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孫頻:什么是真正的寬恕
來源:中篇小說選刊(微信公眾號) | 孫頻  2024年10月08日08:56

什么是真正的寬恕

孫頻 | 文

河流是大地上一個太過重要的角色,在我的很多小說里都出現(xiàn)過河流,這些河流基本都是配角,在我的小說中出現(xiàn)過黃河、汾河、文谷河、西冶河、黑河、塔賴河、塔莎水、布渾河、珠江等等大大小小的河流,而在這篇《截岔往事》中,可以說,河流不再是配角,而是升級為這篇小說的主角。

這篇小說中的文谷河是我家鄉(xiāng)的母親河,所以它讓我覺得格外親切,又覺得把河流比作母親實在是再貼切不過。這條河流從孝文山的最高處發(fā)源,一路收留了無數(shù)條小河小澗,漸漸長成為一個北方小城的母親河。我曾在不同的季節(jié)進山去看望這條河,就像去探望一個很久不見的親戚。在春天的時候,我就是因為這條河流,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春水”。那是一種綠如翡翠的美麗色彩,閃爍著寶石的光澤,與岸邊的青草完全融為一體。而遠遠近近的山桃花正像煙花一樣在大山里綻放,無聲無息又轟轟烈烈。這是屬于大山的節(jié)日,與人類并沒有太多的關系,人類在其中只是點綴。一陣山風吹過,粉色的花瓣落滿綠色的河面,美到驚心動魄。夏天是文谷河最肥的時候,山民習慣說水肥水瘦,聽起來河流和人是平等的,小說中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季節(jié)的文谷河上。文谷河在歷史上有放筏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始于唐朝。早在唐朝,人們就想到了利用編筏的方式把山中砍下的木料運往平川地帶。這是最省時省力的一種辦法,也是最有道家氣質的一種勞作方式,把艱辛與逍遙完美結合,以至于艱辛的勞作不再像勞作,而只是順天時、順水勢的無為。編筏運送木料的方式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說,對于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并沒有機會親眼見到木筏漂在文谷河上的輕盈與魔幻。但在文史資料中讀到放筏這段歷史后,我就再也忘不了了,站在文谷河邊的時候,眼前總會出現(xiàn)當年那些木筏的影子,放筏工從上游的木場出發(fā),要走十五天的水路,才能把木料運到下游的木料中轉站。后來偶然聽到一段趣事,在過去的文谷河,山村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凋敝,每到夏天河水變肥,進入汛期的時候,上游的那些南瓜或冬瓜就會順著流水漂下來,漂到哪個村,被誰撿到了就是誰的。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萬般著迷,我能想象到那些肥碩的大南瓜順著文谷河漂下,被一個山民喜滋滋地撿起來,抱在懷里回家的感覺,好像文谷河是一個郵差,專門給山民們送信,這種歡喜與溫情多么美好啊。

于是就順著這個文谷河做郵差的想象,我虛構出了《截岔往事》這篇小說。自然,小說中的主人公,基本是虛構出來的,但關于復仇和寬恕卻是不需要虛構的,因為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也許或多或少都受過程度不同的傷害、羞辱和欺凌,至于怎樣去面對和消解這些傷害與仇恨,則是人生中一個永恒且沒有確切答案的重要命題。

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的寬恕與和解,究竟怎樣才能更好、更清澈地面對自己,這是我寫下這篇小說的動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