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聚焦火熱生活 書寫時代新篇”中國作家網(wǎng)駐站內(nèi)刊優(yōu)秀作品聯(lián)展 遠去的茶山對歌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郭義清  2024年10月09日11:44

說到茶山對歌,不免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劉三姐》茶山上對歌的一幕情景:藍天白云下,翠綠茶山間,一群身著壯族服飾的姑娘和一幫同樣是壯族衣著的小伙子迎面相對而立,嬉鬧打趣,你一句我一句對唱著茶歌:

(男)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向白云頭;

(女)采茶阿哥上茶山,一層白云一層天。

(男)春天采茶茶抽芽,快趁時光掐細茶;

(女)風吹茶樹香千里,賽過園中茉莉花。

(合)喲依喲——

嘹亮而舒緩的歌聲彌漫在充斥著茶香的山坡上,悠揚持久。三月的太陽,透過陣陣的歌聲,灑落在姑娘們一張紙嬌羞的臉上,如同茶山嬌嫩的新芽,綻放在江南的茶園。那些調(diào)皮的阿哥們,嘻嘻哈哈對著姑娘做著各式各樣的鬼臉,場面熱鬧、溫馨而和諧。

然而,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在閩北的松溪縣黃屯村,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演繹著茶山對歌的壯觀場面,每到采茶時節(jié),村后的萬畝茶山上,來自寧德、福安、福鼎和壽寧四五百名的采茶女工,一浪一浪的對歌,便沸沸揚揚在茶山里升騰起來。

當然,這些事都是村里的“茶人”何理興告訴我的。這位年已半百,個頭不高,面容黝黑,性格粗獷,身板結(jié)實而直挺,總是穿一身皺巴巴卻略顯泛黃迷彩服的農(nóng)村漢子,當兵幾年退伍后,便一直在村里從事鐘愛的茶事。種茶,制茶,賣茶,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之前,我是在抖音里相遇何理興的,在名為“松溪味道”的抖音里,他會經(jīng)常直播自己手工制茶的每一個過程,也會拍一些戶外走訪古茶道和古茶園的視頻,用松溪方言土里土氣地介紹松溪茶葉的前世今生。

其實,多數(shù)茶人大抵會知道松溪是茶葉大縣,且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所產(chǎn)的綠茶便被指定為朝廷的貢茶。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松溪的茶葉生產(chǎn)在全省是占了一席之地的??h里的茶產(chǎn)業(yè)還被時任省委書記項南冠以“南有安溪,北有松溪”的美譽,且全省茶葉現(xiàn)場會還有幸落地當年還極為偏僻的山區(qū)小縣。那時,松溪的村村落落或多或少有茶山,種茶制茶的人不在少數(shù),茶葉成了松溪農(nóng)民不可或缺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

何理興的祖輩幾代也都耗在茶葉上,清朝時,其祖輩松溪較為有名的茶人何國通,便在鄰村吳山頭開墾種植了大幾十畝的茶山?!端上柚尽份d:“何國通,清朝監(jiān)生,民國六年從福安引進白茶,在吳山頭村下堡的山場種植40余畝。因其好管理,茶青品質(zhì)好,產(chǎn)量高,后又育苗推廣種植。是當時茶葉生產(chǎn)大戶。”據(jù)說,當年附近的村民甚至是政和錦屏遂應(yīng)場的茶農(nóng),都在何國通的茶山務(wù)工和學習茶藝。后錦屏遂應(yīng)場一茶農(nóng)回去后,苦心經(jīng)營茶葉,成了附近一帶出了名的茶人,其經(jīng)營的茶葉不少出口海外,甚至遠至歐洲,生意做得很是紅火。若干年后,這位茶人去世,其后人隨之落魄入駐黃屯村放牛,艱難度日。一日,竟有香港匯豐銀行的巨款匯票寄上門來,讓放牛人一夜暴富。當然,此事僅是坊間傳說,真假難辨,卻說明當年何國通經(jīng)營茶葉影響甚廣,從他這里學成歸去的人,也把生意直接做到了海外。20世紀50年代,土地改革時,何國通把茶山分給了村里人,舉家搬遷到了黃屯村。

對黃屯村,其實我并不陌生,早年曾有光顧過一兩次,只知道農(nóng)田里稻谷制種較多,卻不知道村里還有著遼闊的萬畝茶山,當這一天踏上村后那一片偌大的茶山時,我的視野還是被眼前茶山的連綿和青翠,充斥得詫異不已,甚至有些猝不及防。

在不少地方,名字里含“屯”字的村莊似乎不在少數(shù),什么江屯、吳屯、劉屯、范屯等?!对~海》里對“屯”字的解釋是:戍守,駐扎。于是我想,是不是這些含“屯”字的村落,曾經(jīng)都有過屯兵扎寨,我不得而知。不過,從2012年松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在黃屯村周圍,發(fā)現(xiàn)有西周時期的井后后山遺址、商周時期的井后馬鞍山遺址和廟坪后山遺址,以及同樣是商周時期的廟坪鉆谷垅遺址和河梁山遺址等四處古遺址。從這些遺址出土的文物看來,早在3000多年前,黃屯村便有先民居住和活動。而且在出土的文物里,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外,還發(fā)現(xiàn)有不少與古代軍隊作戰(zhàn)有關(guān)的鐵刀具等器皿。如此想來,古時黃屯村有軍營駐扎也未嘗不能。也許,這些軍營駐扎地的將士和先民,為黃屯村開辟的不少得天獨厚的肥沃之地,為黃屯村歷史上的茶葉發(fā)展墊定了茶山耕地的良好基礎(chǔ)。

對黃屯村的茶葉發(fā)展歷史,何理興了如指掌。他說黃屯村種植茶葉最早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說著,他拿出一快精心裝裱的那張寫有“萬歷叁拾玖年”字樣的茶農(nóng)買賣契約給我看,契約紙張已經(jīng)泛黃,內(nèi)容果然有撥茶山給誰誰誰等。像這樣的契約還有好幾份,分別是清朝乾隆、嘉慶、道光等年間的,都被何理興精心地裝裱著。從這些古代的契約來看,黃屯村的茶葉生產(chǎn)歷史應(yīng)該比較悠久,頻繁的契約買賣,也說明當年茶葉生產(chǎn)還是較為繁忙的。至于如今的茶山,大多是20世紀50年代引自政和白茶,當時生產(chǎn)的茶葉甚至出口到蘇聯(lián)。20世紀60年代,大批知青下放茶平,茶平公社便在黃屯村建造知青點,安置從四面八方來“到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年輕人。當時,村里茶葉發(fā)展正盛,于是公社領(lǐng)導(dǎo)一聲令下,讓這些滿腔熱血的年輕人挖山種茶,開辟茶園。黃屯村萬畝茶山便在這批知青浩浩蕩蕩的勞作中初具規(guī)模。20世紀70年代,黃屯村建成村辦茶廠,之后鄉(xiāng)辦茶廠也落戶黃屯,黃屯村的茶葉生產(chǎn)再上臺階。茶葉面積的不斷擴大,給村里茶山的用工需求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種植管理等這些基本是男勞力從事的活兒,村里的男人尚且還能周轉(zhuǎn),而到相對集中的采茶季節(jié),這些以女工為主的采茶,僅靠村里的婦女,便完全的應(yīng)接不暇了。

據(jù)說,古往今來,采茶都是頗有講究的。宋朝時特別注重采茶嫩度,茶農(nóng)多采“毛尖”、芽茶等,以賣得一個好價錢。到了清朝,則講究老、嫩茶葉分類、分放。而黃屯村的茶葉采摘,卻綜合了宋、清的采法,清明前集中時間采“毛尖”、芽茶,此后的大半年時間里,都有茶葉采摘,且采摘時必須老、嫩茶葉分類、分放,既講采摘速度,又講采摘質(zhì)量,還要注重保護茶樹。黃屯村采茶時間跨度之長和采摘的技術(shù)要求,都給茶葉采摘帶來了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于是,那些心靈手巧的采茶女,便成了采茶時節(jié)不可多得的香餑餑。迫于情勢,村里干部四處招攬采茶工,不知不覺中,黃屯村引來了大量的采茶女工,有結(jié)過婚的婦女,也有十七八歲的姑娘。這些采茶女一律住在茶平公社辦的黃屯茶廠里,由茶廠辦集體伙食。那時,年少的何理興發(fā)現(xiàn)這些女人的穿戴和當?shù)厝瞬灰粯樱B從老家?guī)聿烧枞~的背簍也和當?shù)氐挠泻艽蟮牟顒e,雖然同樣是竹編而成,卻是扁長形狀,和當?shù)貦E圓口立柱簍完全不同。后來了解知道,這些來自外地的采茶女,都是寧德、福安、福鼎和壽寧的畬族婦女,他們穿的是漂亮的畬族服飾,年少的何理興必定是沒有見過。若干年后,當這些畬族采茶女走了之后,何理興還偷偷要了她們一套畬族服飾,留作紀念,如今還存放在他家的茶室里。

人間三月天,尤其是清明前后,黃屯村的茶山便拉開了壯觀的序幕,吹響了采茶的號角。

一場知時節(jié)的春雨,淅淅瀝瀝如絹如絲綿綿飄灑過后,橫亙在村莊對面的七峰山山巔上的朝霞,便露出了黃金般的色彩,灑滿了茶平鄉(xiāng)的村村寨寨。黃屯村的茶山經(jīng)過漫長的休養(yǎng)生息,像情竇初開的少女,開始吐露出嬌嫩的新芽,完全達到了“頭道茶”的采摘標準。當?shù)厝硕贾?,江南的茶事來得早,趕得也急,必須趕在清明節(jié)之前,把第一茬的新茶采摘下來賣個好價錢。清明節(jié)前采摘的茶葉叫“清明茶”,一斤上好的“清明茶”價錢可真的不菲,等錯過了這個時期,價錢就一天比一天賤了。

三月的清晨,春風輕輕一吹,茶香就在山坡上彌漫開來了。村子里鋪滿石頭的巷子里,這些畬族的采茶女,一番收拾打扮之后,挎著扁扁的竹簍,成群結(jié)隊,一路歡聲笑語,便踏上了萬畝茶山。

茶山上,嫩綠的新茶如同油菜芯,粉嫩無比,在風中微微擺動,正如古詩所云:“山間碧浪漾微波,翠葉如瑩清可注。”而那些手藝嫻熟的畬族采茶女,身穿麻布織成描著紅邊的合襟黑衣,頭戴精致的斗笠,背挎扁蛋形的茶簍就晃動在茫茫的茶海里。據(jù)說,畬族風俗有婦女與男人同等擔任山間的各種勞作,對體力相對柔弱的女人來說,必定是較為辛勞。所以,她們每每到茶山里采茶,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唱起畬鄉(xiāng)茶歌,用山歌來釋放和緩解勞累,表達情感。正可謂:“茶山翠綠意無窮,采摘新茶樂無窮?!?/p>

年少的何理興經(jīng)常會到茶山看她們采茶。只見這些畬族采茶女一邊忙著采茶,在茶園里撥動著靈巧的雙手,來去穿梭,上下采摘,左拽右閃,快速地擷取一枚枚嫩綠的新芽。一邊不停地唱著山歌,歌聲有歡快的,也有較為凄切的,似乎把整個精神寄托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幾百人的茶山上,歌聲悠揚,讓何理興很是震撼。只是方言難懂,何理興不明白她們在唱些什么,后來有大人告訴他,有唱《哭嫁》的,有唱《罵媒婆》的。據(jù)說畬族姑娘出嫁早,自幼離開父母,不免有些悲憐,出嫁時哭哭啼啼,不舍離家。還有聽說,畬族姑娘的婚配大多是媒婆引線指婚,遇嫁得不好的,新娘便對媒婆不滿,心里暗暗在咒罵媒婆。于是便有了《哭嫁》和《罵媒婆》的山歌。何理興說,更多的時候,會看到福安、福鼎的采茶女和壽寧的采茶女你一句我一句在齊聲對歌。她們模仿姑嫂對唱道:

(姑)山坡栽茶長又長,姑嫂二人上山崗;

你鄉(xiāng)有無茶米樹,茶米泡茶有無償。

(嫂)從小來到你這鄉(xiāng),我鄉(xiāng)也是出茶鄉(xiāng);

我鄉(xiāng)也有茶米樹,茶米泡茶香又香。

……

一浪一浪的歌聲此起彼伏,飄蕩在空曠的萬畝茶山上,似乎響徹整個黃屯村的上空,令一方茶山的鳥兒也跟著歡唱,令山野里勞作的男人伸長脖頸,癡癡地張望。直到晚霞金燦燦出現(xiàn)在七峰山坳,直到炊煙裊裊升起在村莊的屋頂,茶山對歌才緩緩地落下帷幕。

不過,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總令何理興不解,那就是這些在黃屯的畬族采茶姑娘,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離家采茶,十余載的外出采茶光陰,卻沒有一個姑娘嫁在這邊,成為松溪的畬族新娘。據(jù)他了解,盡管也有一些畬族姑娘對當?shù)匦』镒营氂戌娗?,甚至不乏暗中卿卿我我,但最終還是“人去樓空”,佳人一去不復(fù)返。后來何理興自圓其說,認為是畬族人定娃娃親的較多,再加上那個年代較為貧窮,相互換親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故而她們終將回老家信守婚約。是啊,也許心有所屬,也許父命難違,嫁于異地,始終是這些外地來采茶的畬族姑娘心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坎。

其實,福建閩北自古以來便有采茶山歌,有獨唱的,亦有對歌方式的。閩北盛產(chǎn)茶葉,《南平茶志》載:南平茶,萌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南北朝時期大才子江淹任浦城縣令時曾說“武夷山脈所產(chǎn)之珍木靈芽皆淹平生所愛?!碧拼懹稹恫杞?jīng)》也有記載古時建州是嶺南地區(qū)四大茶葉主產(chǎn)區(qū)之一。至于宋微宗賜給政和年號為縣名,更是成了閩北茶葉史上的一段佳話。常年的茶山上勞作,為緩解身體的勞累和較為枯燥的采茶活計,采茶女便會哼唱歌謠解乏,慢慢便演變成了如今閩北各地的采茶山歌了。如建甌的《摘茶歌》:

(甲) 新茶開山是頭春,春雷一發(fā)驚蟄鐘。

摘茶姑娘喜沖沖,茶歌飛上白云中。

(乙) 夏令摘茶是二春,張公坐鎮(zhèn)茶神宮,

汗水浸濕漢布巾,茶葉茂盛暖心胸。

……

從春季的“頭春茶”采摘開始,一直唱到秋后的“四春茶”,一年可采四道茶,采茶女們喜氣洋洋,抑制不住茶葉豐收的喜悅,展現(xiàn)了茶葉興旺,生活安康的盛世場景。

浦城豪村民間流傳的《摘茶要摘楓子茶》中唱到:“摘茶要摘楓子茶,戀妹要戀哈老媽,哈老媽對我情意好,膝頭當?shù)示飘敳琛钡牟刹韪?,生動描寫了茶山上采茶互助互愛的“膝蓋當?shù)省钡膭尤藞鼍?。而武夷山、延平等的采茶歌更是從“正月采茶是新年”一直唱到“十二月采茶是過年”,把閩北茶山采茶的情景和茶葉生產(chǎn)的蓬勃氣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據(jù)說,這些采茶歌又慢慢演變?yōu)椴锜粑琛⒉锜魬?。如那一年我有幸親身感受的政和東平鎮(zhèn)鳳頭村流傳至今的以茶園為舞臺、以青山做背景的茶燈戲,至今還記憶尤深。那是2008年隨南平市作協(xié)組織到政和“白茶節(jié)”采風,隊伍浩浩蕩蕩前往鳳頭村的白茶園。白茶園就在號稱“中國第一楠木林”的側(cè)邊,延綿在海拔不高的幾個山包上,面積有一千多畝。當我隨采風的隊伍步入茶園的山巔,便看到“品茶鄉(xiāng)情,賞茶燈戲”的紅色條幅顯得格外耀眼,條幅下的空地處,七八個身著花花綠綠戲裝的男女正在表演茶燈戲。據(jù)說,鳳頭的茶農(nóng)自古以來在茶山勞作時就有唱采茶歌、跳采茶舞的習慣,這些娛樂活動除用于解除疲勞外,也有娛樂心情和慶祝豐收之意。他們后來把采茶歌和采茶舞融為一體,逐漸演變?yōu)椴刹钁?,?nèi)容和表演形式便更為豐富了。

同行的政和縣作協(xié)主席羅小成告訴我,采茶戲盛行于政和縣農(nóng)村,表演時一般不配絲弦,僅鑼鼓伴奏,輕裝便可表演,十分方便演出。唱腔樸實粗獷,往往以本地方言為主,且情節(jié)簡單,通俗易懂,一個戲班子七八個人不等,茶山或是田間,隨便劃一塊地或搭一個臺子就能唱起來。

隨著男人鑼鼓一波一波地響起,只見五六個穿戴著艷麗戲服的男女,提著茶燈婀娜地出場,邊擺造型、邊唱著我聽不懂的腔調(diào),但唱詞又似乎有些明白。女唱:“三月采茶是清明,昭君娘娘去和番……”隨即男子和道:“四月采茶楊柳長,似下三關(guān)楊六郎……”齊鳴的鼓樂和悠揚又有些粗獷的音調(diào),紛紛揚揚回蕩在綠色的山頂,迎來觀眾們一陣陣的喝彩。

相比茶燈戲的熱鬧,感覺當年松溪縣黃屯村四五百名畬族采茶女的對唱似乎更為壯觀。后來知道,黃屯村茶山上畬族婦女的茶歌對唱,其實是閩東流傳已久的畬族茶歌。據(jù)說,在閩東的壽寧、福安等地,茶文化在民間十分活躍和獨特。尤其是畬家男女,他們朋友聚會、祭拜祖宗,都有唱茶歌、說茶事、以茶傳情、以茶抒懷的老習俗。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三,畬族山村都要舉行一年一度最為精彩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而唱茶哥,便是節(jié)日的主軸曲目。這天,盛裝打扮的畬女三五成群邊唱邊舞,茶山上開采春茶的畬家男女時而摘茶、時而深情對唱茶歌:

(女)枝枝茶葉情意深,茶葉好比阿哥心;

哥心生在茶葉內(nèi),妹心連著阿哥心。

(男)蜜蜂雙雙采茶心,哥牽妹手上茶林;

生態(tài)茶園常豐產(chǎn),情哥情妹情更深。

(合)山哈生來愛唱歌,歌聲句句震山河,

唱得滿天星星笑,唱得群山綠滿坡

……

據(jù)報道,閩東畬族山歌如今還演變有一種獨特的演唱方式-雙音,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還曾登上央視春晚演出。

如今,昔日畬族婦女的茶山對歌雖然已經(jīng)遠去,但黃屯人種茶制茶的腳步卻依然沒有停止。自從茶山分到農(nóng)戶后,茶農(nóng)種茶制茶的積極性和熱情更加的高漲,全村大多數(shù)人都從事和茶有關(guān)的產(chǎn)業(yè)。辦茶廠的,在全國各地辦茶莊的,開電商直播銷售茶葉的,一些年輕人甚至在各大城市辦茶葉高檔會所,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日趨如火如荼。村里人因茶而富,自發(fā)成立了鄉(xiāng)里第一個村級慈善機構(gòu),紛紛慷慨解囊,募捐善款,為村里老人和因急所需的村民幫扶解困,并投資村里的公益事業(yè),讓黃屯村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三月的清晨,茶香依舊彌漫在黃屯村的上空,裊裊如炊煙一般,氳氤了這方土地。七峰山的朝霞像是在喚醒黃屯村的茶農(nóng),又到采茶的季節(jié)了。只是,在村后的萬畝茶山上,再也看不到穿著美麗服飾的畬族姑娘,再也聽不到悠悠揚揚的茶歌對唱。何理興似乎有些惆悵,但幾波茶商的來訪,又讓他立馬精神煥發(fā)。送走客商后,何理興說,盡管聽不到當年的茶歌對唱,但依然可以聽到村里一些年長的茶農(nóng),晚上在家里揀茶時情不自禁哼起當?shù)氐摹稈韪琛贰Uf著,他從茶室的抽屜里,用熏滿黑色茶汁且有些粗糙的手,掏出一張珍藏已久,陳舊得有些泛黃的手抄《揀茶歌》,遞到我的眼前:

揀茶雖然自古有,世風降今多出丑。

揀茶雖然萬千人,察色未免有千證。

揀茶豈無賢良婦,露臉出面無人顧。

揀茶豈無正女娘,貧寒相骨破衣裳。

……

快到清明,又是采茶的繁忙時節(jié),行走在黃屯村的萬畝茶山上,眼前的青翠洗滌著我應(yīng)接不暇的目光,昔日茶山沸沸揚揚的茶歌對唱,仿佛縈繞在我跨越時空的腦海里,讓我似乎又聽到了悠悠揚揚的茶歌,還有那畬族姑娘有些悲憐的輕聲傾訴。而當看到一個個穿梭在一條條茶坎里的采茶人時,方令我猛然覺醒,又是一個茶葉豐收年,閩北如此!松溪亦然!

(首發(fā)于中國作家網(wǎng)原創(chuàng)內(nèi)刊《湛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