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眉湖論壇”看女性文學與跨界研究
來源:文藝報 | 劉 哲  2024年04月16日07:39

縱覽世界女性文學史,女性與跨界本身就有著緊密聯(lián)系。女性寫作從昔日“閣樓”的禁錮中掙扎而出,跨越重重枷鎖,終于抵達了那一方屬于“自己的房間”。進入21世紀,在全球化與多元化交織的新時代,隨著邊界的逐漸消融與社會結構的重塑,女性的生存空間日益廣闊,命運軌跡也得以重新勾畫。女性文學的傳統(tǒng)在這場時代的變革中不斷挑戰(zhàn)自我,重置更新,女性寫作的世界圖景也隨之變遷。

近日,以“女性與跨界”為主題的第二屆全國外國文學研究眉湖論壇在鄭州大學召開。論壇由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編輯部、鄭州大學工會女工委與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聯(lián)合舉辦,來自全國各個高校的近百位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緊扣“女性與跨界”的主題,展開了廣泛交流與深度研討。

作為眉湖論壇的發(fā)起人,鄭州大學的張莉教授在開幕詞中指出,女性與跨界是外國文學的核心議題,亦是眉湖論壇創(chuàng)立伊始的核心關切。2023年,眉湖論壇初創(chuàng)。金莉、曹莉、蘇暉、金雯、王卓、陳榕、張生珍、王卉等多位外國文學領域知名女性學者應邀出席,圍繞外國文學中的文本細讀方法、中國話語建構、情感研究、科學想象、跨媒介敘事等議題,奉獻了高水平的學術分享盛宴。論壇彰顯了女性學者的智慧和力量,喚起了社會整體對于女性群體生存狀況的興趣和關注,體現(xiàn)出女性學者論壇的跨界影響力。本屆論壇對于女性與跨界話題的探討,正是要回歸女性傳統(tǒng)的本質,在文學譜系的框架下,在相互尊重和對話交流的前提下,破解以性別來取代審美的觀念桎梏,展示和審察女性文學本身所蘊含的跨界特質。

女性主義的多元面向

跨界,實質上是對既有界限的跨越或超越。不同流派的文論家們已然從自身不同的視角出發(fā),對文藝理論的跨界特性有所領悟。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金莉教授格外留意女性主義理論演進過程中的多元跨界趨勢,多年來先后關注過生態(tài)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等。在本次會議的主旨發(fā)言中,她又將視角轉向后殖民女性主義。她首先闡述了后殖民女性主義的概念,追溯其起源與發(fā)展脈絡,并詳盡介紹了后殖民女性主義的兩位代表理論家——佳亞特里·斯皮瓦克和錢德拉·莫漢蒂的主要學術觀點。她談到,后殖民女性主義對歐美女性主義理論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邏輯秩序提出質疑,這樣的姿態(tài)可以避免盲目挪用歐美理論模式注解女性“他者”經驗,正視女性存在的多元性和異質性,為文學批評話語增添了新的維度和命題。

女性文學的跨學科闡釋

深圳大學的劉巖教授在文化地理學的批評視角下,對美國西部女性文學進行了梳理、闡釋,成功構建了一種跨越地理學與文學學科界限的跨性別研究范例。她談到,傳統(tǒng)的西部敘事中,往往充斥著打上個人英雄主義標簽的男性形象。然而,女性在西進運動中同樣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并在西部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女性氣質與文學樣式。她致力于挖掘西進運動中不同女性的故事與價值,探究其中所蘊含的女性主義理念、女性特有的品質、性別關系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融與碰撞。

南開大學的劉英教授透過19世紀職業(yè)女護士與女醫(yī)生大量涌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剖析女性職業(yè)跨界現(xiàn)象為維多利亞社會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她詳述了19世紀醫(yī)學話語和性別話語對醫(yī)學領域女性身份的多重建構過程,探討英美文學如何表征醫(yī)學女性,分析這些表征所承載的文化功能,進而揭示醫(yī)學話語、性別話語、文學話語之間的交互關系,展現(xiàn)它們如何共同形塑了社會對職業(yè)女性的認知。

女性文學的跨媒介改編

北京師范大學的王楠教授選取了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在現(xiàn)代劇場中的三個實踐作品作為研究樣本,解析古希臘戲劇在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下的跨媒介改編,揭示了讓·阿努伊的編劇改編版、法國純粹劇團的劇場版以及中國李六乙的話劇版這三版改編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變革。王楠認為,這些變革建立在對經典作品的女性主義解讀之上,是對原有戲劇結構、敘事方式以及角色塑造的全面革新。通過跨文化、跨歷史的改編,經典作品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產生共鳴。這種共鳴不僅豐富了戲劇藝術的內涵,也推動了戲劇藝術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南京大學的都嵐嵐教授聚焦英國經典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跨媒介改編,尤其關注源文本中未曾誕生的女怪形象,在社會語境的變遷中,如何在文字與屏幕間發(fā)生轉碼與重塑,進而思考科學技術發(fā)展如何改變我們的個體生命、社會結構和性別關系。都嵐嵐談到,跨媒介改編不僅是對源文本的重新詮釋,更是一種文化實踐,旨在適應新的社會歷史語境。這種改編行為,作為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重要手段,為文學藝術的傳播與接受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性助力文學經典化

鄭州大學的辛雅敏教授另辟蹊徑,以莎士比亞的接受史切入,從傳統(tǒng)的批評、考據(jù)學和表演等多重研究視角出發(fā),考辨女性在推動莎士比亞成為英國民族詩人這一歷史進程中的核心作用。她談到,18世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顯著提升,不僅推動了她們在文學、藝術領域的跨界參與,更對莎士比亞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產生了深遠影響。具體而言,女性觀眾對于莎士比亞作品的偏好與熱情,為他的作品帶來了更廣泛的受眾基礎;女性批評家與考據(jù)學者的積極貢獻,為莎士比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深度;女性演員在舞臺上的杰出表現(xiàn),則直接推動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與流傳。這些因素共同促使莎士比亞在18世紀后獲得了極高的聲望與地位。

女性建構民族歷史和文化身份

中國人民大學的周銘教授專注于薇拉·凱瑟的《死神來迎大主教》中的空間和文化的跨界,指出在跨界過程中蘊含著獨特的風景閱讀政治。通過風景閱讀這一獨特方式,使我們能夠洞察歷史的深層脈絡,解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立新型國際秩序的帝國主義意圖。他認為,這種風景閱讀不僅展示了美國試圖通過塑造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風貌來宣揚其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更深刻地暴露了美國在戰(zhàn)后國際秩序構建中的帝國野心。這種野心并非簡單地體現(xiàn)在表面的權力擴張和領土爭奪上,而是更加微妙地滲透在其對民族國家和諧表象的塑造與對實際美國利益維護的本質之中。這種跨文化、跨學科視域下的風景閱讀政治,也為我們理解一戰(zhàn)后美國國際關系的倫理建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

山東大學的李保杰教授探討了古巴裔美國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亞的小說《獵猴》的跨種族書寫。她談到,盡管該小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量引入中國文化元素,但這些元素在文本中的呈現(xiàn)卻帶有明顯的刻板化傾向,未能全面而真實地反映華工群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小說中,浪漫化的再現(xiàn)和對華工經歷的英雄主義描繪在服務于建構多元化的新大陸身份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華工在海外流散過程中的真實遭遇和復雜情感。

鄭州大學的高曉玲教授談及跨界概念的雙重維度。首先,跨界意味著打破既有束縛,跨越思想的藩籬與認知的壁壘,實現(xiàn)認知層面的跨界,為藝術創(chuàng)新、文學發(fā)展及文明互鑒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性。其次,跨界也意味著境界的提升。通過本次論壇多種形式的對話與交流,與會者分享了精彩的學術人生,體驗到文學研究者思想的活力和生命的魅力,更領略到了女性文學的跨界影響力。

《外國文學》副主編姜紅在總結發(fā)言中說,此次論壇探討并不僅僅停留在跨界現(xiàn)象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生命經驗、歷史脈絡以及文本細節(jié)的微觀層面,并試圖在整體上把握不同要素之間的動態(tài)互動關系。這種深入探究,正是跨界意義的核心所在。她認為,當生活境遇發(fā)生變遷,既往歷史偶然性中形成的概念和策略失去其適用性時,便需要從鮮活的生活體驗中提煉出新的概念范疇,以滌除和替代那些已經固化的舊有觀念和策略。這種新舊更替的過程,正是跨界發(fā)生的實質。

(作者系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