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長江文藝》《廣州文藝》《青年作家》《作品》: 讓“內(nèi)世界”可視可感
眾聲喧嘩的當下,對“內(nèi)世界”的探索既成為日益普遍的精神需求,也蘊含著回歸文學本體的選擇。那些在只言片語中未能窮盡的深度生命體驗,經(jīng)由新鮮出爐的文學期刊傳播,被看見、被感知。
于文字中目睹她們的一生
本次刊物掃描所涉及的部分作品,反思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女性的身心雙重壓抑,通過文字宣告愛與自由的追求。在這些迥然相異的女性身影中,“娜拉出走”的回響百年后依然延綿不絕?!痘ǔ恰返?期“新女性寫作專欄”收錄了四個不同時代的女性故事,展現(xiàn)了她們跨時代的相似困境,追求自我、確證自我的內(nèi)心選擇。王海雪《光之影》細膩地表現(xiàn)了青春期少女渴望自由,尋求個性卻又向往同齡人群體歸屬感的復雜心理。東來《電的年代》描寫了近百年前一位中國女青年的摸索與覺醒過程,康青苑以漫長的無聲抗辯,反擊社會陳規(guī)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桎梏,從“好女人”被還原為真正的人。遼京《白浪》解構了傳統(tǒng)的浪漫愛情故事,從女性視角揭示婚姻的真相既非浪漫也非報恩,而是難以言喻的模糊狀態(tài)。程婧波《燈花》則以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為原型,想象為殘酷的歷史現(xiàn)實增添一抹暖色。
女性作家們深耕于家庭、婚戀題材,從女性價值取向出發(fā)表達對傳統(tǒng)性別秩序的反思。對家庭與情感關系的大量書寫,一方面揭開了女性被忽視的生命隱痛,同時折射出女性主義命題的任重道遠。袁甲平的《浮景》《新婦》(《青年作家》第8期),兩篇以潮汕文化為敘述基點,通過兩位女主人公的選擇與境況,展現(xiàn)了部分潮汕女性命運和歸途的縮影,反映了女性逃離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束縛和父權壓迫的艱難。格桑拉姆《在黑夜來臨之前》(《青年作家》第9期)在農(nóng)村婦女玉珍的自敘中,回溯了她永遠活在別人需求里、被漠視與被工具化的一生。王亦北《愛情神話》(《青年作家》第9期)以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愛情傳奇為貫穿小說的潛文本,所謂“愛情神話”導向的卻是現(xiàn)實中愛情的幻滅,取而代之的是代代循環(huán)不已的女性困局。趙靜在散文《來處》(《青年作家》第9期)中,回憶童年時期不堪回首的黑暗往事:寄居在外公家里、受盡家人與村民暴力對待的靜兒一度患上失語癥,成了一個啞巴。后來她憑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搏來命運的眷顧,逃離了山村,然而那些真實存在的傷痛卻無法被抹除。顧骨《收拾》(《作品》第10期)通過中年父親李山尋找失蹤的女兒李靜展開,在出走的選擇、與過去生活決裂的策略背后,是傳統(tǒng)教育觀、婚姻觀下女性的命運。
對女性群體間情感聯(lián)結(jié)的關注使得女性寫作呈現(xiàn)出一種超越現(xiàn)實困境的積極姿態(tài)。文清麗《我們的“流金歲月”》(《長江文藝》第10期)是一篇從女性視角展開的軍旅題材小說,作者沒有著眼于崢嶸歲月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特有的筆觸落實到生活體驗層面,于記憶中追索當年“新兵連”交織著喜怒哀樂的“流金歲月”。殘雪在中篇小說《出生地》(《花城》第5期)中塑造了具有烏托邦色彩的良鎮(zhèn),來到愛人故鄉(xiāng)的櫻在此經(jīng)歷了內(nèi)在的打破重塑,穿過重重迷霧,面向新的人生和可能性。溫文錦《風吹來的砂》(《花城》第5期)通過“我”的回憶,細數(shù)當年同寢女孩們塵封的青澀往事,在揚著粉塵的霧氣中娓娓道來,細膩而動人。付秀瑩《二十年后》(《花城》第5期)在歸鄉(xiāng)者的敘述中進行了兩種生活秩序的比對,折射出兩個女性的不同境遇和人到中年的復雜心境。平凡生活里的質(zhì)樸友誼令所有瑣碎與齟齬都融化在浩蕩春風中,被涌起的日常浪潮卷走,涌向下一個春天。
都市空間中的精神癥候
作家們關注都市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在生活軌跡中尋索答案。張惠雯《一段時光》(《廣州文藝》第8期)從日常的租房經(jīng)驗入手,在平淡日常的語言中講述“我”與新房客矛盾激化的過程,凸顯了焦躁壓抑的心理潛流,是現(xiàn)實困厄與精神隱疾的外在顯現(xiàn)。胡玲《小丑》(《作品》第9期)通過描寫心理醫(yī)生“我”與患者的一次對話,以及下班后扮演小丑的過程,展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社會中充滿矛盾意味的心理處境。林檎《彗星來的那一晚》(《青年作家》第9期)全篇籠罩著若即若離的冷漠氛圍。鄰居少女的失蹤案件在警察心不在焉的調(diào)查中不了了之;女孩和彗星幾乎同時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中又先后消失,只留下“我”未完成的畫作。如同倫納德彗星八萬年才回歸一次地球上空,人人都活在自己固定的生活軌道里,被異化成行為與目的的集合,經(jīng)歷了短暫的交集后很快便彼此遺忘。
數(shù)字化時代,網(wǎng)絡交流方式拓展了人的生命,也容易造成信息世界里的迷失。王清?!稅凵弦粋€沒有影子的女人》(《青年作家》第9期)講述了一個具有超現(xiàn)實色彩的網(wǎng)戀奔現(xiàn)故事,穿插交織著對愛情、婚姻、欲望、自由的看法。小說中“我”舍棄影子過上了無拘無束的生活,卻每每自問自由的含義和我之本體。王哲珠《第三只眼》(《作品》第9期)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猜想,主人公量子宙因拒絕安裝能儲存?zhèn)€性化內(nèi)容的精靈內(nèi)匣,反抗人工智能的控制而被關進精神監(jiān)獄,這蘊含了對社會高度科技化的隱憂。
創(chuàng)傷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與療愈,也構成了都市心理書寫的重要面向。周如鋼《趕風》(《花城》第5期)經(jīng)由一個幻想長出翅膀的男人,講述了現(xiàn)代社會中承受心靈創(chuàng)傷的男女相互撫慰、治愈的故事,將社會意義上的“孤獨”還原為一種創(chuàng)傷體驗,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靠等方式,為受傷的精神提供解藥,熔鑄了對美好的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向往。
難以修補的代際斷裂
原生家庭作為個體之根源,是寫作者長久以來不斷剖析的對象。在家庭內(nèi)部結(jié)構中,代際關系尤其是父子關系牽扯著魅影重重的歷史經(jīng)驗,以千絲萬縷的矛盾性映射了跨世代交流的渴望及其破滅。張夢璇《藍色饋贈》(《廣州文藝》第9期)關涉一場尋父之旅,“我”憑借著零星的消息只身來到遙遠偏僻的南玉島,尋找多年前出走的父親。雖沒有真正見到父親,卻通過父親留給“我”的東西,在父與子的精神追認中,確立起完整的“自我”。宋尾《昨晚的螢火蟲及其他》(《廣州文藝》第8期)中,杰平父親的慈愛與“我”的父親形成強烈反差,深深刺痛了少年脆弱的心靈,致使“我”在回憶中對父親進行“替換”,與核心意象“螢火蟲”互為參照。
家庭結(jié)構的殘缺導致成員在家庭中的“失位”,引發(fā)對創(chuàng)傷記憶與個體遭際的思考。顧骨《馬留》(《作品》第10期)用主人公馬留和猴子“馬留”之間復雜的互文聯(lián)系,編織出一個破碎家庭的悲劇。少年馬留因一場車禍成了植物人,躺在病床上的6年里,他時常在夢境中與死去多年的姐姐相見。姐姐18歲那年因車禍受重傷,在父親放棄治療的決定下離開人世。姐姐的筆記里,“馬留”這一稱呼原意是因被遺忘而退化成猿猴的人。在父愛與母愛均缺失的家庭中,姐弟兩人通過夢中的依偎消解原生家庭的傷痛。從前《二十年后》(《花城》第5期)通過父親去世后同父異母兄妹的郵件往來,引出父親與前妻的婚姻往事,離異家庭的父子關系困境也隨之浮出水面。辛酉《背對著你》(《廣州文藝》第9期)從中年人的視角訴說人生的無奈與酸楚,在父與子的雙重身份里,“我”沒法盡到責任與義務。對家庭內(nèi)部結(jié)構的思考、對父子復雜關系的剖析,本質(zhì)上是以文學的方式對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進行研判,以小而微的切口,談大而深的話題。
(本文為暨南大學明湖讀書會的討論成果,參與者為:劉志珍、曾莉雯、林蓓珩、邱文博、邱雯意、張昀菡、方兆禾、郭雨欣。林蓓珩統(tǒng)稿,指導老師申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