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國拔河之鄉(xiāng)·臨潭杯”拔河主題征文活動獲獎作品展 程詠:拔河之鄉(xiāng)話拔河
萬人參與的拔河比賽,那壯觀的情景,鼎沸的歡聲,膠著的場面,不僅僅是一件人多勢眾、熱鬧非凡的普通賽事了,更是一場盛況空前,震撼人心的民族團結(jié)的盛事。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南北地域,不分中外民族,拔河的意義其實并不在比賽,而是重在文化傳承,增進民族感情。每年元宵節(jié),臨潭縣萬人扯繩賽卻因比賽的名義,成為世界拔河之最。
二十年前,當我第一次參與臨潭萬人扯繩賽的時候,面對如此浩大的陣勢,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英雄豪氣沖燃而生。想到當年大唐盛世,親臨萬民現(xiàn)場,赤手挽麻繩的唐玄宗李隆基,該是何等壯觀激勵的場景。
臨潭縣城關(guān)鎮(zhèn),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洮河上游,古稱洮州舊城。當年大明王朝沐英曾率領(lǐng)江淮兵士,在此平十八族番叛,屯兵駐軍。所以,如今許多臨潭人,都是當年萬里遠征的江淮將士后裔。
在各民族聚集的鬧市街頭,最顯眼的是盛裝的藏族,因為他們鮮艷亮麗的服飾,最是繁復(fù)和錦繡?;刈迦嗣竦姆椗c漢族人幾乎如出一撤,區(qū)別之處在于一頂雪白的小帽。這時候沖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年輕的后生,他們多是在外地工作,特意趕回家中參加這項隆重的賽事。孩子們大多是騎在父親的肩膀上,小手不停地鼓掌歡呼。
萬人扯繩比賽之前,首先要由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們進行祭龍頭。然后由大家一致推薦的少壯有識之人擔任連長,用粗大的木楔連接雙方扯繩的龍頭。總長1100米,重約10噸的扯繩,是一條直徑6厘米的鋼絲繩,分為頭連、二連、三連、連尾。等到大家按部就班做好準備之后,就是一聲響亮的炮聲,比賽便在千萬民眾吶喊歡呼之聲中開始了。
這樣聲勢浩大的民間體育比賽,其實不在于勝負,主要是全民參與,豐富娛樂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zhì)。不僅凝聚民心、維系團結(jié),還彰顯了勞動人民勇敢頑強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氣質(zhì)。
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較量,我所參加的一方,最后取得了勝利。無論是勝利的還是失敗的,許多人都累得坐在地上。雖然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但是人們臉上卻洋溢著歡樂和喜悅。我身邊的兩個女青年,連鞋子和帽子都掉了,顧不得喘口氣,臉上紅撲撲的,在人群里扒拉著,滿街頭找鞋和帽子,惹得大家善意地笑了起來。許多舉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記錄下了這一妙趣時刻。
在臨潭,才知道什么是拔河之鄉(xiāng)。人們不僅喜歡拔河、會拔河、懂拔河、參與拔河,議論拔河,而且還研究拔河的歷史文化,精神和意義。尤其是年輕后生們,哪怕是幾個人,工休小憩,茶余飯后,閑來無事,都要嚷著扯三局。
拔河之鄉(xiāng)對于拔河的興趣,也從娃娃抓起。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說到拔河,都會神采奕奕,捋胳膊挽袖子。到了拔河的時候,孩子們更是又轉(zhuǎn)腳腕子,又活動手腕子,看著蠻像是一回事的。雙方隊伍,不分男女,人數(shù)相當,大小差不多。個小的在前,個大的押后,最強壯的孩子,往往都是最后坐底。老師一聲令下,你看,小小的人兒,一個個眼眉擰著,嘴巴努著,誰也不敢松口氣。一個腳朝前弓著,一個腳往后蹬著,雙手拽著繩子,屁股往后墜。那股子頑強的斗志,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不知哪個孩子放個屁,頓時笑場了,稍微松懈的一方,立刻像坐了滑梯一樣,被對方拉了過去。勝利的歡聲笑語,失敗的稚氣的小臉上滿是不服氣,還有相互之間討論著腳應(yīng)該怎么放。至于誰放的屁,這功夫也顧不上去對號了??从變簣@的孩子們拔河,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因為孩子們的單純、快樂,以及對拔河的熱愛,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人這一生,或多或少,都會拔河的。拔河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蘊藏著大的哲理,大的文化。說出這么有哲理的話的,是馬大哥。這位臨潭的地方文化學者,是拔河運動的倡導(dǎo)者和組織者。
真像古人說的那樣: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與馬大哥的交談中,我不僅了解了拔河運動的歷史,還知道了拔河運動的意義,更明晰了拔河運動的精神所在。拔河比賽的意義在于維系團結(jié),協(xié)作共贏,齊心協(xié)力,拔河比賽的精神在于凝聚民心,拼搏進取,勇往直前。萬人扯繩賽,之所以能夠被列入2021年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現(xiàn)的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情感。
馬大哥告訴我,拔河也是有技巧的。比賽開始之后,首先要半蹲馬步,全體人員的身姿都要盡量向后傾斜,重心向后倒,而且腳尖一定要在膝蓋前,眼睛看天,剩下的就是使勁了。
拔河這項運動,據(jù)記載起源于兩千四百年前的楚國。在多年征戰(zhàn)過程中,楚國人發(fā)明了一種專門用于水戰(zhàn)的,名字叫作“鉤強”的兵器。這種鉤強能夠在水戰(zhàn)的時候,鉤拉住敵方的艦船,令眾人一起奮力拉住,使之在敗退的時候不能逃脫。因為這種戰(zhàn)法,時常有出奇制勝的效果,所以楚軍便把他引入日常操練之中。當時是把雙方又粗又長的竹蔑纜用鐵鉤牽掛在一起,然后在各自蔑纜上又系上無數(shù)條細蔑纜。訓練的時候,讓兩隊兵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扯拽。當年楚國攻打吳國的時候,專門在陣前展示千百人裸露著軀體牽鉤。在凝集戰(zhàn)斗力,提升士氣的同時,震懾敵方于忐忑恐懼之中。后來牽鉤慢慢從實戰(zhàn)轉(zhuǎn)向了民戲,流行于荊楚一帶民間,成為一項喜聞樂見,爭相參與的活動。
拔河,這個名稱是在唐朝才確定下來的,之前叫作鉤強、牽鉤。也是因為唐朝兩位皇帝的喜愛和提倡,才使得拔河從民間走進了宮廷,然后成為一項普及全國的運動。唐中宗時期,薛勝一篇《拔河賦》,可謂文章絢麗,詞語精妙,氣勢壯觀,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繪聲繪色地把拔河這個萬民空巷,千人競賽的運動,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后人面前。
曾經(jīng)勵精圖治,大展宏圖的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親自帶著王公大臣下場參與比賽?;实圳A與不贏,都無所謂,主要的是這種娛樂氣氛,尚武精神。以至于一千多年以來,“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的拔河,成為最具觀賞性,最具磅礴氣勢的運動項目。遍覽古今運動,唯有賽龍舟才可與“挽者千余人,喧呼動地,觀者莫不震駭”的拔河相媲美。
拔河在臨潭被稱作扯繩,而扯繩的習俗,又來源于軍隊。明朝時期駐守邊境的洮州軍營,為了培養(yǎng)士兵的勇氣和力量,便把扯繩用于操練,并且成為習俗。明朝實行屯田戌邊制度以后,逐漸遷徙內(nèi)地人來此戍邊,扯繩的習俗也慢慢由軍中傳入民間,臨潭縣傳承六百年歷史元宵節(jié)萬人扯繩賽就起源于此。
我的學生時代,每年學校都要舉行班級拔河比賽。雖然獎品只有一個練習本,或者一支鉛筆,但是大家投入的熱情卻空前高漲。因為獎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名譽。贏得的一方,最起碼可以趾高氣揚一年的時間。
初一時的秋季運動會上,我們班兩個最為健壯有力的同學,都因故沒有參加冠亞軍的決賽。眼看著不相上下的天平傾向了對方,大家都有些士氣受挫。這時候我們班的一個女同學把大家叫在了一起,出了一個妙計,樂得大家直挑大拇哥,連連稱贊。比賽開始了,瞬間我們就處于劣勢,眼看著小紅旗就要過界河。這時候,我方助威的人群中,那位女同學帶著幾個同學,突然一邊扭著屁股,一邊做著搞怪的動作,唱起了“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沒有尾巴,一只沒有耳朵,真奇怪。”。結(jié)果對方原本正在憋著勁拔河的人,一下子笑得泄了氣,頓時陣腳打亂。我們一鼓作氣,大獲全勝。雖然取得了勝利,卻因為勝之不武,讓班主任老師批評了。
她教育我們,用不擇手段的方法取得勝利是錯誤的,尊重對手,靠技術(shù)和實力取勝,這才是體育精神。老師的話,不僅是說比賽,也是在說做人,讓我們受益終生。
“一根繩,一條心,一股勁”的拔河精神,不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諧祥悅的場景,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也是對國泰民安的期盼,安居樂業(yè)的向往,更是寫照了如今富強發(fā)展的盛世中華。
作者簡介:程詠,天津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發(fā)表于《天涯》、《青年文摘》、《中國海員》、《天津日報》、《今晚報》等各大報刊雜志,以及海運行業(yè)報刊。著有《海員故事》、《小鎮(zhèn)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