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唐詩人:Citywalk、游蕩者與城市文學
來源:《長城》 | 唐詩人  2024年06月20日11:23

一、Citywalk與青年亞文化

要總結2023年的城市文化熱點詞,Citywalk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個。何以Citywalk突然時髦起來,這與當下旅游風向的轉變以及小紅書等網絡媒介的推廣有關。但這個概念爆火、破圈之后,它的內涵也不斷延伸,從小紅書里強調路線設計、突出城市文化認知目標的城市微旅游方式,衍變?yōu)橐环N類似于閑逛、壓馬路的去掉目的的私人化城市漫步。把Citywalk理解為漫步型的城市行走,這更具文化意味,可引起很多文藝遐想,如亞里士多德的“漫步學派”、盧梭的徒步旅游、本雅明的都市“游蕩者”、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等等??梢哉f,Citywalk擴散到文藝界時,無目的的漫步意義上的城市行走,已覆蓋并取代了最初小紅書里帶有商業(yè)味道的城市微旅游界定。但無論是無目的的城市漫步,還是有所設計的城市旅游,Citywalk都意味著不再盲目地一窩蜂去網紅點打卡,不再刻意地涌向一些所謂的旅游勝地。

Citywalk推崇慢節(jié)奏、無目的、沉浸式的城市漫步,這與近些年中國青年亞文化中流行的“躺平”“反內卷”其實是相呼應的。前些年盛行的打卡式旅游,內在也有一種比拼和較量,是希望自己也能像朋友圈、像網絡上時髦青年那樣,把各個地方的網紅景觀都橫掃一遍,留個足跡、拍個美照曬朋友圈博人點贊。因為這一打卡式旅游心理需求,這些年各大城市通過資本和流量制造了越來越多的網紅景點,推出了很多專門滿足青年人打卡式旅游的“文創(chuàng)雪糕”等文創(chuàng)產品。就2023年,還出現(xiàn)了“淄博燒烤”“爾濱頂流”等城市文旅現(xiàn)象,這些都是城市管理者發(fā)動各類資源,通過打造特色景觀、推出爆款產品、制造網紅效應來實現(xiàn)的城市旅游熱。網紅化、景觀化、爆款化,如此刻意制造出來的旅游熱,基本是不可持續(xù)的。而伴隨著這些旅游熱度出現(xiàn)的“特種兵式旅游”“集束型旅游”等旅游現(xiàn)象,也是備受爭議,其中的體驗感多數時候也是不理想的。而Citywalk則反其道而行,不再去搶占旅游高地,不再去網紅點排長隊拍照,不再去人山人海的風景勝地打卡,而是選擇一個城市,去到某條街道,漫無目的地行走,或穿著打扮好了扮演一下“文藝中產”,或任性地閑逛隨手拍拍街道上的野貓野草……沉浸于Citywalk的青年,以發(fā)現(xiàn)城市街道上被人遺忘的小而美的生活細節(jié)為樂趣,以體驗現(xiàn)代都市中產家庭也羨慕的松弛感為目標。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免不了拍照和打卡,但它的性質已經改變,這時候更多的是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而拍照、為個人的體驗而打卡而曬朋友圈,不再是為比拼、為完成某些“他人眼中的美好生活”而行走、而旅游。

把Citywalk的流行理解為一種青年亞文化現(xiàn)象,想說明的不僅僅是當前青年城市旅游方式的變化,更是青年人對于內卷文化的厭倦與拒絕,內在有一種不與資本、不和中心力量合作的精神需求,這恰恰對接上了現(xiàn)代意義上漫步、閑逛、游蕩的精神寓意。本雅明從波德萊爾的浪蕩子形象中獲得啟示,將現(xiàn)代都市里的游蕩者敘述為一種具有反抗意味的現(xiàn)代主體,比如他將游蕩者與街頭看熱鬧的人區(qū)別開來:“絕不能把游蕩者同看熱鬧的人混淆起來,必須注意到個中的細微差別……一個游蕩者身上還保留著充分的個性,而這在看熱鬧的人身上便蕩然無存了。它完全沉浸在外部世界中,從而忘記了自己。在面前的景象前,看熱鬧的人成了一種非人化的生物?!碑斎?,本雅明對游蕩者的論述也是模糊的,很多時候這些游蕩者也只是組構商業(yè)街道的一類景觀。但理想意義上的現(xiàn)代都市游蕩者,根本而言是為了保留個性和留住記憶,他們選擇從制度化、資本化秩序中游離出去,成為拒絕被同化被異化的邊緣存在。游蕩者進入城市和街道,不是要把自己的個體性取消掉,而是要在自己設定的路線上漫步,用自己的個人發(fā)現(xiàn)和個性化表達,來建立屬于自己的意義世界。對于當代青年而言,獲得一種“自己的意義世界”極為重要,這既是暫時擺脫內卷、逃離壓抑的生活秩序,也是通過進入一種“無目的”“無秩序”的境地,感受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獲得繼續(xù)前行的動力。這種“可能性”,可以關聯(lián)起理查德·桑內特談城市生活中無序的用處時提到的“‘接觸點’的多樣性”問題。桑內特以1910年代霍爾斯特德街道上青少年無序的生活特征為例,認為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街道上尋求“‘接觸點’的多樣性”:“人們不得不在生活中實現(xiàn)這種多樣性,因為他們的居住場所沒有一個能夠自給自足。家庭依賴政治上的‘恩惠’、作為泄壓閥的咖啡館和酒吧、猶太會堂與教堂對戒律的諄諄教誨等等,獲得繼續(xù)前行的動力?!背两贑itywalk,就是沉浸于一種無序的漫步狀態(tài)。因為無序,才可能在街道上遭遇更多的“接觸點”,每一個新的接觸點都意味著新的可能性,有了可能性也就有了繼續(xù)生活的動力和希望。

宗白華《美學散步》的開篇“小言”說,“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tǒng)?!薄吧⒉降臅r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盋itywalk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還能夠在漫步過程中收獲一些意外驚喜。都市街道里不一定有燕石,但鮮花或可愛的小貓倒是常見的,或許還會發(fā)現(xiàn)一些別致的小酒館、小咖啡店,走累了停下歇腳時喝杯小酒或咖啡或茶飲,這是很愜意的事情。這種愜意,是回到自身所需、遵從自我感受的自在與自由。放縱自己的腳步,漫無目的地去行走,這很可能迷路,但迷路也是一種愜意的體驗。迷失在錯綜復雜的城市街道,與迷失在荒郊野嶺是不一樣的。在野外迷失,很可能是南轅北轍、陷入險境。在城市迷路,你是始終知道自己還在這座城市內部,只是暫時的找不到路而已,最終必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最近我與廣州一些青年作家朋友晚飯后,漫無目的地散步進入到了廣州華僑新村,我們或沉浸于閑聊,或被村里小道上的小貓以及一些裝修精致的小民宿吸引,都不會刻意去打開導航看看路線,不會確定要去到某個目的地。漫步過程中,我們走到了一條“死路”,等于是迷路了,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心情,只是倒回去換一條路繼續(xù)走而已。走到最后,我們很神奇地又回到了出發(fā)的飯店。原以為進入華僑新村轉悠,會走到另外的終點,最終只是繞了一個圈,為此我們都開玩笑地感慨:果然地球是圓的、果然生命最終還是要回到原點。這個散步所獲得的體驗,當然不止于最終獲得了什么感慨,而是散步途中發(fā)現(xiàn)了廣州華僑新村這個市中心別墅村落的歷史感和落寞感。廣州華僑新村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最為豪華的別墅區(qū),當時政府為了安置歸國投資的華僑,特意在市中心地帶劃出這塊地。當然,幾十年風雨過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度的城市化擴張,這個曾經最為豪華的“別墅區(qū)”早已被遺忘,如今這個“新村”也像是個“城中村”,不過因為它有著歷史的光環(huán)而顯得更為雍容而已。住在這些房子里的人,享受著城市中心的便利,但也被這個村子的歷史所束縛,房子無法更新,很多設施也是陳舊的。在散步途中,我們看到路邊很多“小別墅”都貼了紙張要出租、轉讓、出售,也有諸多屋舍漆黑落寞,像是被主人遺棄的舊物。當然,這村里也有很多裝修精致的小樓房,比如我們迷失在村里后,轉角進入另外一條小巷子,沿路直走下去快走到大馬路時看到一個裝修得很像小酒館的飯店,大伙想進去喝上一杯歇歇腳,卻被告知店里只是吃飯的,并沒有酒賣,為此我們一行人都覺得很遺憾。這么精致的小房子,若能備點小酒、設幾個吧臺,肯定會是Citywalk人士的最愛。但廣州人就是這么實在,做飯店的就專心做飯店,到點了就打烊自己歇著,不會因為Citywalk火了就刻意加上什么小酒來湊熱鬧,我們的遺憾在店家看來,只是路人甲的閑話而已。

迷失在華僑新村的Citywalk經驗,讓我想起保羅·奧斯特寫紐約的《玻璃城》開篇處描述的“迷失”在城市的感受:“紐約是一個永遠不缺新鮮花樣的地方,一個無窮無盡的迷宮,不管他走出多遠,不管他走入了如指掌的鄰街還是其他什么街區(qū),總會給他帶來迷失的感覺。迷失,不僅是摸不清這個城市,而且也找不到他自己了。他每一次散步出去,都會覺得他把自己撇在身后了,一邊走一邊就把自己丟在了街上,因為把感知能力降至僅僅是一雙眼睛的視覺,這就逃避了思考的義務,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使他得到一種內心的平靜,一種祛邪安神的虛空?!睆V州可能不如紐約那么繁華那么世界矚目,但這個大都市對于我們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而言,都是龐大的,都是一個難以窮盡的“迷宮”。漫步在廣州這座城中的任何一條街區(qū),我們都可能如奧斯特小說中的奎恩那樣,會有一種“迷失”感。這一“迷失”未必是真正的迷路,而是因為這個作為地理背景的城市實在太大太復雜了,大到、復雜到讓我們這些渺小的個體找不到自己,難以確認自己的存在。理想的Citywalk,或許就是把自己拋入一個城市,讓自己“迷失”在陌生的街區(qū),逃離那種過于秩序化的現(xiàn)實生活,從那種時刻都繃緊著的精神狀態(tài)中脫離出來,通過無目的的漫步,感受無序的“接觸點”,獲得“一種內心的平靜”和“一種祛邪安神的虛空”。

保羅·奧斯特筆下奎恩的城市漫步,不只是體驗迷失感,更是將無目的的漫步想象為感受“烏有之鄉(xiāng)”的路徑?!奥o目標的游蕩使得所有的步履變得意義等同,而并非是要把他送往什么地方去。在最享受的漫步時刻,他會有一種不知身置何處的感受,這種感受,最后就成了他所期望的情形:身處烏有之鄉(xiāng)。紐約就是他在自己周圍壘起來的一個烏有之鄉(xiāng),他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想離開這兒了。”Citywalk所謂的沉浸感,或許就類似于沉浸于這種“烏有之鄉(xiāng)”的幻覺中,這個幻覺是漫步者在行走時以自己的感受為基礎,將周圍事物壘起來的意義世界。這個“意義世界”,獨屬于漫步者個人,有著濃郁的文學意味。在很多城市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城市漫步者,比如同樣寫紐約的科爾森·懷特黑德,《紐約巨像》里的人物就有一個習慣,“他”每年都要去到百老匯大道“無目的地”散一次步。這個人物的漫步,是在享受一種一切圍繞著“他”轉的感覺,他沉浸于其中,幻想自己是街道上的“國王”:“他走的路上沒有狗屎擋道,他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樂隊就要開始衷心地為他演奏,他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音樂舞臺,男士們穿著盛裝輕盈地舞動,女士們身著晚禮服加入舞會,這一刻,排演開始了。這是我的城市。他是百老匯大道上的國王,從路面坑洞和下水道格柵中召喚著贊歌。整個城市的公共設施年久失修——只有在他的腳下才堅如磐石。他會被高高托舉起來?!卑炎约合胂鬄椤敖值郎系膰酢保@些想象或許有點瘋狂,但他如此沉浸其中,且每年只享受這么一回,百老匯大道也沒有意見——“百老匯大道是慷慨的,它知道如果不這樣傾盡所有,這里就會變得毫無生氣?!薄覀冇趾伪亟橐膺@里面的幻想與瘋狂呢?何況漫步者并沒有失去心智,他只是通過漫步來感受這個城市,只是在自己的心中“無害地比畫一下”:“路上沒有人鞠躬。你的王國只存在于自己心中?!?/p>

二、城市文學與游蕩者形象

保羅·奧斯特和科爾森·懷特黑德都是作家,他們筆下人物的城市漫步,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Citywalk,必然是不同的?,F(xiàn)實生活中的城市行走,無目的就是無目的,所能折射的文化癥候,多數時候也是文化分析者的一廂情愿。尤其當下青年的城市徒步旅游,更多的情況或許只是好奇和嘗鮮,談不上什么反抗意識,也難有多少審美精神。但小說中人物的漫步,即便表明是無目的的,背后也有作家清晰的敘事意圖,是作家有意要作品中的人物走到街上去,偶遇什么、發(fā)現(xiàn)什么,有什么特別的情緒感受,這都是作家要表現(xiàn)的內容。比如班宇《逍遙游》,小說中有一大段,寫一對青年飯后漫步的情景:“趙東陽送我回去,路上空車少,先陪我走了一段。燈光昏暗,幾乎沒有行人。昨天還飄雪花,今晚仿佛直接進入春天了,一步到位,這季節(jié)總令人產生幻覺。沒有風,溫度適宜,天空呈琥珀色,如同湖水一般寂靜、發(fā)亮,我們倆步伐輕快,仿佛在水里游著,像是兩條魚。……走回大路,月光灑下來,地面濕潤,我們站在道邊等出租車,側方忽然有奇異的濃煙冒出,我們走過去,發(fā)現(xiàn)是一棵枯樹自燃,樹洞里有燭火一般的光,不斷閃爍,若隱若現(xiàn),濃煙兇猛茂密,直沖半空,許久不散。我們瞇著眼睛,在那里看了很久,直至那棵樹全部燒完,化為一地灰燼,仿佛從未存在。”這算不上Citywalk,只是小城青年的一種街頭散步。不過,沉浸于這散步過程中的兩個人,此刻都很自由、很享受。但結合這個小說所講述的“我”的絕望境遇,再看此刻這兩人的浪漫行走,會生出一股巨大的憂傷。就像那棵自燃的枯樹,“我”這個因為疾病而被時代被朋友拋棄的青年,所有的愛欲情感與生活想象,都不過是“自燃”,很快都要化為灰燼,“仿佛從未存在”??梢?,小說家寫都市青年的街頭游蕩,所服務的是小說的情緒氛圍,人物在漫步時的所思所想與所遇,都不會逾越出矩,必然與小說內在面的精神問題相關。也因此,關注小說文本中的漫步敘事,發(fā)現(xiàn)城市街頭的游蕩者形象,很可能是我們理解一個小說、一個時代的重要切口。

“90后”青年作家馬億,曾寫有一篇題目即為《游蕩者》的中篇小說,小說中人物張展就是典型的作家安插在小說內部的一個都市游蕩者。張展留下的日記里這樣寫自己的都市游蕩感覺:“雖然我感覺得到我背上的相機,與其說我是一個在街上尋找拍攝對象的攝影者,不如說我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游蕩者,這種感覺隨著我在街上游走的時間的拉長,變得特別明顯。有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吸引我的場景、人、動物,或者建筑,我卻一點兒也不想伸手去取相機?!薄拔以诮稚献叩迷蕉?,我越迷茫?!痹诋敶蠖际械那嗄辏麄冊诮值郎嫌问?,多數時候不是像時髦的Citywalk者那么悠哉閑適,更普遍的情緒是虛無和迷茫。街道上那些平??赡芎芪说膱鼍?、事物,對于真正的都市游蕩者而言未必就是有誘惑力的元素。因為這城市、這街道上的一切,對于作為寄居者、作為過客的青年而言,始終是有隔閡的。過于龐大的城市,過于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過于工具化和非人性的工作性質,讓青年難以將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視作“烏有之鄉(xiāng)”,平時的街頭漫步,也無法像中產人士那樣沉浸其中?!队问幷摺分械臄⑹抡摺拔摇保浉鴱堈谷サ浇诸^游蕩,但“我”和張展這種漂在城市里的無根青年,并不是真正喜歡這種游蕩:“張展帶著我走上北京的街道,以本雅明筆下在巴黎拱廊街無所事事的那些游蕩者的眼光。我們步行,絕大多數時間,我們就是純粹的游蕩者,站在人群之中觀察人群。我不太習慣這種視角,我更習慣于坐在電腦前面,用自己的10根手指來思考‘人’的大腦……”他們并不習慣于去街道行走,去街道是有目的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拍照,是觀察他人,是模仿本雅明筆下的游蕩者……總之,他們有著清醒的身份認知和角色意識。這種身份感讓他們無法融入這座城市,但也因這種身份意識,讓張展的照片獲得了很多人的共鳴。張展告訴“我”:“你需要融合在人群里,但又不能隨波逐流,你不能跟著它的節(jié)奏走,但又不能把自己和人群隔開,你既在人群的里面,因為你就是人群的一部分,你又要在人群的外面……”融合在人群里面,又不能被人群裹挾,這是典型的現(xiàn)代都市游蕩者形象特征,有著現(xiàn)代青年突出的主體意識,但終究不過是城市街頭人流中的一個渺小個體。

還如90后作家宥予的長篇小說《撞空》,主人公、敘述者是北方來到廣州工作、漂泊多年的青年何小河,小說第二部分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寫何小河在廣州市海珠區(qū)曉港路、海珠橋等街道游蕩的情況。何小河與廣州本地女孩小港分手后,一直陷于一種找不到“家”的迷茫的情緒狀態(tài),他無法確認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生活”,無法尋找到自己與廣州這座城市之間的關系屬性。在小說第一部分的背景故事講述和情緒烘托下,第二部分側重寫何小河成為城市游蕩者、淪為城市拾荒者的過程,這是一個青年主動從世俗生活中出走、同時又被社會拋棄之后的都市游蕩經驗記述。最開始的城市漫步,是何小河放棄回老家奔喪,回到與前女友小港談戀愛時最常去的街道,獨自一人一邊行走、一邊懷想與前女友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白呱虾V闃?,風開始提醒人們江是怎么回事。我望向東南那一片低矮的建筑,那里面我不知道的某處,李芍藥曾開過皮具店。一角的建筑墻壁是白色,有雨水的灰漬。頂上有四個金屬字,環(huán)尹醫(yī)美,但看上去沒在營業(yè)。我還能看到,過去這棟房子是黃墻,白色招牌上寫著六個黑字:法式越南料理。我和小港在橋下避雨的時候,討論過《情人》和白西裝的梁家輝,法國殖民,南越和北越,并因此進去吃了一頓晚飯,加了春卷的鵝肝醬和湯河粉很好吃。”“我繼續(xù)前行,植物的聲音蓋過世上的噪音,共享單車貼墻站著,雨篷下和樓縫間,飄揚著各色衣服。右邊有幾處圍了白色的防塵布,后面也沒有施工的動靜?!庇问幵诮值郎系乃?,以及由所見引發(fā)的愛情記憶,如此特征的敘述維持了近萬字。這大篇幅的街道游蕩敘事,表現(xiàn)的是甜蜜的憂傷。這些記憶如此甜蜜,讓人緬懷,但一切都已逝去,讓人無比傷感。作家讓人物在街道上游蕩,是突顯人物何小河沉湎于過去的戀情記憶,表現(xiàn)何小河失戀后的迷茫與絕望,表現(xiàn)他被這座城市拋棄之后的那種漂泊感與虛無感。何小河與女朋友小港分手時,小港指責他“你沒有生活”。何為“沒有生活”?生活到底是什么?何小河一直在追問、尋找答案。何小河拋開世俗生活,進入到這個已經無人認識他的陌生街道,也是尋找生活、確認自我的方式?!暗咴诮稚希@種感覺不差,沒有人認識我,不知道我來自哪里,不知道我都干過什么。肉體的任務只剩下走,眼睛接管大腦,成為思考的器官。我會覺得我不在了,成為一種視角,一個流經這里的風一樣的事物?!蔽ㄓ凶咴谀吧慕稚?,何小河才能忘記“生活”,不在思考“自我”。

吟光的長篇小說《港漂記憶拼圖》,專寫港漂青年在香港情感遭遇,也用了很多筆墨寫青年的街道游蕩體驗,其中最近似于Citywalk的,是去到香港表演昆曲的簡離,她因為只是劇團的“備胎”,沒有什么機會上臺表演,也沒有什么飯局約會,經常是“落得清閑”,排演結束后她都是一個人沿著街道漫步回去。作為清閑者,簡離的城市漫步也是悠閑的:

高高的坡道,分成一邊階梯,一邊無障礙輪椅通道,臺階尺寸剛好夠幾個人坐著傾談,旁邊還有綠植生長。橋下空間,流浪者用廢紙盒和報紙做成小小的家。十字路口除了四條常規(guī)的人行道,中央多出了兩條交叉對角線作為人行過道線……她踏著小步,一路逛一路看,落進眼底,似也融入身體。在她出生的古鎮(zhèn),除卻石板路和石板橋蜿蜒不盡,是斷沒有這些巧思。及至回了家鄉(xiāng)再看景觀就不免覺得寡淡,天也寡淡,水泥地也寡淡,連街邊小店鋪的廣告牌都是那么俗氣的字體和配色。

最令人驚異的,那晚她逛得晚了,索性在銅鑼灣開間小酒店嘗嘗鮮,哪知這一次就大開眼界,見識到人類的房間究竟可以有多小——你明白只能一面下床的含義嗎?意味著床的三面都貼墻,睡醒一起身就可以撞到天花板。即便如此,設施竟一應俱全,所有用品都放在圍繞墻面打進去的儲物柜上,躺在床上一伸手即可拿到,無愧“膠囊旅館”的名號。那夜她快要呼吸不過來,近乎沒有喘息的桎梏感,睜大一雙眼,想著原來這便是香港。

簡離是作為香港城市的外來者,相當于游客,她的城市漫步,是感受新鮮事物,帶有好奇心和美好的想象,為此她眼里橋底下流浪漢那些用紙搭起來的簡單破敗的家也帶有美感,看香港街道上普普通通的人行道也覺得很人性、特別溫馨,還在心里將自己家鄉(xiāng)古鎮(zhèn)里的石板路、石板橋都比下去。將街道上的所見都落入眼底、融入身體,簡離喜歡這種漫步,不僅僅是喜歡街道上的景觀,更是因為這種沉浸于周圍景觀的漫步可以讓她暫時忘記自己只是演出團中“備胎”角色的落寞與寂寥。當然,簡離對香港街道的浪漫想象,也很快就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所擊碎,銅鑼灣小酒店膠囊旅館是小巧精致的,但也是讓人呼吸不過來的逼仄空間。香港并非只有影視媒體上的賽博朋克感,也有膠囊賓館里擁擠壓抑的“桎梏感”。小說后面,簡離更見證了一個曾給她獻鮮花的陌生男子的自殺,這個男子帶來的美好體驗,就像她在香港街道上漫步的感受,有一種朦朧的浪漫屬性,但瞬間就消逝了。

再看文珍的中篇小說《畫圖記》,小說中男主人公的MSN網名是“動物園漫游者”,當然他不僅僅去動物園漫游,也在街道漫游。這個小說純粹是個愛情主題,寫都市中產、IT界精英男青年在情場上的游離與放縱。“漫游者”形象佳、能言善演,他看上的美女沒有失手的,可謂是情場上的得意者。不過,“他”身邊雖不缺女人,卻沒有愛。當“他”真正遇到一個讓他心動、想要去愛的對象時,卻也是不知所措、迷離困頓,于是有了一段很有趣的游蕩敘事:“夜再深一點的時候,他出門去了家附近的四惠大街。他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游蕩,深秋的夜晚路面上都是廢棄的紙團和枯葉。他輕輕踩在上面,并沒有如他所預期般發(fā)出清脆的破裂聲,更接近一種沉悶的撕裂。他體內有什么東西好像也被悄然撕裂了。他回過頭,看見街道上似乎到處都是鬼影幢幢。那些舊日曾經相愛的人,那些美麗或平淡的面孔,天真或并不那么天真的女人,一個兩個都搖搖擺擺向他走了過來。……一只老鼠招搖過市地從他眼前走過,他眼睜睜看著它卻無法發(fā)出聲音?!盜T業(yè)精英男士,陷入都市欲望洪流,最終找不到真愛,這個故事的主題雖舊,但塑造了一個“愛情的棄兒”意義上的都市游蕩者。游蕩在四惠大街,面對鬼影幢幢,“他”失落、惶恐,手機上留有很多“前女友”的聯(lián)系方式,此時卻沒有一個人可聯(lián)系可說上話。這個游蕩者,最后在街道上傷心欲絕嚎啕大哭起來,淪為流浪漢一般在街道邊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被清潔工喊醒,身上的手機、錢包等全都不翼而飛:“這時候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座城市里完全等于虛幻,和任何人都沒有關系,等于一個泡沫,一個零,失去了手機之后,他失去了和這個世界的所有聯(lián)系。他微笑著,像一個泡沫,在2009年11月12日清晨八點的冷空氣里,不斷上升,上升,終于瀕臨界點,粉身碎骨?!边@一敘述雖很文藝,虛構性比較強,但這一游蕩者不同于很多青年作家筆下的底層城漂青年,而是有業(yè)有產的IT界精英人物因為自己作孽最后被愛情拋棄被城市遺棄淪為都市游蕩者,陷入絕望,這里面有人性道德的提醒,也有對都市欲望漩渦的揭示。

以上這些青年作家筆下的游蕩者形象,都是城市生活中的落魄者、失意者,均為作家用來表現(xiàn)一種時代情緒的文學角色。對于青年作家而言,他們對城市的文化認知,與自身的城市生活體驗直接相關,同時也受到了西方現(xiàn)代城市文學和文化理論的影響。馬億寫《游蕩者》,文中直接用了本雅明的“游蕩者”論述,而且讓小說人物刻意模仿本雅明筆下的游蕩者形象。宥予《撞空》里面何小河漫步在城市街道,成為游蕩者、流浪漢,是想要找到何謂真正的“生活”,這里面人物與生活之間的游離感、人物與城市之間的疏離感,能夠感覺到背后有加繆和昆德拉等現(xiàn)代作家的身影,對于何小河追問“生活”真相的敘述,最好的概括就是昆德拉的句子“生活在別處”。包括吟光寫《港漂記憶拼圖》,小說雖以香港城市為背景,但在小說人物的認知中,所有的大都市(metropolis)都相似,都是表面繁華、內里荒涼,城市人的平時熙熙攘攘,是“皆為利往”,在大都市生活久了的人漸漸都要失去最珍貴的“愛心”“良心”……包括文珍的《畫圖記》,將城市設置為欲望深淵,想象城市“得意者”道德墮落最終被欲望吞噬,這樣的城市文化診斷我們并不陌生,它既有古典道德小說的倫理旨意,也有現(xiàn)代人對城市生活的倫理診斷。當然,青年作家們征用本雅明、昆德拉等人的文學理念和城市思想,并不是因為這些理論觀念時髦,主要還是因為有效,這些論述貼合了青年作家們當下的城市生活感受。為此,“游蕩者”張展參照本雅明“游蕩者”思想來選取的視角,所拍攝的那些街景照片,才會獲得那么多普通網民的情感共鳴。吟光寫港漂青年在香港街道的漫步,是用現(xiàn)代大都市的普遍性問題來為香港這座城“祛魅”,為此必然會對接上城市文化理論上界定的“現(xiàn)代都市病”。為此,青年作家塑造大量頹唐的都市游蕩者形象,并不是模仿,而是一類時代性的情緒表達。中國的城市化、現(xiàn)代化過程,是無數人獲得新生活的過程,但同時也是無數人逐漸遠離傳統(tǒng)鄉(xiāng)村生活秩序、開始無根化生活的過程。尤其對于很多城漂青年而言,城市只是寄居地,很難成為情感歸宿地,他們對城市的情感是猶豫的、游離的,想進去而不得,想愛而不能,他們的城市生活體驗主要是失敗感和虛無感。失敗的青年,游蕩在城市的街頭,又如何能真正的自由呢?所謂自由隨性的Citywalk,對于大多數青年而言,也只是給無望的生活添加一種虛妄吧。

三、文學漫步與城市文化表達

城市文學作品中的都市游蕩者,往往都是因為憂郁、落寞才去到街頭漫步,為此總是承擔著過于沉重的精神負擔,這與今天青年人希望獲得放松、作為休閑旅游方式的Citywalk是很不同的。但城市文學中的街道漫步,也能夠捎帶著講述出街道上的風景,甚至可能因為獨特的文學敘述,而為這些街道創(chuàng)造、生成更多有意思的新風景。就像最近爆火的電視劇《狂飆》《繁花》等,它們?yōu)榻T、上海等城市的一些街道“創(chuàng)造”了新景觀,或者說在舊景觀基礎之上,增添了文藝的魅力,比如將很多之前只是歷史景點的建筑、風物變成了具有文藝氣息的文化景觀。這就像古代詩人游玩山川大地時,在風景秀麗處留下筆墨,以至于這些最初只是風景優(yōu)美的景點,更添上了文學內涵和文化價值。李白在廬山留下了《望廬山瀑布》,我們今天再到廬山的瀑布面前,就不僅僅是看那個作為自然景觀的瀑布,更是瞻仰、懷想一千多年前李白眼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同樣,魯迅先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留下的故居、遺跡等等,也都成為今天很多人去到這些城市時必選的旅游景點??梢?,文藝作品中的城市游蕩敘述,與城市旅游意義上的Citywalk,兩者既不能等同化,也不必覺得它們屬性不同就完全割裂開來。當下的城市文學,有很多城市漫步敘述,也會寫及一些街道景觀,這些敘述未必能直接成為旅游打卡點,但作家只要敘述,就已經參與到了城市文化建構的歷史進程中,就有可能產生文化增殖意義。

作家的城市漫步敘述,一方面是作家用自己的視角和情感講述著他眼中的城市,可以呈現(xiàn)出一種獨屬于作家的城市文化面目;另一方面,作家敘述城市的文本本身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構成,尤其文本中的城市漫步敘述,因為直接進入到城市內部,直接講述街道景觀,很容易成為讀者認知特殊階段內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歷史文獻。就如《東京夢華錄》記錄的東京城,孟元老也是以只身在街道漫步的視角記述著記憶中東京城的繁華盛景。如《朱雀門外街巷》一篇所記:“出來朱雀門東壁亦人家,東去大街麥秸巷,狀元樓余皆妓館,至??甸T街……過龍津橋南去,路心又設朱漆杈子,如內前?!焙芏嗥慷际穷愃频臄⑹陆Y構,作者有宏觀的方位介紹,也有街道內部的景觀呈現(xiàn),作者似要帶著我們身入其境般漫游東京城,按照這些記錄,完全可以復原出宋代繁華時期的汴京城地圖,也因此它的文化價值可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相互輝映。類似于《東京夢華錄》般記述城市的文章,歷史上還有不少,其中尤以近現(xiàn)代以來的散文游記中最為普遍,比如晚清民初文人去到海外都市的游記,基本都是以行走的目光記述異域風景。這里,我們專談小說中的城市漫游。現(xiàn)代以來,小說這個文體越來越重要,現(xiàn)代小說不僅僅是講故事,小說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可將詩歌、散文、哲學等都融合起來。因此,我們也可以在現(xiàn)代小說中看到很多類似于散文筆法的城市漫步敘述,典型的如新感覺派小說,很多都是直接展示城市街道景觀。如劉吶鷗《熱情之骨》:“他走的是一條赭褐色的巖邊的小徑。旁邊是這些像吃飽了日光,在午夢里睡覺著的龍舌蘭。前面的空際是一座巍巍地聳立著的蒼然的古城,腳底下的一邊,接近斷崖深處,是一框受著吉夫拉爾達爾那面夕陽反照的碧油油的海水。”還如徐霞村的《MODERN GIRL》:“我走上了四川路橋。河水映出了秋月的寂寞。遠處的建筑物的燈火和天空的繁星交織成了一個閃爍的珠網。離開了橋,穿過了廣東飯館的森林,我立刻感到自己被一種粗制的都會空氣包圍起來?!鳖愃凭渥涌梢哉业胶芏?,這些“新感覺派”小說文本中的都市漫步敘述,融合了當時上海都市的街道景觀、作家對于都市生活的情緒感受以及他們關于西方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思想理念,可以有很多維度的分析闡釋。還如黃谷柳的《蝦球傳》,雖寫革命歷史故事,但文中也有很多嶺南特色的城市文化描寫,對現(xiàn)代時期香港、廣州街景的記述也值得一說,如寫蝦球逛廣州城的一段:“四個人周游廣州城。蝦球、牛仔手拉著手,蟹王七、喜姐肩并著肩,一路指手畫腳,話長話短。他們漫步過熱鬧的長堤西濠口,上過愛群大酒店,登過六榕寺花塔,參觀過觀音山五層樓,游過西關上下九甫,進過金聲電影院,坐過陶陶居茶樓……”這段話是直接的廣州名勝“點將錄”,還有更多的段落是對城市景觀的具體描繪,這些內容看似閑筆,卻使得《蝦球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分析價值。

就新時代以來的城市文本來看,王威廉中篇小說《你的目光》有很多城市漫步敘述,值得一看?!赌愕哪抗狻酚泻苊黠@的城市文化敘事目的。比如“我”第一次來廣州見冼老師,進入海珠區(qū)客村地帶,跟著冼老師漫步在客村的TIT創(chuàng)意園,就順便介紹了客村的歷史和創(chuàng)意園里的騰訊微信總部,等于是說明廣州這座城市不僅僅是古老的嶺南城市,更是有著最前沿科技生產力的現(xiàn)代都市?!赌愕哪抗狻酚泻芏喑鞘新綌⑹拢际侵苯拥某鞘芯坝^呈現(xiàn),其中最值得分析的部分,是“我”“重走”阿姿走過的路的一段:“我不會乘坐任何交通工具,要用腳一步步走在廣州的街道上?!酉聛?,去龍?zhí)洞灏?。那是她走進社會的第一站?!哌M牌坊,來到內街,我看到了一個蕪雜繁忙的世界。路上全是裝滿了布料的推車,后邊跟著焦急的出租車和私家車。人們推拉著小車,走進更窄的內巷。……從村尾穿過高架橋,很快就到了七星崗。一道矮墻后邊,竟然就是時間留下的可怕荒寂,那些赭紅色的礁石依然保持著迎受海浪擊打的姿勢?!依^續(xù)出發(fā),來到五鳳村。這里的店鋪密度之大,猶如蜂巢。我被震驚了……臨走時,我看到宣傳欄里的規(guī)劃,明年這里就要拆遷了,要建新‘國際創(chuàng)新谷’,還有設計師工作室?!边@大段的城市漫步,在故事內部是敘述者“我”重走了“女友”走過的路,實質是作家要讓“我”這個敘述者、漫步者帶著愛、帶著對廣州的深情去重新認識這座既古老又鮮活的城市。為此,王威廉特意讓人物漫步到廣州的龍?zhí)洞濉⑵咝菎?、五鳳村,感受廣州城中村的喧囂與燥熱,懷想古代廣州人面朝大海時的胸懷與希望,更呈現(xiàn)廣州城市化發(fā)展過程中那些正在消逝的歷史現(xiàn)場。作為小說,作家如此安排人物去行走城市,非常巧妙地將講故事與說文化融合在一起了?!赌愕哪抗狻防锏奈幕瘮⑹?,不像很多小說習慣性將文化知識性內容當做閑筆來處理,導致講故事的邏輯與說文化的邏輯分裂成兩張皮,即便有相互支持的內在關系,也容易影響閱讀體驗,失去暢快感,甚至讓小說變成了文化散文。

將城市景觀、城市文化內容融入小說的漫步敘事,還有很多小說都會涉及到。如遲子建最近的長篇小說《煙火漫卷》,就有很多內容直接介紹哈爾濱城市景觀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最典型如黃娥帶雜拌兒逛索菲亞大教堂部分:“從圣·索菲亞大教堂出來,他們去了士課街的阿列克謝耶夫教堂,雜拌兒看了一眼外觀,說這個跟剛才看的差不多,就是小一號嘛。黃娥說圣靈駕臨的地方,是無限大,不許說小。這座教堂內部重新規(guī)劃后,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神職人員的居所,上層為宗教活動場所,有時也舉辦宗教婚禮。”很明顯,小說借著寫黃娥對雜拌兒的關愛,順便也就把黃娥當做了讀者的“導游”,把索菲亞大教堂等等哈爾濱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都做了細致的介紹,這種筆法看似笨拙,卻也是有效的。還如“90后”作家王占黑、葉楊莉,她們的小說《小花旦》《連枝苑》《礫縣》等,都不是刻意介紹城市文化,人物的城市漫步基本是故事所需。《小花旦》里寫小花旦帶“我”去上海的定海橋,感受的是上海城里“不上海的地方”:“我們走進一條賣水產的小馬路,腥臭飄滿前后……我們就在其中穿來穿去,繞過幾個看上去差不多的公共廁所和出來倒馬桶的睡衣阿姨……越走進去,市內的音樂顯得愈發(fā)清晰,腳步聲也密集起來了?!边@些都是文學漫步敘事,讓人物講述街道上的所見所聞?!哆B枝苑》里直接用了Citywalk,兩個主角人物的相認也是因為Citywalk:“路線是朱家傲設計的,從人民廣場出發(fā),沿著黃浦區(qū)一些老建筑行走,偶爾走進一些小街道,最后又繞回外灘?!痹O計漫步路線,組團去行走,這是當前都市青年最流行的Citywalk模式。這里面所謂的Citywalk,很多時候只是青年人結識異性、找對象談戀愛的新途徑,行走中的人多數時候關心的也只是同行的、對上眼的異性,偶爾談及的一些城市文化內容,也都是因為要推進人物關系而被講述。

或許,文學作品中的漫步敘事,很多時候可以視作一類城市文化表達。但最后我們要提醒的是,正如現(xiàn)代游蕩者不同于Citywalk漫步者一樣,作為藝術形式的文學漫步敘事也并不等于Citywalk式城市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獲知既有的城市文化,文學漫步敘事則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城市文化?!斗被ā返膬r值并不局限于它通過講述八九十年代黃河路、黃浦江的故事來繼續(xù)演繹人們心目中的“滬性”文化,更在于它通過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商戰(zhàn)故事,拓展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邊界,讓上海成為容納了更多地域人物和財富機遇的當代上海,“滬性”不再是一種懷舊的腔調,更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熔爐”。借助城市漫步來展開的文學敘事也是如此,并不是要去介紹多少城市景觀,而是作家如何通過漫步者、游蕩者的目光賦予城市街道風景新的內涵?!蹲部铡贰赌愕哪抗狻返刃≌f所呈現(xiàn)的城市景觀,筆觸之所以誘人,不在于它描繪這些景觀時是否細致詳實,而在于作家讓這些景觀都著上了獨屬于小說人物的情緒色彩,于是風景有了情感、街道有了生命、城市有了精神。Citywalk也是如此,只為獲得城市文化知識的Citywalk可能很快就會被新的旅游模式取代,但那些自古以來就有的、自發(fā)的、忠實于個體內心感覺的無目的漫步,卻是人類永恒的需求。

(為方便閱讀,本次推送注釋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