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月光之下無所遁形——淺析李鳳群《月下》的文本呈現(xiàn)
來源:南京日報 | 姚祥  2023年06月13日18:13

月光之下,萬物神秘,既朦朧又清晰?!霸码鼥V,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外在的物象越朦朧,內(nèi)在的“心象”可能就越清晰。

《月下》女主人公余文真,以她由表及里的朦朧與清晰,走上了一條既懵懂又清醒的人生路。在不足百萬人口的縣級市月城,25歲的余文真“或趨于成熟,卻仍懷天真”,就連相貌也是“形象含糊”,眼睛習(xí)慣隱匿在劉海下,半張臉模糊不清。這是余文真的朦朧之處,如同置身于月光之下,好像與生俱來,斷難改變。加之,被貼上了各方面都不出眾的標簽,她經(jīng)常像空氣一樣被忽略,處處不受待見。因此,她“渴望被看見”。余文真特別奢望愛情降臨,浪漫的“白日夢”做得無邊無際。這些雜念幻想,既是含糊、不自覺的,也是清晰、任性的,為她失衡的人生埋下地雷,飛蛾撲火的悲劇應(yīng)在意料之中。

章東南獵艷余文真,想必看中的正是她外表斯文、內(nèi)心狂野的特質(zhì),還有單純、隱忍的性格,即使敗露也不會死纏濫打。

很多時候,余文真在用自己的孤獨和敏銳,抵抗日常的熱鬧和麻木。恰似月光朗照下的大千世界,明亮的光彩讓所及之物清晰生動,但也使得物體背后的暗色調(diào)陰影更顯濃重與神秘。在清涼寺巷,這個綿長不絕的記憶入口,家住巷底的余文真進出家門,都會面對那些擁擠不堪、令人厭煩的破舊用品,可到了晚上,這些物品輪廓浮凸,影影綽綽,頗具幾分神秘。小說這樣描寫,是在隱喻生活與內(nèi)心有著共同的指涉,說明這條容納了童年、少年和青春時光的巷子,余文真已厭倦到何種程度,當她有機會逃離的時候,一定會殺伐果斷,毫不猶豫。月光之下,心中有詩和遠方的余文真,一直在對抗她的“陰影”。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月光之下,萬物披輝,無形化為有形,抽象變得具體;月光之下,外在朦朧隱約,心思透明瑩澈。《月下》的敘述手法,奔著這種感覺而去,具有月亮水銀瀉地般的特征,更具有月光毛茸茸的質(zhì)感。

洞徹世事、知曉人心,對于作家來說太重要了,只有長久浸泡在生活的渾水中,自己也有了包漿,才可能真正看清底層的秩序,走進底層人的心靈,發(fā)現(xiàn)他們的秘密。生活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源泉,寫作者唯有深挖這口永不干涸的井,別無他途。

“墻角一把梯子,沿著梯子,能進入對面人家的陽臺——也是新搭的,用劣質(zhì)的空心不銹鋼管圍起來,順著梯子爬上去,你看到另一側(cè)的院子,存放了宣示主權(quán)的雜物:一只缺了門的碗柜,一張雕花床,沒有床墊。這個院子像一口井放在另一口井里——本來就無法住人,既沒進口也沒出口。余文真不用想也能料到,這背后一定有爭執(zhí)、搶奪、相互恫嚇、幾番磨擦?!比粘>拔镫[秘、瑣碎,與周遭秩序相匹配,這些被我們輕視的日常,微末可遮,卻在作者的筆下,有了魔法和意義。魔法是,如此切近、精細和清晰的景物,觸手可及而又遙不可及,就像密如針腳的月輝,傾瀉大地萬物,視與不視、感與無感,全憑個人。

從更大層面看,小說掃描縣級市月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交織的成功與矛盾,并存的歡欣與痛苦,也是在與余文真形成彼此映射的處境同構(gòu)?!对孪隆酚幸鉁p少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增加對生活環(huán)境的精雕細刻,是為了與城市化后人們對自然的疏離形成同構(gòu)。而日常生活少了大自然的撫慰,則加劇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精神困頓和心情焦慮。因此,這里有幾重隱喻和象征。

《月下》敘事的著眼點小、顆粒細、密度大,字里行間仿佛下著無數(shù)銀針的月光雨。作者選擇小城市月城結(jié)構(gòu)這部長篇小說,旨在表明生活的普遍性,特定人群的泛眾化。因假想有無遠弗屆的月光照拂,萬事萬物無所遁形,奠定了小說從小處、微觀上敘述的基調(diào),還有瑣細、明朗、飄忽、易逝的敘事特征。陰晴圓缺中,相互映照,起伏輾轉(zhuǎn)中,直抵人心。

寓獨創(chuàng)于普通,共情者眾。一部小說,文字其表,技藝其內(nèi),但最本質(zhì)的是倫理,倫理決定了小說最核心的精神敘事。

寓簡單于精準,表現(xiàn)力強。與李鳳群的諸多小說一樣,《月下》的結(jié)構(gòu)不復(fù)雜。簡單的好處在于,能夠?qū)⑸婕爸魅斯膬?nèi)容不中斷地敘述,就像舞臺上的主角,始終不離鎂光燈的聚焦,有如此累積,形象越發(fā)鮮明。還原日常生活的本真,寫出潤物無聲的“生活流”,是讀者感同身受的基礎(chǔ)。人物譜系不復(fù)雜,《月下》的人物,幾乎到了不可再減一人的地步。他們多是從生活的深井里,打撈出來的社會邊緣人。更為關(guān)鍵的是,所有人物的性格,都能前后接榫鉚合,變化亦有其因。

《月下》直面女性對情感的需求,她們面臨的性別鴻溝與世俗壓力,相較于男性,從未如此清晰而又如此沉重。正因如此,在人心的幽微褶皺處,遍布情感的迷惘、撕裂和痛苦。人生的悲歡并不相同,每個人都需要有與撫慰于己者的雙向奔赴。因此,企盼一輪明月高懸于天,時時有清輝遍灑人間。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蕪湖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