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父親的醫(yī)院
來源:文匯報 | 鄭憲  2024年10月11日09:25

一個畫面閃回:年輕的父親,從褲兜里拿出一大串銅鐵鑰匙,幾十把,沉甸甸,散開來,滿手掌大。所有病區(qū)的大門小門,每把鎖配一扇門。父親帶著我,逢山辟路般,鑰匙在手上,一插一個準,對準一個小門孔,就嘩啦打開一扇門,再打開一扇門。長長樓道,柵欄鐵窗,腳踩厚木地板有回響。開門后,父親和遇見的每個精神病患者好像都是朋友,拍肩,講幾句關切的叮囑和笑話。

父親從小就引導我:大膽和精神病患者接觸;他們不犯病時,往往是“人中精華”,要對他們很尊重。但我進父親醫(yī)院,卻怕遇見他們。父親說,在你身邊自由走動的病人,已被藥物控制好。精神病醫(yī)生,像高級降魔師,他們和暴躁、抑郁甚至執(zhí)念欲死的病人交談,然后開出對應藥物,讓他們從不正常回歸正常。

父親不是精神病醫(yī)生,一個偶然,入了醫(yī)院,屬“專業(yè)不對口”。他大學讀法律,沒出過國,但英語天賦高。父親和上世紀三十年代哈佛大學畢業(yè)的醫(yī)院院長無縫拼接,始于一次深入的英語交流。院長說尋到了寶,他有不少國外同行,交流精神醫(yī)學問題,要備忘記錄談話,需有個“懂他的襄理”。父親以后成為院長辦公室主任,院長私人秘書,醫(yī)院工會主席。

六十年代初我讀小學,逢休息日,父親有時會帶我去醫(yī)院。一個是滬閔路北橋鄉(xiāng)下的分院,一個是宛平南路零陵路口的總院。無論分院總院,父親的醫(yī)院都美如畫,綠樹成蔭,繁花盛開,假山真水。父親說,這都是按院長思路設計做的,“讓病人怡情靜神養(yǎng)心”。

北橋精神病分院,有很長一溜外墻,血紅色,墻外大片農田,種水稻,也有油菜桃樹。醫(yī)院被四季變色的農村合圍。去時是遠征,乘郊縣車。入院幽靜,幾幢花園式洋房是病區(qū)。父親在院里輕快疾步,穿藏青中山裝,衣服左上兜還插兩支筆,一支圓珠筆,一支鋼筆。我在后面碎步跟,腳下有方磚和鵝卵石的路。他對我講院里的各種綠植:松、柏、柳、樟、楓、夾竹桃,還有隔開病區(qū)的一行行矮冬青,被修剪成士兵列隊般齊整。

母親說:父親五十年代末在北橋分院有六、七年。我們那段時間住虹口,和分院兩地隔40公里,單向車程約3小時。我家邊上有條不干凈的S形小河,在河里抓拿摩溫的弟弟和我染上了甲肝。我們生病,父親一周也只回家住一宿。母親說,“他眼里只有單位”。每逢周六傍晚,全家人等父親,一起吃有魚肉沾葷的團圓飯。那時分配的肉票一人一月二兩半,雞蛋一月大戶(5口人家以上)10個,我們全家8口人。家里平時幾乎不吃肉,父親回家那天集中買肉,好的時候,會吃到一塊入味的紅燒肉,或一塊紅燒排骨,阿婆燒的。

父親進屋,會撫摸我們兩男兩女孩子的頭,灑一遍親熱的雨。吃飯時父親和母親大多講醫(yī)院事。那年我剛上學,一次父親說,院長調他正式回市區(qū)總院,我們的住房,也要換到徐匯區(qū)的肇嘉浜路上,家和單位僅幾站公交車。這樣,父親能天天回家。

后來,我在“市區(qū)總院”見到了和阿公年齡一般的醫(yī)院院長,高大,和藹,很端莊的長方臉,鼻梁上架著半圓形玳瑁眼鏡。我看到院長和父親講英語時,會拊掌大笑。院長還俯身摸過我頭,問“長大想不想當醫(yī)生?”父親這時望向院長,興奮地搓手,好像院長真會培養(yǎng)我成為一名精神病醫(yī)生。

童年歲月,我的頭發(fā)大多由父親醫(yī)院的理發(fā)室打理。理發(fā)室在醫(yī)院東南角,20平方米不到,兩張黑皮剃頭靠椅,兩扇嵌進墻內的玻璃鏡子。理發(fā)師王師傅是蘇北人,亮閃閃向后梳的大包頭。王師傅唇上常咬根煙為我剃頭,理發(fā)室便煙霧彌漫。煙抽到最后,他會將煙蒂“噗”地隨一口痰吐到門外的亂草地。理發(fā)室外,還有一大塊醫(yī)院食堂的自留地,種著毛豆南瓜絲瓜青菜等。醫(yī)院食堂距理發(fā)室約兩百米,飯香菜香在飯點前會飄溢過來。理發(fā)師一邊聞著飯菜香味,一邊對我說:你爸爸真想讓你以后成為醫(yī)生呢,像院長那樣。

王師傅給我理發(fā),父親就在一邊的鏡子前尋把剃須刀,臉上抹白色的肥皂泡沫,自己剃去唇上、下巴、臉頰上的黑刺硬須。剃須畢的父親一臉光亮,膚嫩,成了美男子。那天他嘲笑我在病人前的丑態(tài):那個晚上,他讓我坐在看露天電影的長條板凳上,周圍是穿著一身黃色條紋衫的病人,他們用手摸我的臉。其中一個病人睜圓充血的眼睛喊:“是鄭醫(yī)生的兒子?。 蔽殷@懼,哭泣,逃之夭夭。而在看露天電影的草地邊,是戒備的醫(yī)生護士。一個姓顧的護士長沖過來護住我,擋住圍攏來看熱鬧的人。

王師傅聞之笑了,“鄭主任啊,顧護士長對你兒子是真好?!?/p>

顧護士長我叫顧阿姨。顧阿姨臂粗力大,部隊醫(yī)院轉業(yè)來的,嗓門洪亮。有一次在門診室,父親帶我走過,顧阿姨正在制服一個精神錯亂的武打男,被她一壓臂膀不能動了,再吼一聲,狂人立馬無聲。顧阿姨對我父親說:你這兒子,以后當不了精神病醫(yī)生——他對病人敏感過度。多年后,她又對父親說:“你兒子喜歡作文,去跟我家老張學學吧?!睕]承想,大大咧咧的顧阿姨,家里藏著一個著名文學刊物的編輯老公,輕聲慢語,滿腹經綸,成為我人生第一個寫作導師。

父親對培養(yǎng)我做精神病醫(yī)生無望,遂轉移眼光到剛從部隊復員的小周。小周大我十多歲,形象周正,在野戰(zhàn)部隊是衛(wèi)生員,進院起始給父親當辦公室助理,父親把他轟走,趕到徐教授名下學醫(yī)。徐教授叫小周脫下復原后還穿在身上的軍裝,要他走路不得單手插褲兜。于是,小周穿上白大褂,苦讀醫(yī)書下病房,忙得跟我打乒乓球的時間也沒有。

自我寫作發(fā)表了文字,父親便給了我任務,“寫寫我們醫(yī)院”。我寫醫(yī)院前,讓父親“開后門”,潛伏病房一周,體驗生活。八十年代中,我的一篇半虛構小說在報上連載,寫一個老派的精神病醫(yī)院院長,阻礙新派醫(yī)生的革新治療,新派醫(yī)生堅持對病人“懷柔”。最后結局雖皆大歡喜,但老院長被定格在“守舊派”,新派醫(yī)生也被一個貌美的女患者追求,陷入一片尷尬的沖突。父親每天看連載,卻一字不語。我知道,他失望了:沒寫出他一生敬重的“中國精神疾病治療創(chuàng)始者的院長”。

賞識父親才干的院長,在運動中被迫害并染疾致死,這也是父親一生至痛。

小周(已成為精神病主治醫(yī)師)也看我寫的文字,這樣評價:“寫得真是的啊,這故事編的,這情節(jié)寫的。”——等于不說。顧阿姨那時已從壯碩到肥碩,“顧阿姨是大老粗,看不懂。我們家老張說,你看懂了,那小說還是小說?”

長時間涂文字,一度,我晚上整宿失眠,焦慮,人要崩潰,遍訪名醫(yī)無效。父親著急,請已是頂級專家的徐教授為我“治病”。徐教授不讓我去醫(yī)院,而要我晚上一次次到他家“喝茶水”。八十年代末他的家,屋小,一地雞毛地混亂。盛夏,徐教授上身就穿破了幾個洞的白圓領衫,搖一把蒲扇,臉有汗滴。他慢條斯理,很優(yōu)美的語言涵養(yǎng)。父親說,他就是原來院長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先一語不發(fā),聽我講抱怨生活的話,講心理生理不適,微笑,點頭,然后點撥,舒解。我問要用什么藥物療病,徐教授一口回絕:“吃什么藥?人有低谷,調整心態(tài)就好?!毙旖淌诘牡茏有≈芤娭乙舱f,“去上班,天天扎到人堆里。你喜歡打乒乓,每天打。不舒服了,給我電話,半夜我也接?!鳖櫚⒁棠悄陝偼诵?,特上門,“你懷疑自己生精神?。空媸巧窠洸〉南敕?。我們家太陽(兒子),月亮(女兒),每天都在等著看你這個哥哥‘神經兮兮的文章’呢!”

當我“心魔”徹底祛盡,小周贊了自己導師:“徐教授對你這一招,叫‘無藥而治’,精神治療最高境界。”

前幾天,我去父親醫(yī)院總院,在大門內,看到一座莊重黑褐的半身塑像,寬臉,高額,厚唇,眼鏡后面一雙慈愛深邃的眼——是院長塑像,并鐫有遙遠去世的時間:1970年。

那些年,和之后過去的許多年,父親深愛的院長,叫粟宗華:第一代中國精神醫(yī)學家,中國精神科社區(qū)服務創(chuàng)始人。而今,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也早已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