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春節(jié)記憶丨不同民族的辭舊迎新
來源:文藝報 |   2024年02月05日09:32

別樣歲首,同樣隆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習俗,但共同分享著辭舊迎新的喜悅。春節(jié)在即,本期??赝瞥觥稗o舊迎新,春節(jié)記憶”散文專題,將藏族、壯族、朝鮮族、侗族拜賀新年的儀式和慣習分享給讀者。

——編者

新年的“儀式感”

□次仁羅布(藏族)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過新年已經失去了那份急切的期盼,更多的是對時間流逝的感嘆??赡芩猩狭四昙o的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吧!

今年的藏歷新年與春節(jié)之間只隔一天,有時候會相差一個月。在西藏,我們這兩個節(jié)日都要過。如果兩個節(jié)日的時間挨在一起的話,那份熱烈和紅火是不用言語的,差一個月的話,年味就會被沖淡許多。由于西藏地區(qū)的地理歷史原因,日喀則那邊的人過年又要比拉薩這邊早一個月,他們的新年被稱為“農民新年”。從這一稱謂猜測的話,日喀則那邊的人想著盡早過年,然后把心血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春耕中,爭取來年贏得農業(yè)大豐收。日喀則固有“西藏糧倉”的美譽,過去,農業(yè)在經濟中占據很大的比重,也是大家生產生活的首要任務。

再有就是工布新年,它比日喀則農民新年和藏歷新年都要早。究其原因,我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上世紀初,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為了抵御外敵的入侵,西藏噶廈地方政府下令各宗(縣)派年輕人來參戰(zhàn),工布地區(qū)的人們不知這些年輕人此去還能否再回故里,因而在他們出征前提早把新年給過了,讓年輕人安心去阻擊這些侵略者。為了紀念這些守疆的英烈,從此工布新年就固定在了這個時間。

雖然過年時間有些不同,但藏族人過新年特別講究儀式感,就拿拉薩人來說,在新年還沒有到來的歲末這一個月,就要開始籌備過年的東西,其中大掃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這種大掃除需要按照天文歷算里測算出的日期進行,一個月里大致有三次機會。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媽媽總會在天亮前,把屋子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掃干凈,把屋頂櫞木上釘著的用來防塵掉落的布取下,然后擦拭窗戶玻璃。醒來第一眼看到媽媽時,她的臉和頭部被口罩和帽子遮得嚴嚴實實,無法辨認。她要趁著黎明把掃下來的一撮煙灰,倒在十字路口。多年以后,自己承擔這些大掃除事務時,不像媽媽她們那一輩,帶著虔誠的心、帶著美好的愿望去完成這件事,而是為了完成任務才去做。那天,我們住的八廓街阿羅群則院里,天井旁會擠滿人,除了洗被子、窗簾、衣服,還有人在刺目的陽光下拿出鋁壺銅鍋,就著沙子使勁銼掉上面積攢的黑煙灰,不多時,鍋底锃亮如新。院子里拉起的鐵絲上,各種色彩的布在冬末的風中輕輕搖動,仿佛走進了染布坊里。笑聲、歌聲在院落里回蕩,一片生機盎然。

還有一個最要緊的事,就是做卡塞(油炸果子)。新年里桌子上必須擺上這種油炸的面食,可完成這個工作既費時又費力。最初的記憶里,這種油炸果子的形狀只有幾樣,后來有梅朵(花形狀)、??蹬晾铮ǘ鄬语灒⒉剪數?。為了炸這種面食,有時會耗去一天或半天的時間,最后個個腰酸背痛,但看到大的鋁鍋里堆滿卡塞時,內心里卻充滿了成就感。手藝好的也會被鄰居請去幫忙,大伙擠在狹小的房間里,一邊聊天一邊做油炸果子,其間聊天的話題永遠都不會停下來。偶爾會贊揚手巧靈便的人、戲謔笨手笨腳的人,會談到某個家庭或某個人,會講起民間的某個故事。屋子里混合著熟油、煤油、青稞酒的氣味,一派其樂融融。如今,再也體驗不到這種氣息與氣氛。年前拉薩各個地方都有專人開店賣卡塞,這些店子里經常人滿為患,生意甚好。所有人都到店子里去買,然后樂呵呵地抱回家去。這樣雖然便捷了,但那種炸卡塞的經歷,人們再也無法體驗。這過程中所包含的親情友情、團隊協作、敬老愛幼、勞動快樂,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

12月29日這天晚上,我們要“驅鬼”。其實,做這樣的儀式,只是希望把所有的晦氣和不順,借此從家里驅除出去,祈禱來年家庭和睦、身心健康、日子富足。這一天按照傳統習俗,男人們可以洗頭搞衛(wèi)生。下午開始揉面,做出一小坨坨的面疙瘩,其間在一些面疙瘩里塞進木炭、辣椒、羊毛、碎瓷碗塊、人參果等。等到黃昏時面煮熟,倒進每個人的碗里,首先要找出裝有這些東西的面塊,在一家人的注視下打開,如果是木炭,那就預示著你心地不善良;如果是辣椒,那就說明你是個心直口快的人;要是羊毛,表示著你是個溫順的人;如果是碎瓷碗塊,象征著你心地善良……然后在一片歡笑聲中,大家把熱騰騰的面塊吃進肚子里。在燈光的映照下,媽媽會揉一碗糌粑,然后給每個人分出三塊,在每一塊上每個人捏出五個指印。手握糌粑從頭到腳貼一下,嘴里喊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愿我身心健康!”然后,把這些糌粑和鍋里剩余的面塊全部倒進陶盆里。一個人點燃麥稈,手拿菜刀,從里屋開始喊:“‘鬼’出來!‘鬼’出來!”直接沖向屋子外,后面一個人手拿那只陶罐,一路放著鞭炮尾隨在后。出了院門走到十字路口,就丟棄在那里。那晚的鞭炮一直會響個不停,只是辛苦了那些環(huán)衛(wèi)工人,他們加班加點地把這些垃圾清理干凈,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寶貴時光,換來了街道的整齊與潔凈。

大年三十的時候,事情特別多。我們將平時舍不得鋪的新卡墊拿出,鋪在床墊上,在藏柜上面疊放德爾卡(油炸的大塊面食),在其左右擺放一個羊頭(陶瓷做的)和一盆新栽種的青苗,祈禱這一年里風調雨順,牧業(yè)和農業(yè)雙豐收。還會再擺放一坨酥油、磚茶、鹽巴,在一個小碟里放上各種干果、糖果放在其周圍,表示日子過得富足而吉祥。之后,要在灶后面的黑色墻壁上,用白面點上吉祥圖案和一只蝎子(象征辟邪),接著開始煮肉燉蘿卜。

初一天不亮,就會被媽媽給吵醒,在被窩里喝袞代(青稞酒熬制的粥),起床穿上新衣,抱著砌碼(木制的器具,左右放有酥油拌和的糌粑和炒麥,上面插有染色的麥穗和酥油花)到鄰居家一個個地祝福吉祥,等回到家時常已被灌醉。過去所有鄰居會聚到院子里,拿上吃的和青稞酒,曬著春日的暖陽,起舞唱歌,盡情地度過新年第一天。而今,這種氛圍已經很少能再感受到了,人們大都獨家獨戶,與鄰居的交往也日益減少,熱烈、奔放、感人的場景只能留存在記憶里了。

豐贍年節(jié) 濃濃情意

□石才夫(壯族)

轉眼間,龍年春節(jié)又要到了。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小時候在老家村子里過年的情景。那時農村的生活還只是勉強溫飽,物資匱乏,老百姓平時很少能吃到肉,但也因為如此,過節(jié)才成為孩子們的期待。尤其是過年,除了能吃上肉,還有新衣服穿,能放鞭炮、走親戚。那種熱鬧和溫暖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我的老家來賓市,位于桂中。那個村子很小,只有30多戶人家,200多口人。我們是壯族,但周邊有好多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這種漢壯雜居的社會環(huán)境,讓一個地方的民俗和文化變得多元而豐富。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壯族和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民族雜居的現象很普遍,所以千百年來各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互相影響、互相交融的現象也十分普遍。比如過節(jié),基本上漢族同胞過的節(jié),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也一樣過,例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同樣,壯族、瑤族的傳統節(jié)日如三月三、盤王節(jié),很多漢族同胞也樂于參與。如此一來,在廣西基本上是年有大節(jié)、月有小節(jié),一年四季,節(jié)日不斷。每個月的小節(jié),從二月份起,有二月初二的社王節(jié)、四月初八、五月端午、六月初六、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等。至于端午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等,與全國各地一樣,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在老家,過年最重要的準備有三項:臘豬肉、包粽子、做米花糖。臘豬肉一般是節(jié)前兩三個月就要做。與桂北和桂西北一帶的煙熏肉不同,桂中壯族臘肉是陽光曬出來的,風味也大不一樣。臘肉做法簡單:買回新鮮的五花肉,按一公分左右的厚度切成長條,用粗鹽揉搓,腌一個晚上,穿上繩掛竹竿上晾曬,一般需要曬一個月左右。吃的時候可以蒸,也可以炒。蒜苗炒臘肉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硬菜”。

粽子和米花糖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做,由此也成為壯家人守歲的重要活動。包粽子用的糯米都是自家種的,洗凈后,加入用草灰煮出的堿水,再拌上五香粉,粽葉用的是竹葉。每年到了除夕下午,母親、姐姐和姑姑們便開始動手包粽子,她們手巧,包出來的粽子又結實又好看。粽子一般有兩種形狀,一是拳頭大小的三角粽,相當于零食,一種是長約20公分、直徑12公分的大粽,用來祭祖和走親戚。粽子包好,放到大鍋里煮,灶膛里不斷添進柴火,灶火通紅。兩三個小時后,香味就隨著水蒸氣慢慢飄出來了,我們這些在外面玩耍的孩子,聞到粽子的香味,便會不由自主地往家里走。這時,母親會掀起厚重的木鍋蓋,撈出幾個三角粽,讓我們趁熱吃。那種米香和肉香混合在一起的獨特美味,從此在我們的心里生了根,再也無法忘記。有時也開一個大粽,供大家分吃。粽葉剝開后,用包捆粽子的稻谷秸稈,一頭咬嘴里,一頭拿手上,然后繞粽身一拉,粽子就被環(huán)切成一塊一塊的。

米花糖也叫爆米花,先是在大鐵鍋里放入細沙,炒熱后把糯米倒進鍋里,和著沙子一起翻炒,等米粒爆開后迅速撈出,用篩子篩掉沙子,米花就炒好了。接著是煮糖,鍋里放入適量紅糖,加水煮,等糖塊溶化后,需要邊煮邊用清水測火候。這是整個工序里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火候不夠,米花無法凝結成塊,煮老了,吃起來會有苦味。糖水煮好,立刻倒入備好的米花,攪勻,倒入盛具壓實,待冷卻后用刀切成四方形小塊,這就大功告成了。

臘肉、大粽子、米花糖是過年最具標志性的特色食品,也是大年初二去外婆家走親戚時籃子里的“標配”。

春節(jié)是無雞不成宴的,肥大的閹雞是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主菜。敬神祭祖的儀式完成之后,豐盛的節(jié)日大餐就拉開了序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對于廣西壯族來說,出門在外的人,在外地或是城里工作的人,春節(jié)或許可以不回家,但“拜山”(掃墓祭祖)的時候是無論如何都要趕回去的。除了緬懷祖先表達懷念之情,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小培養(yǎng)族人“根”的意識。仔細地擺上供品,虔誠地點著香燭之后,輩分高的長者,這時會在祖宗墳前,給后輩們講述祖先的故事以及家族的淵源。年復一年,這些東西會牢牢地植入每一個人的心里,久而久之,“根”的意識會成為每一個人生命的一部分,任憑歲月的風雨吹打,再也無法改變。對祖先的無限敬畏、對幸福平安的虔誠祈禱、對子孫后代的美好期許,都寄托在了這些年節(jié)的傳統習俗里。

春節(jié)一般只是小家的團聚,父母兒女最多加上祖輩,一家三代吃個團圓飯。祭祖時則不同,一個大家族大的幾百上千人,小的也有幾十上百人,熱熱鬧鬧地殺豬宰羊,上山掃墓回來擺上十幾桌幾十桌,喝酒吃肉,那場面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無論大人小孩,他們更愿意把祭祖掃墓作為一次愉快的遠足踏青。

從前生活還比較困難的時候,一般只有過節(jié)才能吃上一頓肉,這對小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現在,老百姓早已解決了溫飽實現小康,天天都在過節(jié),吃已經不是節(jié)日里分量最重的因素了,人們更看重的是節(jié)日里那一份濃濃的親情以及溫暖和諧的氛圍。只要有親情、有愛,有快樂,無論是什么樣的日子,其實都是節(jié)日。

過年的美好回憶

□朱善子(朝鮮族)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大年了。為了迎接春節(jié),母親早早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拆洗一遍。那時家里沒有自來水,居民區(qū)里只有一個自來水水龍頭,人們常常排著隊接水。而且水龍頭下沒有下水道,冬天水龍頭周圍就結成厚厚的冰坡,打水容易摔倒。母親天天用鐵桶頂來水倒進家里的大水缸里供全家人使用。后來孩子們長大了,陸續(xù)承擔起這份工作。我十歲就開始頂水,再后來弟弟用扁擔擔水,幾乎負責了整個水缸。洗被褥是個巨大的工程,非常麻煩。當時用布票才能買布,所以被子都沒有被套,需要拆下來洗,然后再縫上。首先把拆下來的粗白布被褥里子浸在堿水里泡一泡,然后裝在大盆里頂著去河邊,放在平整的洗衣石上用棒槌捶打,在冰冷的河水里沖洗,這樣初洗干凈后頂著回家來。接著把洗干凈的被褥里子放進大鐵鍋的堿水里煮,撈出來后再次頂著到河邊,放在石頭上捶打,在河水里漂洗,這回被褥里子非常干凈,雪白雪白的,帶回家里來晾曬。這還沒完,還要用大米煮成爛爛的稀粥,放進白色小布袋里揉啊揉,慢慢擠出牛奶色的黏稠米漿,再對水稀釋后把它彈到被褥里子上面,再用雙手使勁揉,讓漿水均勻地粘在被褥里子上。當時是糧食供應制,每人每月才有2斤大米,白花花的大米粥總是讓我垂涎三尺。下一步就是往曬干后硬邦邦、嘎嘎響的被褥里子上噴水,疊好放在捶衣墩上,一手一個棒槌捶打起來,隨著噠噠噠噠有節(jié)奏的搗衣聲,被褥里子變得平整光滑锃亮。然后,兩個人對坐著各抓兩個角使勁抻,不知怎的,每當這時我就嘎嘎嘎笑起來,這一笑便使不上勁了。長大后我才明白,那時睡火炕,被褥里子不漿一下的話,很快就臟了。

過年前還要搞大清掃,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掃干凈,還要把所有的餐具大洗一遍。瓷碗瓷盆等放在堿水里煮,銅碗銅勺銅筷子就不能煮了,母親用稻草蘸木灰使勁蹭,把銅碗擦得金光閃閃。

過年吃的菜主要是桔梗、沙參、蕨菜等野菜,此外必備的是黃豆芽和綠豆芽。為了過年,母親用大陶罐生豆芽,一天澆好幾遍水,特別精心,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長須、不嫩,甚至爛掉。

大年三十下午,叔叔一家就過來了。兩家9個孩子聚在一起,別提有多高興了。晚上吃完飯,大人們繼續(xù)忙著準備過年的食物,做米糕、米腸、包餃子等,常常忙到凌晨。孩子們玩撲克、下棋、藏貓貓,一直熬到半夜12點才能睡覺。因為大人們說,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睡的話,會長出白色眉毛來。我們半信半疑,但又不敢不信,所以硬挺著,但睡意襲來,渾身癱軟,不知不覺眼睛就閉上了。起初不甘心,使勁睜開眼,但隨后又閉上了。睜眼閉眼掙扎一陣后,就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

終于盼來了春節(jié)這一天,全家人都穿上新衣服。由于那時候沒錢,所謂的新衣服一般都是內衣。早晨天蒙蒙亮,家人就開始做打糕了。先把泡一宿的江米放進大鐵鍋里蒸熟,然后放在平整的大石頭上用大木槌捶打,這活一般是家里的男人干的。母親負責翻江米坨,直到江米飯變成黏黏的一坨,見不到江米粒了,打糕就做成了。過去農家舉辦婚禮做打糕時,就請來村里的年輕人輪著打打糕,還在腰上放一碗水,看誰的水不灑出來,場面非常壯觀、非常熱鬧。

吃早飯前,要先給家里的長輩拜年。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先給爺爺奶奶磕頭,祝老人家新年里健康長壽。接著,孫子、孫女們給祖父祖母、爸爸媽媽、叔叔嬸嬸磕頭拜年。當時沒有給壓歲錢的習俗。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年父親給過我們壓歲錢,弟弟五毛錢,讀初一的二哥一塊錢,我也是一塊錢。當時一塊錢是不少的數目,猜想是我學習好,又是少先隊大隊長,所以父親特別優(yōu)待,心里美滋滋的。不久,二哥把我和弟弟叫到他的書桌前說:“拿出你們的壓歲錢來咱們一起買個訂書器吧。”二哥是個少言寡語的書生,整天坐在書房里學習,很少和我們說話,我和弟弟很敬畏他,于是我們二話沒說乖乖地把壓歲錢交給了他,他立刻買來了淺藍色的訂書器,這個訂書器用了幾十年,后來生銹了也舍不得扔。每當看到它的時候就勾起了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吃完早飯后,就開始到親戚家和鄰居家拜年。這個事情一般是長孫大哥去做,他挨家去磕頭拜年。親戚朋友也陸續(xù)來訪問,來了人就擺酒桌招待,所以母親一整天都忙著擺酒桌招待客人。

孩子們主要玩游戲,我們自己動手在紙上畫出棋盤,削木頭做成棋子,玩得很開心。到了晚上天黑了,孩子們出去放鞭炮,聽著噼里啪啦的聲響,看著夜空中閃亮的火花,發(fā)出歡呼聲,感到十分神秘。當時沒有電視,吃完晚飯后就舉行家庭娛樂會,常常是我當主持人,全家人積極參與,唱歌跳舞,歡聲笑語,其樂融融。過完年,再過兩天,叔叔一家就要回去了。叔叔家的孩子們哭著都不愿意回去,我也舍不得他們走。記得有一次我?guī)吞酶绮剡M衣柜里,不想讓他被帶走,但被嬸嬸找了出來,他還是哭著回去了。

回憶起來,當時雖然物質匱乏,但延續(xù)了淳樸的傳統生活方式,充滿了親情和友情,充滿了憧憬和向往,充滿了滿滿的幸福感。相比起來,現在的人們平時就像過年似的,吃得好、穿得好,物質生活充足,所以對過年不像過去那樣充滿渴望。從前過年媽媽們太辛苦了,兒時的我不懂媽媽的勞累,只是滿心的快樂。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感慨萬分。現在各種各樣家電的使用,使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能夠輕松自在地生活,這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孩子們對過年的感受和我們這一代也有所不同。不過,優(yōu)良的傳統文化還需代代相傳,要珍惜親情和友情,讓生活多姿多彩,才能充滿幸??鞓贰?/p>

麻櫟柴火好炕肉

□舒維秀(侗族)

栽秧時候,母親從二樓木倉谷堆中取出那塊豬頸圈臘肉,放在火鋪火爐堂三腳撐架上,用明火翻動燒烤,直到黑黑的臘肉滋滋冒出焦煳的肉味,才放到炒菜鍋里洗刷,再用清水洗凈,切成片狀,拌著干辣子炒,一盤頸圈臘肉就在冒著熱氣香氣中擺上了桌面。來家里幫栽秧的幾個男勞力,紛紛贊道,你家節(jié)約得好,臘肉吃到了栽秧時節(jié)。

我們小時候盼著過年,過年時有一件大事發(fā)生,家家戶戶都要殺頭年豬,留好過年期間吃的肉外,余下的肉,在兩三天內,必須用鹽腌好,炕臘肉,才保存得久。為了喂好豬,母親一年四季都在自家菜園里栽種著菜草瓜果,菜類有蘿卜菜苕菜洋芋菜,瓜類主要有南瓜,豆類有黃豆豇豆,土里生的有紅苕洋芋蘿卜,稈莖結的有苞谷高粱麥子等,按季節(jié)變換,用這些自種的瓜菜煮熟成潲喂豬。有些年份自種的菜長不好,或欄里喂的豬多達五六頭,就需額外打野菜,拌合家菜喂豬。打野菜,成了我們兄妹放學后的一門“課外作業(yè)”,我們仨人提著豬菜籃,拿把鐮刀,提把小鋤頭,沿山腳,沿田坎找去,發(fā)現了那一蔸蔸一蓬蓬的野菜,用刀割,用鋤挖,放進籃子里。

腌制臘肉前,先把豬肉分砍成三四斤左右的一塊塊,炒菜鍋架在撐架上,倒入幾袋鹽,炒熱,把豬肉一塊塊放進鍋中,抹搓好鹽,再放進干凈空水缸里,上蓋大灶鍋的鍋蓋,這叫漚肉。一般一周左右,肉漚好了,也就是鹽咬進了肉里,可以取出來上炕炕臘肉了。先把豬肉一塊塊從水缸里取出,放入大木盆中,端到火鋪邊來,用尖刀在肉的較小一端開個小孔,把棕葉搓成的草耳子穿過去,再從耳子圈內穿出來,就可串掛在炕上的小橫柴棍上。

炕臘肉的柴火有講究,用麻櫟青岡柴最好,這些柴火力足,煙子少,炕出的臘肉金黃,香得很。用其他雜柴炕的,成色和味道要欠些。我們小時上山砍柴,遇到青岡麻櫟,甚是歡喜,心想這柴要留到過年炕臘肉時才燒??蝗馄陂g,每天要增加燒柴時間,除三餐做飯,烤火時燒柴外,每天晚飯后,一家人坐在火鋪上,燒著爐火,聊著家常,深更半夜才睡去??缓门D肉,一般需要燒火一個半月左右時間。

臘肉的吃法,主要有炒吃,可拌大菜梗、筍子、蘿卜炒??勺龀苫疱?,下白菜、青菜、生菜。可洗凈切成兩三寸長的一節(jié)節(jié),蒸熟后,再趁熱切成片,裝盤端上桌,也是濃香撲鼻。

在炕臘肉時,也炕膽肝、臘腸、豬腳、豬頭。經水缸漚好的一籠豬肝,取出上炕后,用小柴棍把肝頁子撐開,以便讓煙火氣熏進去。豬大腸一般是等肉掛好后,再繞著炕邊緣掛起來。豬腳不好炕,有些年節(jié)因為鹽搓得不到位,煙火不到位,炕的豬腳到春上天就有些異味了。有些人家是把豬腳砍成幾塊再炕,解決了這個問題。母親說,那樣子的豬腳拿去拜年,不好看。我們家的豬腳就特別漚得久些,炕得久些,別的肉下炕了,豬腳還在炕上堅持著。豬腦殼放灶鍋里煮到骨肉能夠剝開時,取出,把豬頭皮肉剝離出來,搓上鹽上炕,味道別出一格。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節(jié)省著吃,最后吃的那塊是豬頸圈肉,一般留等載秧時。盡管這塊肉質不咋地,泡泡筋筋的,但在五黃六月,干完活累后,大家也是吃得津津有味。二月過后,天氣轉暖,母親就把臘肉轉藏進倉,埋在谷子里,這樣可以防潮生霉。

30多年前,我走出山寨,在外奔波。后來回山寨時,常聽母親聊起喂豬的事,以前煮潲喂叫喂熟飼料,后來不用灶鍋煮了,砍好豬菜,拌上買來的飼料就可喂豬,這叫喂生飼料。以前困難,寨里人家可節(jié)省,有客人來或過節(jié)氣,才煮臘肉吃,后來日子好了,才想吃就吃。有的人家殺兩頭年豬,臘肉一年吃到頭。

現在有頭腦活泛的鄉(xiāng)親,在鄉(xiāng)里辦起了臘制品烘烤廠,專門炕本地涼傘花豬臘肉,漚肉時,不僅搓鹽,還拌搓五香、花椒、料酒等佐料,炕出的臘肉,味道更好。產品有的賣給周圍鄉(xiāng)親,有的賣到鎮(zhèn)上縣城,還有的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外地。不論何時何地,想吃往日過年時才能嘗到的湘西臘肉,已是小事一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