,人類的發(fā)源地,火也就意味著起源與新生?;鹪谝妥逯蟹浅V匾顺錾?,必須見火。母親在火塘邊為他洗禮,見證生命的誕生。火葬是彝族生命結(jié)束后最神圣的儀式,也是最高的禮葬。通過火葬,死亡又得到一次新生。“彝族人把死亡看成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人死后會前往一個名叫‘石姆木哈’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天空和大地之間,那里是一片白色的世界。彝族人認為人死后會留下三魂,一魂留在火葬地,一魂會跟隨祖先回到最后長眠地,還有一魂會留給后人供奉?!?5彝族認為火就是神,神就是火?;鹂梢酝ㄉ耢`,可以納吉消災,可以給人降福。彝族對火充滿深深的崇拜,火把節(jié)實際上是古老的祭火節(jié),是彝族崇拜火的具體體現(xiàn)。彝族有傳說,在莊稼快要成熟時,有個魔鬼放出害蟲來吃莊稼,人們怎么捉也捉不完。后來在一位老人的指點下,人們用火把害蟲燒死。彝族為紀念這個日子,就過起了火把節(jié)?;鸢压?jié)也成為祈求豐收的節(jié)日?;鹪谝妥迳鐣蔀椤靶律⑵鹪磁c豐收”的原型。具有神性的原型意象“火”在吉狄馬加詩里得到熱烈的歌頌。

給我們血液,給我們土地/你比人類古老的歷史還要漫長/給我們啟示,給我們慰藉/讓子孫在冥冥中,看見祖先的模樣/……當我們離開人世/你不會流露出絲毫的悲傷/然而無論貧窮,還是富有/你都會為我們的靈魂/穿上永恒的衣裳。

——《彝人談火》

《彝人談火》雖然移用了多多早期詩歌《致太陽》的句式結(jié)構(gòu),但二者旨意完全不同。詩中象征著彝人守護神的火的原型不僅給彝人帶來了生命與希望,也帶來了生存的安全感,成為讓子孫懷念祖先的一種方式。通過生命最后的火葬也給予彝人人人平等的溫情撫慰和生命最后的尊嚴。

火不僅給彝人帶來新生與希望,同時,“涅槃重生”的原型也被詩人運用在寫詩創(chuàng)作中,如:“我把詞語擲入火焰/那是因為只有火焰/能讓我的詞語獲得自由/而我也才能將我的全部一切/最終獻給火焰?!保ā痘鹧媾c詞語》)借助火焰的神性,詞語在火焰中獲得涅槃般的新生,詞語在火焰中完成語言意識的自覺,“抵達我們偉大種族母語的根部”,得到升華。同時,借助火焰,詩人才能重返祖先之路,使得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與攀升。如,“在火焰之上:/我的靈魂,將開始遠行/對于我,只有在那里——/死亡才是嶄新的開始,灰燼還會燃燒”(《如果我死了……》),火在彝族里不僅象征著死亡,也象征著新生與希望,通過這個象征符號,詩人完成對祖先的緬懷與追憶。

三是關(guān)于黑色的原型意象。在吉狄馬加詩歌世界里,無疑是黑、紅、黃三色的,這與彝族崇拜三色文化有關(guān),而他尤愛黑色。彝族崇拜黑色,自稱為“諾蘇”,“諾”是黑色的意思,“諾蘇”在彝語里意為黑色的民族。彝族也以“黑”為貴,以“黑”為美。彝族學者且薩烏牛曾說,“以‘黑’喻勇敢、忠義、深沉、嚴重等,舉不勝舉”。16而黑色不僅是顏色的象征,更是民族的象征,“‘黑’在彝族中不僅是一種顏色,而且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是一種文化……彝族喜‘黑’最主要是源于祖先崇拜”17。史詩《勒俄特依》說英雄的祖先支格阿魯是北方飛來的“黑雕”“黑鷹”生下的龍子。彝族認為黑色是鐵文化,在彝族神話里,鐵創(chuàng)造奇跡,通天的鐵梯,迎接天女落地,誕生人類。彝族“公母五行說”里認為,黑色屬于北方水,水是雪化的,人類由雪演化而成,彝族的靈魂屬于雪族??梢姡谏哂刑厥獾脑⒁?,是祖先崇拜的象征,也是民族象征的原型,彝族的“黑色情結(jié)”留下彝族祖先早期審美文化的痕跡。吉狄馬加詩歌也具有“黑色情結(jié)”,黑色也是他詩歌核心的原型意象。我們從他的詩歌《彝人夢見的顏色》可以感受到為什么彝人“眼里常含著深情的淚水”?是因為彝族對黑色這個文化代碼有著深厚而特殊的感情。

我夢見過黑色/我夢見黑的披氈被人高高地揚起/黑色的祭品獨自走向祖先的魂靈/黑色的英雄結(jié)上爬滿了不落的星/但我不會不知道/這個甜蜜而又悲哀的種族/從什么時候起就自稱為諾蘇。

——《彝人夢見的顏色》

在這里,“黑色”是對彝族民族的集體記憶,被人高高揚起的“黑的披氈”代表了彝族祖先的英勇威武,走向祖先的魂靈的“黑色的祭品”是祖先崇拜的圖騰,“黑色的英雄結(jié)”則是對英雄祖先的深情惦記。在《一支遷徙的部落》中,我“看見他們從遠方走來/穿過那沉沉的黑夜/那一張張黑色的面孔/浮現(xiàn)在遙遠的草原”?!昂谏拿婵住笔且妥遄嫦鹊闹赣?,體現(xiàn)詩人對祖先的追憶與懷念。在《不朽者》中詩人明確表達對黑色的喜愛?!拔译m然喜歡黑紅黃三種顏色,/很多時候,白色也是我的最愛。/但還是黑色,/更接近我的靈魂?!边@里的“黑色”是彝族民族代表,它沉穩(wěn)高貴,英勇善良,作為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詩人,自然選擇更為代表民族集體特征的黑色,這更接近詩人內(nèi)在隱秘情感,也更為接近他的內(nèi)在的靈魂。所以,黑色成為吉狄馬加詩歌主要的色調(diào),通過黑色這個原型意象,完成他對彝族集體記憶的深情表達。

二、原型意象的增殖性

原型意象雖然是反復出現(xiàn)在詩歌中,但它們并非單一的重復雷同,而是在表達同一類情感體驗時,不斷豐富原型意象的內(nèi)涵意蘊。這是因為,盡管原型意象是“種族的記憶”,體現(xiàn)的是種族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積淀,但詩歌創(chuàng)作畢竟屬于一種個人審美活動,詩人在運用原型意象時,是將個人性獨特感受與集體普遍性融合,以詩人主體感受來傳達對典型共同情感的體驗。因而“原型意象的不斷運用過程,也便是其所指內(nèi)涵不斷增殖的過程。欣賞者在接觸詩的原型意象時,一方面是喚起對同類情感體驗的重歷,同時,也一定會或多或少地產(chǎn)生某種新的感受。不妨這樣說,一個原型意象,倘若不再增加新的意蘊,那就不過像一塊動物化石,而不再具有活生生的生命 。原型意象的意蘊,正是在不斷深化、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18吉狄馬加在詩歌中使用眾多原型意象時,同樣也不是簡單的重復,隨著詩人個體體驗的變化,原型意象在使用過程中也增加新的意蘊,體現(xiàn)出原型意象不斷豐富的增殖性。

“鷹”在彝族文化里,是代表英雄祖先和畢摩的原型,詩人不僅在詩歌中用“鷹”這個原型意象體現(xiàn)英雄祖先和現(xiàn)代畢摩的內(nèi)涵,同時在詩歌中也不斷豐富“鷹”的內(nèi)涵意蘊。如在《鷹爪杯》里,“把你放在唇邊/我嗅到了鷹的血腥/我感到了鷹的呼吸/把你放在耳邊/我聽到了風的聲響/我聽到了云的歌唱/把你放在枕邊/我夢見了自由的天空/我夢見了飛翔的翅膀”。詩中“鷹”是展翅高飛,自由飛翔的形象,詩人將鷹爪制作的酒杯放在唇邊、耳邊、枕邊感受到是在天空展翅高飛的鷹形象,而“鷹”在這里也象征著自由,代表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在《孔多爾神鷹》中,“你從誕生就在時間之上/當空氣被堅硬的翅膀劃破/沒有血滴,只有羽毛的虛無/把詞語拋進深淵/你是光和太陽的使者/把頌辭和祖先的囈語/送到每一位占卜者的齒間”??锥酄柹聱検前驳谒股矫}中最著名的神鷹,被印第安人所敬畏和崇尚,是印第安人的守護神。傳說是神鷹每天早晨把太陽帶到了天空,所以在詩中神鷹是“光和太陽的使者”的象征,傳遞著光明和溫暖。在《史詩和人》中,“最后我看見一扇門上有四個字/《勒俄特依》/于是我敲開了這扇沉重的門/這時我看見遠古洪荒的地平線上/飛來一只鷹/這時我看見未來文明的黃金樹下/站著一個人”。史詩《勒俄特依》充當詩人豐富想象的中介,在詩中鷹不僅代表是彝族的祖先,同時也代表了未來的“文明”,詩中昭告了只有鷹飛來了,才有人類文明的誕生。

“火”在彝族文化里是新生、死亡與豐收的原型,吉狄馬加詩歌里也不斷豐富這個原型意象的意蘊。在《失落的火鐮》里,“我的火鐮失落了/疏忽在/一個秋日里的黃昏后/黃昏是一個使女/那么縹緲/那么遙遠/一個詭秘的笑/一個象征的吻/偷走了火鐮……我終于看到了火鐮/在姑娘背上,太陽一樣輝煌/你呀你,黃昏后的使女/為了愛,穿了一件多美的衣裳”。這里的“火鐮”是愛情的象征,“火鐮”失落在“一個秋日里的黃昏后”,而“黃昏”又是“一個使女”,被使女偷走“火鐮”后,我癡情地尋找,終于在火把節(jié)上,找到姑娘繡在背上的“火鐮”,也就是找到“火鐮”代表的愛情。在《火神》中,“自由在火光中舞蹈。信仰在火光中跳躍/死亡埋伏著黑暗,深洲睡在身旁/透過洪荒的底片,火是獵手的衣裳/拋棄寒冷那個素雅的女性,每一句/咒語。都像光那樣自豪”,因為相信天國與人間有可供靈魂安息的“石姆木哈”的存在,所以火葬在彝族看來是并不可怕,而是通往精神家園的返鄉(xiāng)之路, “火”在這里代表著自由與信仰,具有奇幻迷離特點,充滿神秘色彩。

彝族中的“黑色”是民族象征的原型,這個原型意象的蘊含也在詩人的詩作中不斷豐富?!鞍?,黑色的夢想,你快覆蓋我,籠罩我/讓我在你情人般的撫摸中消失吧/讓我成為空氣,成為陽光/成為巖石,成為水銀,成為女貞子/讓我成為鐵,成為銅/成為云母,成為石棉,成為磷火/……啊,黑色的夢想,就在我消失的時候/請為我彈響悲哀和死亡之琴吧啊/……黑色的夢想,就在我消失的時候/請為我的民族升起明亮而又溫暖的星星吧/啊,黑色的夢想,讓我伴隨著你/最后進入那死亡之鄉(xiāng)。”(《黑色狂想曲》)在詩中“黑色的夢想”將溫情、明亮、神秘、崇高等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走向“死亡之鄉(xiāng)”的狂想曲,雖然“黑色的夢想”將消逝,走向死亡,但“我”并沒有真正的死亡,反而以空氣、陽光、巖石等物質(zhì)形式獲得新的生命,絕對的物質(zhì)是徹底的生命歸屬,在我“消失”時,黑色的夢想也會“為我彈響悲哀和死亡之琴”的狂想曲,使得這種“消失”具有涅槃的沖動與復活的神性?!昂谏痹谶@里既是死亡的隱喻,也是新生的隱喻,意味著“死亡與新生”?!耙驗楫斔械膸r石還在沉睡/是我從源頭啜飲了/ 我們種族黑色靈魂的乳汁/而我的生命從那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奉獻給了不朽和神奇?!保ā断肽钋啻骸罚┰娙嗽凇胺N族黑色靈魂”的滋養(yǎng)下,獲得召喚神性與超現(xiàn)實的力量,贊頌大地一切萬物有靈的生命。而“黑色”在這里也就象征著靈魂,代表著能返回祖先,找到生命源泉的神力。在《黑色的河流》里,“我了解葬禮,/我了解大山里彝人古老的葬禮。/在一條黑色的河流上,/人性的眼睛閃著黃金的光”。詩人將彝族葬禮上送葬的人流比喻成一條“黑色的河流”,這條河流莊重、靜穆與崇高,從“黑色的河流”里看到彝人對死亡的尊重與認真,認真地生,安詳?shù)厮?。這里“黑色的河流”中“黑色”既代表葬禮中,也代表祖先走過的路。只有在彝族特殊的葬禮,才會找到祖先返鄉(xiāng)之路,也才會看到“人性的眼睛閃著黃金的光”。

我們僅從上面三個原型意象的分析,看到了原型意象在詩人創(chuàng)作中,隨著主體感受的融入,給予原型意象新的生命力,也不斷豐富和深化了原型意象的內(nèi)涵,帶來新的審美空間。

三、原型意象的意義:返回人類精神的故鄉(xiāng)

現(xiàn)代化文明帶來科學與進步,但也帶來了人的“異化”,精神的失落。吉狄馬加作為一個敏感而又有責任心的詩人,他在走出彝族大涼山之后,他也看到現(xiàn)代化背景下人類共同遭遇的現(xiàn)代文明之痛與精神困境,內(nèi)心深感焦慮與隱憂?!霸诮?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雖然在物質(zhì)文明和科學技術(shù)方面取得了過去從未有過的進步,但在全世界卻普遍性地存在著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人類的精神缺失已經(jīng)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嚴重地步,人類在所謂現(xiàn)代文明的泥沼中,精神的困境日益加劇?!?9在現(xiàn)代化社會中,詩人感到分裂的傷痛,“在現(xiàn)代文明和古老傳統(tǒng)的反差中,我們靈魂的陣痛是任何一個所謂文明人永遠無法體會得到的,我們的父輩常常陷入一種從未有過的迷惘”20。這種分裂與反差深刻反映在他的詩歌里,“我沒有目的/突然太陽在我的背后/預示著某種危險/我看見另一個我/穿過夜色和時間的頭頂/吮吸蕎麥的陰涼/我看見我的手不在這里/它在大地黑色的深處/高舉著骨質(zhì)的花朵/讓儀式中的部族/召喚先祖?zhèn)兊撵`魂/我看見一堵墻在陽光下古老/所有的諺語被埋進了酒中/我看見當音樂的節(jié)奏爬滿羊皮/一個歌手用他飄忽著火焰的舌頭/尋找超現(xiàn)實的土壤/我不在這里,因為還有另一個我/在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 (《反差》)。詩中表現(xiàn)兩個“我”的反差與背離,一個是“高舉著骨質(zhì)的花朵”代表彝族傳統(tǒng)的“我”,另一個是來自現(xiàn)代社會,承受現(xiàn)代文明與沖突的“我”,反差性的寫作,反映了詩人在彝族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激烈沖突下內(nèi)心的分裂與精神的困境。

在另一首詩歌《分裂的自我》中,這種沖突和困境表現(xiàn)得更為激烈。“我注定要置于分裂的狀態(tài)/因為在我還沒有選擇的時候/在我的軀體里——誕生和死亡/就已經(jīng)開始了殊死的肉搏/當我那黑色的意識/即將沉落的片刻/它的深淵卻在升高/箭矢穿透的方向/既不朝向天堂!/更不面向地獄!/我的一部分臉頰呈現(xiàn)太陽的顏色/苦蕎麥的渴望——/在那里自由地瘋長/而我的另一部分臉頰/卻被黑暗吞噬/消失在陌生城市的高樓之中/……那是我的眼睛/一只隱藏著永恒的——光明!/一只噴射出瞬間的——黑暗!”(《分裂的自我》)我“注定要置于分裂的狀態(tài)”,“誕生和死亡”在我的身體里已經(jīng)開始“殊死的肉搏”。當我“黑色的意識”即將沉落時,“它的深淵卻在升高”;當我的一部分臉頰“呈現(xiàn)太陽的顏色”,苦蕎麥“在那里自由地瘋長”,而另一部分臉頰“卻被黑暗吞噬”,“消失在陌生城市的高樓之中”;我的眼睛,“一只隱藏著永恒的——光明!”“一只噴射出瞬間的——黑暗!”這種差異、沖突和分裂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的困境,也是人類社會在遭受的現(xiàn)代文明的危機與精神困境。這種精神困境也是榮格認為的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境。他認為人類雖然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但人們卻遭遇了精神的危機,文明的失落,讓他們變成“無根”的“偽現(xiàn)代”人,他們孤獨、頹廢、迷惘,“佇立在高崗上,或站在世界最邊緣的人,他眼前是滿滿一片未來的深淵,頂頭上是蒼穹,腳底下是其歷史籠罩著一層原始霧的全體人類”21。這種人類站在現(xiàn)代文明深淵邊緣的精神危機,在榮格看來其根源是,“在于現(xiàn)代人失去了原始神話、原始意象、集體無意識——而這些在榮格看來正是人類的‘靈魂’,人類的存在根基 ,因而失去了原始神話,對于現(xiàn)代人的生存來說是最嚴重的生存問題——一場‘道德災難’”22。在榮格看來,原型和集體無意識是人類無意識的深層結(jié)構(gòu),是人的靈魂的家。“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僅有表層的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活躍,那么人就要陷入無家可歸的困境,人的精神就要失去平衡。因為意識和個人無意識,都是各種情結(jié)所形成的功利場,都被功利所累,它不斷讓人去對付種種個人的非典型的情境,驅(qū)使人進入殘酷的生存競爭的戰(zhàn)場,這樣人的精神永遠處于疲憊不堪、毫無自由的緊張狀況。當然人類有科學,但科學非但沒有給人帶來自由與舒展,相反,科學對作為原型意象的載體的神話,采取敵視的態(tài)度,從而斷絕了現(xiàn)代人返回精神故園的路,給現(xiàn)代人帶來了精神危機,使現(xiàn)代人無家可歸?!?3所以榮格原型意象理論的建立,是為了為無家可歸的現(xiàn)代人找到精神家園。

同樣,與榮格不謀而合,處在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困境中的吉狄馬加也找到原型意象這條通向人類精神家園的返鄉(xiāng)之路。吉狄馬加說,“不僅僅是我個人,今天的現(xiàn)代人似乎都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中,他們和我都想在精神上實現(xiàn)一種回歸,但我們卻離我們的精神源頭更遠了,回去是因為我們無法再回去?;厝ゲ皇且环N姿態(tài),更不是在發(fā)表激昂的宣言,而是在追尋一片屬于自己的神性的天空,它就如同那曾經(jīng)存在過的英雄時代,是綿綿不盡的群山和諸神點燃的火焰,雖然時間已經(jīng)久遠,但它仍然留存在一個民族不可磨滅的記憶深處”24。吉狄馬加在“神性的天空里”找到了原型意象,他說,“我詩歌中有許多意象都來源于我們彝族的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那些我經(jīng)常使用的最古老的詞匯,實際上是讓我的詩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原始的狀態(tài)”25,找到自己的靈魂,回到精神的家園。他說,“多少年來/就是這種神奇的力量/它讓我的右手/在淡淡的憂郁中/ 寫下了關(guān)于彝人的詩行”(《部落的節(jié)奏》)。在詩歌中,鷹是祖先,是父親,火是神靈,黑色是靈魂,吉狄馬加相信萬物有靈,人與動物都是手足兄弟,相互平等。在這些原型意象中每一片樹葉,每一條河流,每一座高山,每一塊土地都是有生命和靈魂的,詩中構(gòu)筑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矮C人,獵人,我們的獵人/森林是藍色的蜜蠟珠/被你戴在男性的耳垂上/讓宇宙女神浴著銀河欣賞/照耀你的是永恒的太陽。”(《森林,獵人的蜜蠟珠》)“蕎麥啊,你看不見的手臂/溫柔而修長,我們/渴望你的撫摸,我們歌唱你/就如同歌唱自己的母親一樣。”(《苦蕎麥》)“一群太陽鳥開始齊步/在他睫毛上自由地舞蹈/當風把那沉重的月亮搖響/耳環(huán)便掛在樹梢的最高處/土地的每一個毛孔里/都落滿了對天空的幻想。”(《秋天的肖像》)在詩中,詩人給我們展示了一幅人與自然怡然自得的和諧畫面。人與自然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相偎相依。在萬物有靈,眾生平等的觀念下,詩人也給予自然界一切生物以及世界弱小民族的關(guān)注。如《鹿回頭》,“這是一個啟示/對于這個世界,對于所有的種族/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但愿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非洲/發(fā)生在波黑,發(fā)生在車臣/但愿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以色列/發(fā)生在巴勒斯坦,發(fā)生在/任何一個有著陰謀和屠殺的地方/但愿人類不要在最絕望的時候/才出現(xiàn)生命和愛情的奇跡”。這首詩來源于彝族神話傳說,詩人將“拯救”的神話原型故事運用到化解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的危機中,意味著用這個神話原型來拯救文明的危機,這是詩人心中的大愛與理想?!奥埂边@帶著神性的原型意象的運用,讓我們看到生命和愛情的奇跡,也許這正是詩人通過原型意象找到精神家園的歸鄉(xiāng)之路。

在吉狄馬加詩歌中,人與靈魂可以交流,火為靈魂披上永恒的衣裳。人在黑色的夢想中涅槃重生,靈魂可以得到凈化。詩人猶如畢摩,將那些神授的詞語:鷹、火、土地、黑色、獵人、太陽、河流、蕎麥、森林、豹等原型意象賦予了超現(xiàn)實的力量,給讀者幻化一幅幅生動的生命畫卷,講述大涼山人與動植物的手足情深與英雄祖先的兒女情長。這些原型意象猶如元素符號,不僅出色展示詞與物之間夢幻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作為集體無意識及結(jié)構(gòu)形式,原型意象以詩歌的文學藝術(shù)形式呈現(xiàn)了一片凈土,一個無功利的精神之鄉(xiāng),原型意象的情境激活了自由、美與新生,讓靈魂得以返鄉(xiāng)。正如榮格所說:“原型的影響激動著我們(無論它采取直接經(jīng)驗的形式,還是通過所說的那個詞得到表現(xiàn)),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xiàn)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zhuǎn)變?yōu)槿祟惖拿\,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并因而使我們有可能找到一條道路以返回生命的最深源泉?!?6詩人采用原型意象的神性寫作,不僅有利于返回生命的最深源泉,找到人類靈魂的精神家園,而且對當下詩歌庸俗化、游戲化、瑣碎化的寫作有一定啟示意義。

注釋:

①[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62頁。

②吉狄馬加:《詩歌中未知的力量:傳統(tǒng)與前沿的又一次對接》,《遲到的挽歌》,譯林出版社2020年版,第188頁。

③耿占春:《一個族群的詩歌記憶——論吉狄馬加的詩》,《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

④⑤[德]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徐德林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6、36頁。

⑥ 26[德]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85、86頁。

⑦[加拿大]弗萊:《批評的解剖》,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頁。

⑧張孝評主編《詩的文化闡釋——關(guān)于文化詩學構(gòu)想》,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頁。

⑨⑩羅振亞:《方向與高度——論吉狄馬加的詩歌》,《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2期。

11 13左玉堂主編《彝族文學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198、129頁。

12敬文東:《在神靈的護佑下》,《天涯》2011年第4期。

14巴胡母木:《勒俄特依》,《大涼山彝族民間長詩選》,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頁。

15吉狄馬加:《另一種創(chuàng)造:從胡安魯爾福到奧克塔維奧?帕斯——在北大中墨建交45周年文學研討會上的演講》,《遲到的挽歌》,譯林出版社2020年版,第152頁。

16且薩烏牛:《彝族古代文明史》,民族出版社2002 年版,第254頁。

17劉楠:《彝族喜“黑”的源起及黑色流行的客觀原因》,《魅力中國》2009年第5期。

18張晶:《情感體驗的歷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原型意象》,《文學評論》1990年第2期。

19吉狄馬加:《為消除人類所面臨的精神困境而共同努力》,《為土地和生命而寫作——吉狄馬加演講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頁。

20吉狄馬加:《一種聲音(代后記)》,《吉狄馬加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頁。

21[德]榮格:《現(xiàn)代靈魂的自我拯救》,黃奇銘譯,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頁。

22王一川:《原始意象與藝術(shù)體驗》,《文藝爭鳴》1988年第5期。

23童慶炳:《原型經(jīng)驗與文學創(chuàng)作》,《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24吉狄馬加:《詩人預言家的角色并未改變》,《詩人圓桌:關(guān)于自然、人文、詩學的跨文化對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46-47頁。

25吉狄馬加:《選擇詩歌,就是選擇生命的方式》,《詩人圓桌:關(guān)于自然、人文、詩學的跨文化對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267頁。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凱里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