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云程發(fā)軔 今朝踵事增華
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劇照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十周年。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文藝工作者們拼搏進取,勇?lián)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迸發(fā)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作為昆曲工作者,我始終活躍在基層一線,親身經(jīng)歷了這一欣喜變化。昆曲是我一生摯愛的事業(yè),我為自己能有幸身處在這個非凡的時代而倍感自豪。
抓住根本,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這為我們的藝術生產(chǎn)指明了方向。戲曲藝術的當務之急是傳承,而傳承必須緊緊抓住戲曲藝術的審美內核和劇種特色,這是戲曲安身立命之本。以昆曲為例,深厚的文學性、表演的細膩和唱腔的婉轉是其最大特點。如果這些根本丟掉了,昆曲就難以稱之為昆曲,更談不上保護與傳承。
2016年,上海昆劇團舉全團之力,依靠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扎實完備的人才隊伍,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完整呈現(xiàn)在舞臺上。我們曾先后巡演全球20余個城市,《邯鄲記》《紫釵記》《南柯夢記》《牡丹亭》這4出大戲連續(xù)4晚不間斷演出,有力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形象,傳播了中國聲音。2022年,我們從劇作原點出發(fā),探本溯源、鉤陳史料,以“只刪不改”的原則,通過上、中、下連續(xù)三臺大戲的體量,將55折全本《牡丹亭》搬上了舞臺。這部作品還孕育出了一朵“梅花”和一朵“白玉蘭”,有效展現(xiàn)了劇團的青年力量。
在創(chuàng)排經(jīng)典劇目的過程中,上海昆劇團充分考慮當下觀眾的欣賞習慣和演出市場規(guī)律,在舞美設計等方面開展了全新的探索與嘗試。通過大膽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精湛的技藝,力求為作品增添更多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例如,昆劇《臨川四夢》在舞美上做到了“四場大戲一堂景”,這一設計極大壓縮了裝臺時間,有效控制了布景的制作和運輸成本,以便爭取到更多的商業(yè)演出機會。全本《牡丹亭》采用了360度轉臺,最大程度控制遷景時間,使得3個晚上呈現(xiàn)55折戲成為可能。這一設計也兼顧了現(xiàn)代觀眾快節(jié)奏的欣賞習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2023年3月,上海昆劇團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600年的昆曲與600年的故宮,兩大非遺結成聯(lián)盟,圍繞學術科研、劇目創(chuàng)作、文化傳播展開深度合作,進一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今年金秋,雙方合作開發(fā)的第一個重要成果即將精彩亮相。深藏于故宮的昆曲文本在塵封多年后,將第一次鮮活地呈現(xiàn)在當下的舞臺上,抒寫一段戲曲藝術與文博事業(yè)共融的佳話。
培養(yǎng)觀眾,點燃劇種希望
在藝術實踐中,上海昆劇團積極培養(yǎng)觀眾,推進社會美育教育,實現(xiàn)劇種觀眾的年輕化更替。夯實觀眾基礎后,反過來也帶動了市場,進一步激發(fā)了劇種的活力。
早在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是中國首批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當時,社會上就有一種觀點:既然都成“遺產(chǎn)”了,那就要像文物一樣送進博物館里保護起來。對此我個人并不完全贊同。鎖在博物館的文物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傳播教育作用。舞臺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提供精彩的表演以供觀眾欣賞,一個沒有觀眾的劇種是沒有希望的。觀眾是戲曲藝術土壤,只有扎根于觀眾,劇種才能綻放出絢爛的光彩,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
以我在上海昆劇團的實踐來看,培養(yǎng)觀眾就是培養(yǎng)市場。只有市場收獲了一定數(shù)量的觀眾,這個劇種生命力才會旺盛。上世紀90年代,戲曲藝術經(jīng)歷了門庭冷落的低潮。在最艱難的時候,我們啟動了戲曲進校園等一系列普及演出,堅持深入社區(qū)和企業(yè),走進校園,“昆曲FollowMe”項目持續(xù)堅持了16年,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并培養(yǎng)了3000余名熱心觀眾——“昆蟲”。他們中的朱韻雯、鈕奕文等小朋友在全國“小梅花”和上海市“小白玉蘭”等比賽中摘金奪銀。在我們各地巡演中,這些“昆蟲”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甚至自費遠赴德國、日本等國家觀看我們的演出,自愿為昆曲搖旗吶喊。
實踐證明,公益普及在孩子們心目中播撒下了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將來他們長大成人就是昆曲最忠實的擁躉。他們不僅喜愛昆曲,而且愿意為之消費,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為戲曲藝術擁抱市場,真正走向復興奠定了基礎。這些青少年跟著上昆一起成長,初步改變了戲曲觀眾“白發(fā)蒼蒼,垂垂老矣”的局面,他們的朝氣激發(fā)了戲曲藝術的活力。
高度重視觀眾培養(yǎng),日積月累終于開花結果。從2014到2023年,上海昆劇團的演出收入和演出場次分別增長了370%和120%。這些實實在在的數(shù)字有力說明了昆曲藝術依托培養(yǎng)觀眾,邁上了良性發(fā)展的道路。
對外交流,擴大昆曲“朋友圈”
今年5月8日,“玉蘭花開·魅力上?!虾0子裉m戲劇表演獎獲獎代表專場演出”在維也納聯(lián)合國總部舉行。京昆越滬等多個劇種的精彩演出,將聯(lián)合國中文日推向了高潮。當海外觀眾饒有興趣地聆聽中國昆曲時,我感到特別自豪。演出過后,我還做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講座。海外觀眾目不轉睛,聽得津津有味。講座結束后,他們按捺不住興奮,沖上臺來爭相和我合影留念。這種滿滿的充實感和幸福感,蕩漾在我的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上海昆劇團在繁重的演出創(chuàng)作任務中,平均每年赴海外演出或交流展示都在10場左右。近年來,上海昆劇團走過的海外地區(qū)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日本等。我們先后登上過柏林戲劇節(jié)、“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瓦爾納之夏”國際戲劇節(jié)、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香港藝術節(jié)等多個重要舞臺。
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分外驕傲,我們是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一顰一笑皆是情,一顧一盼皆有意”。舞臺藝術最大的魅力在于現(xiàn)場性和即時性。戲曲的現(xiàn)場表演讓海外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精妙之處:文戲細膩綿長,婉約纏綿;武戲鏗鏘有力,行云流水。
海外出訪演出,我們抓住各種機會推廣昆曲藝術,為海外觀眾深入淺出地介紹昆曲藝術的前世今生和臺前幕后。每當我提到“中國昆曲有著悠悠六百年的漫長歷史”時,很多觀眾都會投來欽佩的目光。水袖是怎么甩的?不同的折扇動作是如何詮釋角色內心世界的?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往往也是海外觀眾對中國昆曲最感興趣的地方。盡管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這不妨礙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軟性的力量直擊他們的內心。例如,昆劇《牡丹亭》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即便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故事,海外觀眾還是很容易被其中“死而復生”這樣大膽而浪漫的想象力而折服。再比如,中國戲曲強調的寫意之美,給觀眾留下豐盈的想象空間,這種以簡化繁的表達方式與西方審美形成了明顯反差,領悟其中之道的海外觀眾感受到了別樣的意趣。隨著國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中國昆曲在世界各地收獲了越來越多的知音。昆曲藝術所蘊含的悠久歷史、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獨特的東方美學,極大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僅進一步增進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而且讓中國在世界各地廣交朋友,擴大了我們的“朋友圈”。
2018年,在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上海昆劇團制作的中國首部3D昆劇電影《景陽鐘》榮獲金鶴獎“藝術貢獻獎”。當頒獎嘉賓松浦晃一郎先生遞過沉甸甸的獎杯時,我的眼眶濕潤了。2001年,時任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親自宣布了昆曲藝術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名單這一重大消息。那張聯(lián)合國頒發(fā)的非遺證書上,簽下的正是松浦晃一郎本人的名字。
2019年,上海昆劇團演出的《臨川四夢》驚艷亮相柏林戲劇節(jié),當?shù)赜^眾和專家贊不絕口,稱贊“中國戲曲藝術的寫意美太高級了,你們領先于世界”。德國《每日鏡報》在頭版以《致敬中國昆曲》為標題重磅報道,進一步凸顯了這次演出的巨大反響。藝術是最好的交流語言。在中外交流中,文化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這方面,以昆曲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有可為。
2016年,在第五屆亞洲導演節(jié)上,上海昆劇團把法國荒誕派戲劇大師歐仁·尤內斯庫的代表作《椅子》以昆曲的形式搬上舞臺,將現(xiàn)代人性的普遍價值與中國美學的情境意蘊深度結合,讓最古老的戲曲煥發(fā)出了新時代的生命力。這部別致的作品迅速成為上海昆劇團走向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在2020年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我們將這部作品呈現(xiàn)給世界觀眾?;恼Q派戲劇以先鋒前衛(wèi)著稱,而昆曲藝術的包容力和表現(xiàn)力,巧妙詮釋了這部佳作。此次移植改編不僅抓住了原著的精神內核,又以恰如其分的留白給觀眾留下了無盡的思考余地??鐒》N的合作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廣闊空間。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年以來,昆曲藝術守正創(chuàng)新,薪火相傳,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競相綻放于這個火熱的新時代。一路走來,雖然每一步都格外艱辛,但是觀眾的掌聲總能讓我們倍感欣慰。十年云程發(fā)軔,今朝踵事增華。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戲曲藝術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春天。
(作者系上海市劇協(xié)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