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 》
《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 》
作者:李靜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4年9月
ISBN:9787807684763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考察當代中國文學與科學的互動關系,關注文學如何因應時代新變、更新自身、發(fā)揮能量,并借此考察中國人的生活世界與精神文化。具體考察時段為“賽先生”地位迅速上升的兩個時期,亦即科學技術擺脫“又紅又?!钡目蚣苤螅杆佟吧瘛保吹匚簧墸┑膬蓚€時期,分別是由“文革”向“改革”過渡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降的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這兩個時段當然有著諸多不同,但之所以能并置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科學技術不再完全受到階級斗爭與意識形態(tài)緊身衣的制約,反而因其被制約的歷史獲取了更高的合法性與自主性。其發(fā)展路徑恢復了常態(tài)化積累的方式,越來越職業(yè)化,將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摒除于專業(yè)領域之外??萍既绯龌\猛獸,在這四五十年間快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世界。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科學技術逐漸上升為第一生產力,此時的文學敘事參與了科學/改革合法性的建構,充當了科學合法性的“說服者”。文學敘事也觸及一些反思性范疇,顯示出游離于時代之流之外的若干思考。在游說與游離之間,這一過渡時期的文學特質得以更多彰顯。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基本“共識”下,20世紀90年代以降的世界加速巨變。這就涉及本書考察的第二個時段。2016年是所謂人工智能元年,在數(shù)碼文明轉型的時代中,科技的重要性已不再需要文學的“游說”,更多時候,文學扮演著適應者與質疑者的角色。在上一時期獲取獨立地位的科幻文類,在這一時期逐漸代表了“一種高密度的現(xiàn)實主義”。中國科幻創(chuàng)作與研究漸成新顯學,與此同時,文學的生產、傳播與接受正在發(fā)生全方位的變化。在進行中的文學經驗里,“賽先生”敞開為人文研究的重要對象。
“賽先生”在變身“賽同志”之后,經歷了革命的全方位洗禮,繼而又融入國家意志、資本驅動、發(fā)展主義的邏輯鏈條之中,見證了當下的文明轉型。文學應時而變,不變的則是它的創(chuàng)造力與反思精神,以及向多數(shù)人敞開的參與權。在此意義上,講述科學故事是極為重要的文化事項,當代文學的科學敘事中不只凝結了豐富的中國經驗,更關聯(lián)著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難題。
作者簡介
李靜,1989年生,山西長治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1980年代以降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與文化現(xiàn)象批評。 已出版《更新自我:當代文化現(xiàn)象中的個體話語》(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版),并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讀書》等雜志發(fā)表文章40余篇,部分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曾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中國文聯(lián)第七屆“啄木鳥杯”優(yōu)秀文藝評論(2022)等榮譽。
目錄
序言 賽先生:當代中國人文學研究的重要視角(錢理群)
導論 “文學中國”遭遇“賽先生”之后
一、走出實驗室:“科學”的社會化
二、“情動于中”:科學故事在述說什么?
三、“現(xiàn)代文化的不安定層”:一種文學生存論
四、賽先生升格運動與文學轉型
上篇 歷史轉軌中的“賽先生”:文學的“游說”與“游離”
第一章 社會主義文化與科學話語的復雜張力——以蔣子龍的工業(yè)題材小說為例(1975—1982)
一、歷史與文學的轉軌:“老干部”變身“新人”
二、三種工作法:“管理科學”“關系學”與投機主義的旋渦
三、難以同行的“賽先生”與“德先生”:過渡時期的干群關系
小結:“老干部”敘事的背面:“老工人”退場
第二章 “科學家英雄”的誕生及其后果——論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一、“愛”與“美”的主體抒情機制
二、改寫“又紅又專”:“政治感”的變遷與“知識人”的誕生
三、從“珠峰”到“人間”:“成功學”敘述的現(xiàn)實危機
小結:“賽先生”升格與“知識”降格
第三章 “救救孩子”變奏曲——新時期初期教育題材書寫的構造與限度
一、“治病救人”的“閱讀療法”
二、葉圣陶的“救救孩子”與《中國青年》的思想討論
三、“分母”的命運:知識與道德的分離
小結:“愛的教育”如何可能:反思啟蒙進化史觀
第四章 制造“未來”——論歷史轉折中的科幻暢銷書《小靈通漫游未來》
一、“未來”從何來?
二、物質還是精神:“未來”怎樣書寫?
三、用“未來”發(fā)明歷史與現(xiàn)實
小結:重啟科技書寫的社會性向度
第五章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爭”為個案
一、三種敘述模式與再考察的必要性
二、記憶的空白:“屬科派”的觀點及其邏輯
三、如何認識“自由度”:社會主義文化轉軌中的科幻
小結:想象融合科學性與文學性的“共同文化”
下篇 從“賽先生”到賽博格:文明轉型與文學創(chuàng)造
第六章 認知媒介與想象力政治——作為“新顯學”的中國科幻研究
一、新顯學的誕生
二、當代中國的“科技”及其文學形式
三、認知媒介與想象力政治
小結:科幻文學的文明意義
第七章 賽博時代的創(chuàng)造力——近年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機器擬人與人擬機器
引言 當代語言經驗與二元論的失效
一、她們“是人類的姿態(tài)”
二、“人擬機器”的反諷:以創(chuàng)造的方式復制
三、在新的“創(chuàng)造力”面前:數(shù)據主義、超人文主義與解放潛能
小結:重啟“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實感與政治性
第八章 當代“詩意生活”的生產原理——解讀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的文化癥候
一、機器化與詩歌的美學補償
二、夜晚:場景化與生活方式的發(fā)明
三、聽覺:親密感與本真性拜物教
四、情緒:倦怠社會的語言休憩術
五、植物:當代人格的極致想象
小結:詩意之歸宿,消費或生產?
第九章 互聯(lián)網世代的文學生活與主體塑造——以彈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為個案
一、卷入“信息流”的文化讀寫
二、電子社群的“口頭語言”
三、神經元趣味與創(chuàng)造力的“體制化”
小結:“電子人”的再生產
第十章 “互聯(lián)網魯迅”——現(xiàn)代經典的后現(xiàn)代命運
一、人人皆可“魯迅說”:經典的“數(shù)字化生存”
二、“閏土”的賽博分身與“故鄉(xiāng)”的新媒體再現(xiàn)
三、說唱版《野草》:文學傳統(tǒng)的“新感性”
小結:互聯(lián)網需要經典
注 釋
后記 祛魅時代的人文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