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問長安》:延續(xù)“最中國”的抒情方式
在當下詩壇,執(zhí)著于舊體詩詞的青年創(chuàng)作者不多,霄白城是其中之一。他少時習詩,積30余年之功,精選一百首,以《何以問長安》為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初讀詩集,第一感覺是他的創(chuàng)作跨度之長和產量之低。上篇第一章“少年詩”,收錄詩人5歲時的《詠雪》等3篇習作,直白酣暢,有香山居士遺風,近作則寫于不惑之年。平均下來,每年也就兩三首而已。雖不能斷定詩人每首都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但足可見其態(tài)度之慎。縱觀這百首詩作,題材大致分為幾類:時節(jié)詩、行吟詩、寄贈詩、題物詩、遣興詩、懷古詩以及詞和現代詩,多是遣興騁懷、有感而發(fā)之作。其中有驚蟄時節(jié)“快馬輕刀”的生氣,有京華大地“冬雪迷離”的蘊藉,有歌詠鑒湖女俠的“江湖血淚”,有懷念李杜時的“秋水茫?!薄娙嗽谠姼柚泄嘧⒆约旱那樗己托木w,尋找著“最中國”的抒情方式。
觀察霄白城的創(chuàng)作,有必要考慮當下的文化語境。在今天,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日漸由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變?yōu)閷こ0傩占业某??,折射出國人文化自信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電視屏幕上,《中國詩詞大會》《詩意中國》等文化類節(jié)目吸引幾代觀眾一同觀看,電影《滿江紅》《長安三萬里》引發(fā)觀影熱潮;在大唐不夜城,游人在自媒體博主的鏡頭下流利應對主持人的詩詞接龍,短視頻平臺上也充斥著搭配精美圖片的詩詞名篇,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跟誦。在了解、閱讀、研習之外,廣大詩詞愛好者有沒有可能接續(xù)古人歌以詠懷的傳統,將現代情思用傳統文體表達出來,也寫上幾首,是《何以問長安》帶來的啟示。在這一點上,霄白城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為一位“80后”青年詩人,他從小沉浸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學詩詞、臨碑帖、練書法,后又出版長篇小說《將軍岸》,對舊體詩詞的喜愛令他萌發(fā)了親自動手的愿望。如前所說,他的創(chuàng)作產量并不高,遠不能與專業(yè)詩人相提并論,但這些詩作能幫助詩人尋覓歷史中的雪泥鴻爪,留駐時光中的白駒過隙,喚醒傳統美學的集體無意識,形成獨屬于中國人的文化認同。
長期以來,新文學史的話語對舊體詩詞有所遮蔽,不少青年詩人只識現代詩,不知舊體詩。實際上,舊體詩詞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股潛流,從晚清至今始終延綿不絕。比如南社柳亞子等人,在祖國風雨飄搖之際,以舊體詩文抨擊袁世凱專權,發(fā)出“民智大開,河山還我,建獨立之閣,撞自由之鐘”的呼喚。又如胡適等新文化旗手的舊體詩文功夫了得,魯迅那首《自題小像》流傳甚廣。再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穆旦、牟宜之、聶紺弩、廖沫沙等人的“潛在寫作”,用舊體詩詞發(fā)出了那個時代的清醒聲音。由此可見,舊體詩詞的形式與現代思想情感并非完全不能兼容,它一直是詩人處理自我與世界關系、情動于中的真實抒發(fā)。不可否認的是,從晚清“詩界革命”,經五四新詩運動,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民歌大躍進,舊體詩詞不斷式微,以至長期被打入另冊,但隨著現代舊體詩詞“入史”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價值正在被學者重新發(fā)掘和認識。以《近代舊體詩文集萃編》《中國現代舊體詩詞編年史》等著作為代表,隨著人們對現代舊體詩詞成就重估的不斷深入,對其“中斷”歷史的不斷還原,這一文體的生機活力將被重新激發(fā)。
舊體詩詞關聯著一種“中國式”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言說方式?!逗我詥栭L安》中有小橋流水、花前月下,也有鮮衣怒馬、壯志豪情,向讀者傳遞出詩人豐富的心靈世界。難能可貴的是,詩人不僅通過“字像”呈現詩歌之情,更通過“書像”傳遞藝術之美。在每首印刷體打上去的舊詞詩詞旁,霄白城用楷、行、草書進行重新書寫,在點化頓挫、粗細濃淡中,搭建出一個與印刷文字相對應而自足獨立、元氣淋漓的藝術空間。在《文學圖像論》中,學者趙憲章認為,相對于“字像”的表意實用性,由書寫的筆墨蹤跡形成的“書像”是對前者的一種超越?!皶袷菚乙幌盗羞B貫性動作的產物,這些書跡圖像充滿個性和偶然性,從而使書意千變萬化,風格異趣令人著迷,其中不僅蘊含著書家個人對語言、文字、文學、歷史、哲學,乃至整個世界與人生的獨特理解,更有許多不可捉摸的、未知的、神秘的意義,需要我們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去體會,去領悟。”的確如此,如果“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何以問長安》的價值會大大縮水。正是在書法藝術的天地里,讀者從“書像”的諸多“未定點”(英伽登語)中想象“字像”召喚的詩意世界,深入文學與圖像交互形成的意義空間,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譬如《涼風曲》一詩:“入夢心頭事,長棲一語多。滿天星海動,吹盡舊庭柯?!痹娙擞蓻鲲L習習帶來的身體感受,敞開廣闊的心理空間,將心事訴諸無垠星海,以風過舊時庭前樹,喻自然之大化流行蕩滌記憶中的塵埃,抒發(fā)曠達渺遠的人生感懷。旁配的草書,筆畫肥瘦相宜,氣韻流動似風,清新而無俗膩,與“字像”表達的意旨相得益彰。兩相對照,相信讀者會更愿意從詩人的書法中品讀詩作。
如此看來,詩人似乎是與當下生活相隔的慕古之人,其實不然。詩集中也有一些作品與時代大事相關,更不乏行旅途中的所思所感。事實上,不論是舊體詩詞還是現代詩,詩人都無法擺脫生活境遇和時代精神加諸其身的影響,所不同的是,霄白城執(zhí)著于融匯古人的審美眼光和話語方式,進而打開自己觀看世界、發(fā)現世界、理解世界、表現世界的方式,這或許也有助于我們在現代生活車水馬龍的背面,尋找潛藏其間的詩意。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