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消逝的風景”依然可以活在我們心中
來源:文藝報 | 張守濤  2024年08月16日09:15

最近,學者丁帆出版了新書《消逝的風景》,書寫了南京那些消逝的風景。不同于一般描寫南京風景的著作,這本隨筆集有著鮮明特色和重要價值。首先,本書注重對南京風景的描寫。其所謂的“風景”是廣義的風景,包含了自然意義上的風景和歷史文化意義上的風情、風俗。如作者在書的引子里所說:“無疑,我眼里的風景是一種廣義的風景,它包括風情、風俗畫面,當然也包括風景中的人。”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南京的風景“地圖”,也是一部南京的歷史文化“版圖”。如其中生動描繪了南京歷史上市井風俗構(gòu)成的街頭風景、老字號澡堂子的風俗畫面,以及夫子廟上世紀50年代末“半舊半新的民國風情韻味”等。作者近年來的散文隨筆由人物描寫轉(zhuǎn)向風景描寫,以“追尋風景背后人文意識中所包含的歷史況味和現(xiàn)實意義”,本書可謂作者風景描寫的代表作。

其次,這本書有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兩歲多就生活在南京,七十多年來,對南京歷史文化變遷、地理風貌變化等非常熟悉,對南京也有著強烈的感情,如書中所言:“因為作家和藝術(shù)家所看到的一切過往的生活風景,都飽含著人類對歷史和人性的價值定位,作品的不朽是與之不可分割的血肉關(guān)系。”這種強烈的主體性敘事使得“消逝的風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謂“個體的成長與城市的成長兩種‘書寫’交互”。

丁帆是學者,也是作家,兼有學理與文采,也因此使得本書具有較強的深度和可讀性。尤其是本書認為南京那些消逝的風景是中國原始自然風景、農(nóng)耕文明風景、工業(yè)文明風景和現(xiàn)代文明風景的交疊變遷,并探究了這“四疊紀”風景變遷的影響,對社會變遷、現(xiàn)代性、人生意義等有很多深入思考。其語言也非常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如書中“致敬”了魯迅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寫法。

“我只希望從不同時代的眼睛折射中翻拍出歷史細節(jié)的碎片,盡量用白描的寫法,而非文學修飾的手法,去沖洗出我所看到的那時南京生活風景和市井風俗風情的底片。”如作者所言,本書駕輕就熟地采用“電影眼睛”的獨特書寫方式,不僅帶領(lǐng)讀者領(lǐng)略了新街口、夫子廟、雞鳴寺、茶樓、戲院、澡堂等南京風景變遷,更打通生活、歷史、文化,讓我們了解、體味到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思想,“讓讀者在散步般輕松的閱讀中汲取了大量知識,對生活的新與舊、時代的紛繁發(fā)展、地理意義上令人迷糊又新鮮的多樣色彩有新的感觸?!?/p>

因為以上特色,《消逝的風景》不僅對于作者有著重要意義,對于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城市風景作品創(chuàng)作也有著重要價值。如作者所言,“‘精神譜系’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價值資源”,該書書寫了南京的“精神譜系”,對挖掘、弘揚南京歷史文化及豐富城市價值資源也有著一定意義。另外,南京作為“十朝古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的歷史文化變遷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剪影之一,甚至是代表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消逝的風景》書寫的不僅僅是南京“消逝的風景”,而是我們整個中國“消逝的風景”。那些風景雖然消逝了,但通過本書的描寫依然可以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歷史文化中,這也是本書的重要價值之一。

(作者系文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