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千禧年的怕與愛 ——由《千禧年》論黃平小說
來源:《長城》 | 李曉晴  2024年05月10日09:39

學者寫作小說并不奇怪,有意味的是黃平近兩年的系列小說寫作,選擇以《千禧年》這一篇“愛情小說”壓軸。當下的純文學作品中,自稱寫“愛情”的近乎絕跡。在這個時代談論愛情,似乎在談論一個過于古老的話題,愛情或是不復存在的崇高神話,或是流于套路的通俗娛樂,或是讓原子化個人不適的神秘羈絆,或是內(nèi)化著權力結構的規(guī)訓機制,或是讓現(xiàn)代人恐懼的本能,或是讓機器人陌生的激情……總之,愛情似乎成為我們躲避而非直面的謎。

在這樣一種時代情境下,《千禧年》來到我們面前。小說開場,公元999年末,上一個千禧年降臨之際,冰天雪地的黃龍府外,宋遼鏖戰(zhàn)正酣,通向死亡的垓下哀歌亟待奏響。已是史書正典的絕境,又有一場更絕的隕石雨落下,死傷無數(shù)的戰(zhàn)場上,主將劉建云倚在天外飛石旁,在隕石所打開的時空罅隙里,瞥見千年變幻,宋朝滅亡。他蘸著自己的血,試圖在雪地記下“靖康”。只是個人的書寫太過渺小,字跡頃刻消失,血消失在雪中,一切似乎歸于隕石所代表的洪荒寂滅。但千年之后流星重返,與已經(jīng)化身為大學校訓石的隕石遙遙呼應。在新的千禧年到來之前,一個也叫劉建云的大學生走過這塊隕石,并且在死于2073年之前不斷地重訪,為了拯救戀人,耗盡一生光陰。圍繞千禧年前后一段校園戀情,劉建云勢要與天斗,與人爭,以理性的力量布下好大一個棋局。小說不斷地懸疑反轉(zhuǎn),謎中謎,局中局,請君入甕,逆轉(zhuǎn)時空。

以理性的方式拯救愛情,小說中這二者的混合形式異常奇妙,這是否意味著要以理性將強烈的非理性力量組織起來,塑造一種可收納歸置的愛情?趙毅衡曾以“新理性”分析作為評論家的作者,不妨借用這一說法,在黃平的小說中,“新情感”其實對應著“新理性”:這是一種反諷者的愛情。這種愛情有其內(nèi)在的激烈,但又不似我們熟知的古典愛情。作為古典命題的真與不真,自然是一把重要的量尺,不過更有趣的問題,或許是當下寫作愛情的可能與不可能,及至當代人擺置愛情的維度。

由此話轉(zhuǎn)回來,一個理性主義者是如何做起愛情小說的?這場流星雨并不真的降自天外。我們且把目光投向作者近兩年的系列小說寫作。系列小說突出的特點,就是作者樂于自指、自嘲,也即在人物中間頻繁自我對位與跳躍的反諷之舉。以反諷研究聞名評論界的小說作者,自由理性地探索著每一種可能,但又不陷落其中:《魯迅遺稿》諷喻、入世,他既是小說中感性矜持的孟弧,亦是算計冷酷的王平;《松江異聞錄》奇崛、荒涼,他既是小說中在理性的天真中追尋的邱致理,亦是在野性的蠻荒中沉淪的孫良;《不可能的任務》冷酷、超然,同一個小說人物王平走出《魯迅遺稿》,同時客串起考研面試官王平及考研作品中的反派影佐禎昭。而作者本人,似乎正在出演叛逆的女學生與女刺客葉月。不像《不可能的任務》這樣跳躍迅疾,《英魂陣》《大地之歌》中的作者,負重地沉入抗戰(zhàn)中的東北與上海,沉入作者的家鄉(xiāng)與麗娃河畔。說起來,《不可能的任務》尤為值得注意,這篇以其輕盈清新扛鼎的小說,其實是系列小說中的樞紐之作。前面諸多交叉情節(jié)在此匯合后,隱約有新的前景浮現(xiàn),系列小說開始出現(xiàn)“異己”的人物。除了一位貌似發(fā)瘋的機器人,這些“異己”的人物,《不可能的任務》中的葉月,《我,機器人》中的王般若,《千禧年》中的程菁,很巧,都是女性,她們似乎牽引出理性之下某種不可見的對象。漣漪在泛動,作為系列小說最末一篇,在即將合攏的時刻,《千禧年》見證了一個反諷的自我,如何被一個更深層的自我所打敗。就像一個沉靜的小提琴手,驟然拉長了命運的高音。

作者在一次學術訪談中談到,寫作應該“走進曠野,感受真實的洪荒、神秘與殘忍”。這用來評價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比評價學術創(chuàng)作更為合適。貫穿看來,系列小說的創(chuàng)作,有如一個理性主義者,矜持而禮貌地敲著非理性之門,如《魯迅遺稿》所寓言的,在荒郊野嶺筑起迷宮般的庭墅。曾著述《反諷者說》《自我的蹤跡》等文學評論著作的黃平,決意憑小說形式打造一出反諷戲劇,也期許自我走出一條別開生面的“蹤跡”。

學者小說常常調(diào)用的“歷史”,作為“蹤跡”的載體,承擔了這出戲劇的關鍵角色——它是小說夢境的現(xiàn)實鏡像,又是現(xiàn)實夢境的小說鏡像。因此作者始終辯證采取一種引用和創(chuàng)造的歷史態(tài)度,虛虛實實之間,令小說妙趣橫生而不乏復雜,貌似真實的歷史,亦如一場夢境?;仡櫋肚ъ辍分暗男≌f篇章時,我們往往看到一個騰挪自如、睥睨人物的棋手式的作者形象:《魯迅遺稿》以“偽造”虛設夢境,《松江異聞錄》以“并置”逼近夢境,《不可能的任務》以不可終的槍聲擊潰夢境。無人規(guī)定《不可能的任務》中的影佐禎昭必須合乎史實地死于病患,來自大夏大學考研現(xiàn)場的子彈如此冷冽,既擊中影佐禎昭,也層層穿透了包含追名逐利的王平教授在內(nèi),影佐禎昭的無數(shù)分身。而這些分身,理性徹骨,亦如子彈冰冷。

“縱橫捭闔,冷心為上”,敘述之手在理性中建構夢境,又不斷以理性瓦解夢境。值得警惕,作者做了夢境的主人,小說難免有成為木偶戲的風險。系列小說中,《松江異聞錄》創(chuàng)作時間最早。典型的大衛(wèi)·米切爾式的剪輯風格,使三個并置的小說碎片由有限的互文通向無限的暗示,幽冥恐怖的克蘇魯故事向現(xiàn)實寓言鋪開。它喚醒的是人心底無名的恐懼和惡意。很自然地,《魯迅遺稿》將鏡頭由上海廢墟的洪荒深海,移向西安密林的廢棄別墅。作者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學者對微觀史料的敏感與整合,既激活塵埃中的現(xiàn)實碎片,如日記、筆記、回憶錄種種,又在現(xiàn)實與虛構之間勾連耦合,將隱動于二者內(nèi)部的戲劇性通過懸疑銜接在一起。一個理性主義者在此付出了綰合碎片的努力,倒是印證了最好的懸疑作者,應是用心發(fā)現(xiàn)和連接的博物雜家。但《魯迅遺稿》較于《松江異聞錄》或許矯枉過正,敘述對人、物、事往往一詠三嘆,旨在將一切或真或假的依據(jù)和設定,統(tǒng)統(tǒng)籠在主線之內(nèi)。這樣嚴絲合縫的特點一直延續(xù)到《大地之歌》《英魂陣》,閑筆寥寥,無半點枝蔓,利落的動作好似華麗的機械切割線,情節(jié)幾次靈活反轉(zhuǎn),但走筆造物顯得過于緊湊甚至緊繃。

就此來說,這些作品所面向的非理性,還只是思辨層面上的非理性。小說敘事在表面上交織著典雅的巴洛克紋飾,掩蓋著深處的非理性裂痕。如《魯迅遺稿》這篇絕佳的反諷小說中的一處細節(jié):

“你們看那束光,一會亮起來,一會暗下去,但就是不走?!?/p>

“是啊,這有什么奇怪?”

“我在想,魯迅在西安的二十天,有個地方,為什么魯迅先生離開了又去,離開了再去,反復去了幾次?”

主人公孟弧這一自我啟發(fā)看似非同尋常,細究起來仍是訓練的結果。評論家孟弧對“靈感”的依賴,是一種可預測的機械化習慣,最終作為一個獨特的破綻,被同樣是評論家的王平所利用。孟弧還是受困于理性的迷局,在虛空中苦苦連綴碎片:面對三個拆解后拼貼的魯迅風的片段,過度闡釋和自我暗示,驅(qū)動無數(shù)沉默的史料在誤讀中相互指認,連成一個子虛烏有的國寶秘密,一個充滿反諷的邏輯閉環(huán)。最理性的大學教授,演繹著理性的荒誕。小說結尾那道陰魂不散的“白光”,化用了魯迅先生作品的著名意象,指向知識分子不可理喻的人性幽暗。

無獨有偶,春風得意的王平,在幾年后繼續(xù)充當《我,機器人》的主人公。《我,機器人》寫理性到極致,機器有無限逼近人類自我的潛力;反過來,靈性的自我,也有無限趨近機器的一面。王平作為隱藏的主角,在小說結尾以一篇高度理性化的人文主義論文出場,卻以一個名利炙熱的項目號劃上句點。他的“運行方式”并不比穿梭于四大名著追問真實的機器人,更像一個“人”。正是機器人的不滿,機器人意欲沖出文本的游蕩和自戕,催促作者尋找夢境織網(wǎng)的突破口。

作為轉(zhuǎn)折,《不可能的任務》中的女學生扣動無限子彈的扳機,連綿不絕的超現(xiàn)實主義槍聲適時響起,這正是《千禧年》最初的閃現(xiàn)。時空秩序伴隨千年一遇的流星雨短暫開裂,釋放出奔涌的情感,敘述之手化為情人溫柔的手,從隕石的裂縫中伸出,將小說中人“牢牢吸附”。黃平這個“新理性”的精神世界,到此迎來破局之路?!靶吕硇浴眱?nèi)在有“反諷”這一意識強力,驅(qū)使自我不停變形跳躍。是不是來到這樣一個時刻:將自我所歷經(jīng)的無數(shù)時空——在進取中不斷遺失的無數(shù)生活——貫穿起來的時刻?

《我,機器人》關于心靈有無的困惑,意味深長地在《千禧年》結尾回響:“心臟和心靈不一樣?!被蛟S,作者已意識到遺失的是什么。遺失緊接著尋找。但照理性主義者的習慣,他仍先做個實驗,在小說中舉辦一場辯論賽,看看雙方誰能勝出。DM公司和劉建云之間遍布疑云的交易,只是小說外層的一個懸疑入口。真正的情節(jié),是歷經(jīng)滄桑的劉建云通過“Deepmind技術”,召喚記憶深處的曾經(jīng)(小說中的“程菁”)。

《千禧年》之前的小說,似乎夢境皆由作者主宰。但在這里,理性的鋒芒被收斂起來,如劉建云所言“清醒地訪問夢境”。訪問是一個柔情的動作,清醒則意味著審視和摹畫。由此帶來的小說中的印象化描寫,前所未有地接近感官;又因是遙望,必然遍布細節(jié)和囈語:“多么年輕的一張臉啊”……我們仿佛聽到雙重的聲音,一個來自人物,一個來自作者。這是一種不自覺的“出離”,沒有比“出離”更能證明情感的蹤跡。

這是一場屬于理性主義者的流星雨。這場情感強烈的戲劇,源自理性盡頭的救贖:重新愛上一個具體的人,是否將使自己更像一個具體的人?誠如小說中的辯論賽決賽主題:愛情是有價的,還是無價的?程菁可視為劉建云假想的理想自我,就如小說可視為劉建云的一場夢,程菁永遠扮演著正方:“愛不是成全自我,愛是放下自我?!比欢綉?zhàn)勝了自我,卻沒有戰(zhàn)勝反方。這不算遺憾,從程菁的角度,她的論辯邏輯已然閉合。在作者筆下,程菁略帶古典色彩,過于認真地出演自己的角色。可惜,這不能說服一個理性的反諷者,沒有什么“純粹”是反諷所不能消解的。反諷者接受某種純粹存在,但在反諷者眼中,純粹必然轉(zhuǎn)瞬即逝,就像本雅明所說的靈韻。隕石打開的時空裂縫終會閉合,流星雨僅僅是千年來臨一次的短暫時刻?!皩懴率裁矗拖裁?,就像海水淹沒沙灘”,似乎是一代人已然自覺的命運。小說結尾,垂死之年的劉建云翻開被隱藏起來的那頁日記,向“曾經(jīng)”投去遙望的目光。理性的寫作者如此感傷,意識到命中注定遠離本真。唯獨翻尋個人記憶的片刻,他放下了以戲仿進入歷史情境的偏執(zhí),既嚴肅地保持了距離,又在這種距離之間迷失。

研究“80后文學”而登上文壇的“80后”評論家,吊詭地以自己的小說,細膩地為一代人畫像?!肚ъ辍肥且淮说呐屡c愛,是他們反諷地清掃歷史、理性地塑造自我后,午夜夢回的思緒,內(nèi)心不安的低語?!拔遥瑱C器人”的時代,豈非求仁得仁?在千禧年迎來成年禮的當今中堅,是否感受到一代人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虛空?反諷所釋放出的理性,終究是一種可怕的力量。無論是對于小說中的人物種種,還是對于黃平及他所懷念的“80后”一代人。

“人終將為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小說結尾處的劉建云,背靠時空的裂縫,疲憊地回顧著一生的激情和惶惑,一路看似逍遙的鼓盆高歌:“他并不恐懼,而是釋然,迎接即將到來的酣睡,結束這一生的不安?!弊詈蟮淖詈?,除了非理性最后的堡壘愛情,或許沒有什么值得留存于永恒一夢。正如《我,機器人》戲仿四大名著,唯獨愛情“破題”:“仙子這一滴淚,讓《石頭記》這一程序,真而不真,假而不假?!背绦蛑械臏I滴,如同今日文學中的愛情。為年少之物而困擾(《千禧年》中的對應物象是胸口的吊墜),反證一代人歷盡反諷的焚燒,依然有殘存的少年心。正如作者在創(chuàng)作談中所言:“在一個充斥著各種各樣表格的時代,激情多么可貴,我們?nèi)紵^,但終究殘存著沒有被燒完的部分?!边@也許是文學深處真正的驅(qū)動,驅(qū)動著《魯迅遺稿》中在秦嶺深處別墅門口矜持的敲門者,走到《千禧年》,來至神秘粗糲的隕石前,在戀人的胸口刻字,對抗宿命般的遺忘。無需千年,上古的裂縫會再次開啟,流星雨如萬千銀星垂落,如同巨獸低沉的咆哮,在理性的深淵中隆隆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