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華杰談曾孝濂先生與博物畫的前世今生
來源:中華讀書報 | 王洪波  2024年12月05日09:15

2024年7月,著名博物畫家曾孝濂先生的自傳《自然而然》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引來諸多好評,并入選2024年8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這里采訪中國當代博物學復興運動的理論家和實踐者劉華杰教授,圍繞《自然而然》一書,對曾孝濂先生的繪畫、授徒經(jīng)歷,以及中國博物畫的若干問題做一些討論。

曾孝濂(中)夫婦與劉華杰合影

曾孝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植物畫畫家、郵票設(shè)計家、博物畫畫家。曾任中國植物學會科學畫專業(yè)委員會主任。職業(yè)生涯中,為《中國植物志》等50余部科學著作繪制了2000余幅插圖。應邀設(shè)計了11套郵票,《杜鵑花》《杉樹》《君子蘭》榮獲全國年度“最佳郵票”。出版有《云南百鳥圖》《云南百花圖》《曾孝濂藥用植物圖集》《曾孝濂彩墨畫集》《云南花鳥》《極命草木》等畫集。(圖為曾孝濂畫像,徐洋繪于2022年)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傳》,曾孝濂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24年7月第一版

中華讀書報:作為博物學文化在中國最重要的倡導者,也作為曾孝濂先生的朋友,先請您談?wù)勛x《自然而然:曾孝濂自傳》的體會。

劉華杰:我第一時間拿到并閱讀了《自然而然:曾孝濂自傳》的預印本。文如其人,質(zhì)樸而有豐富的內(nèi)涵,這部優(yōu)美的自傳為中國植物學史、植物科學畫史、博物文化史增加了重要內(nèi)容。許多年前,出版社曾有人建議,由我為曾先生撰寫一部傳記——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主題也是我感興趣的——但因為當時我生病,無法拿出大量精力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就謝絕了。

中華讀書報:請談?wù)勀c曾先生的交往,以及您眼中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劉華杰:交往其實很少,時間也不長,但可謂神交。上個世紀我就知道馮澄如、馮晉庸和曾孝濂,看過一些他們的作品,也向別人推薦過。我不會畫畫,那時對博物學還不太上心,由于領(lǐng)域不同,根本沒指望有機會能夠見面。第一次見到曾老師非常晚,是2017年2月在北京阜成門橋西南角的“自在博物”書店的一間教室中,宋寶茹女士組織了曾孝濂博物繪畫班,我的學生王釗、楊舒婭等也參與了籌辦和服務(wù)工作,我全程聽講。后來又見過兩三次,也通過一次視頻電話。最近的一次見面是在蘇州,我們連續(xù)幾天一起參會、參觀?!安┪飳W文化杰出貢獻獎”評選過程中,在線上也有交流。我的感受是,曾先生智慧、厚道、謙遜。先生對我們晚輩總是愛護、鼓勵,循循善誘,從來沒有擺資格、拿腔調(diào)。先生很寬容,講述自己的獨特經(jīng)驗和技法時,仍然鼓勵年輕畫家堅持并發(fā)展自己的風格。

毫無疑問,曾孝濂是目前中國最偉大的博物畫家,當然有人愿意叫科學畫家也可以。我認為稱博物畫更合適,因為先生畫的是活生生的宏觀對象:動物、植物、鳥類、生態(tài)系統(tǒng)等。其繪畫與當今自然科學論文中大量存在的科學插圖完全不同。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奧杜邦畫的鳥類博物畫拍賣價格甚高,我覺得曾先生的繪畫也達到了相近的水準,有極高的藝術(shù)與科學價值。

我知道,人們還想歷史地了解曾孝濂在博物畫、生物畫或科學畫領(lǐng)域的地位。這是一個學術(shù)問題,可以從容研究,比如做幾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據(jù)我粗淺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博物畫家大致可以分出五代,各代相對獨立,多少有一些重疊。這五代的代表人物分別是:(1)馮澄如(1896-1968),(2)馮晉庸(1925-2019)和馮鐘元(1916-2011),(3)曾孝濂(1939- ),(4)楊建昆(1959- ),(5)余天一(1996- )。當然,這只是一種近似描述。之前嶺南畫派的居巢、居廉、高劍父等沒有算入,原因是他們對物種的觀察不夠仔細,或者用今天的話講不夠科學(比如他們不太在乎物種的分類特征,許多藤本植物的手性畫得不對)。

很自然,江湖上流傳著馮澄如和曾孝濂地位相比較的種種說法,甚至有的人表現(xiàn)得十分激動,我愿意在此多講幾句。不明真相者愿意目擊掐架,或者他們壓根不想了解真相,也不管歷史是怎樣發(fā)展來的。首先,馮澄如先生是開山人物,而曾孝濂先生不是,輩分在那里呢。但他們兩位都是杰出的畫家,成就很大,性質(zhì)不同。打一個比方,一個是伽利略一個是牛頓。伽利略是近代數(shù)理科學的開拓者,他一人同時身體力行經(jīng)驗方法和數(shù)理方法,對后世的自然哲學、自然科學影響巨大。牛頓是在伽利略基礎(chǔ)上做科學(其實是自然哲學)的。如今在普通人那里牛頓名聲更大。公平而論,伽利略和牛頓都是一流思想家、數(shù)理科學家,都有鮮明的個性,誰排第一第二根本不是個問題。非要籠統(tǒng)排個第一第二,必然閹割歷史的豐富性,甚至制造若干麻煩。具體到每個觀眾,可能各有所愛,但個人愛好不可能改變它們的先后關(guān)系和各自的具體成就。的確有個別媒體人,為了吸引眼球,憑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寫出了雷人的報道,冠以這個第一那個第一之名,明義上是在宣傳曾孝濂先生,實則置先生于非常不利之地位,也引起馮先生后人的不滿。據(jù)我所知,曾孝濂本人從來沒有宣稱第一或“泰斗”,凡是了解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根本不是那類人,不會說那類無厘頭的話。這類事也令曾孝濂先生很苦惱,先生跟王釗和我都專門說起過,希望澄清一下。就我個人看法,這五代人中,馮澄如和曾孝濂影響最大,都是大師級人物。理由也很好講,前者是開山者,后者承前啟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并在新時代將博物畫帶出了困境。

中華讀書報:曾先生自傳寫到人生經(jīng)歷,但更主要寫到他的博物畫事業(yè)。從1958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站,逐步走上手繪植物之路,到改革開放以后在博物畫領(lǐng)域大放異彩,再到近年來的“走紅”,他走過的人生道路,幾乎是新中國博物畫的整個歷程。您如何看待曾孝濂一人經(jīng)歷所折射出的這部“中國博物畫的歷史”?

劉華杰:說到曾先生一生的事業(yè),需要稍展開一點,先把一些概念交待清楚。每種繪畫都來源于生活,與認知和審美直接相關(guān),服務(wù)于社會的特定群體?!安┪锂嫛庇歇M義和廣義之分,無論哪類,當代國人似乎都比較陌生,這與博物學在當代的地位是相稱的,即都被系統(tǒng)地忽視,而實際上卻十分需要。公平地講,博物畫要早得多,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有“博物畫”而無“科學畫”。要從多個時空尺度觀察,才能看清楚博物學、博物畫的性質(zhì)、地位。與人們的直觀印象不同,“博物畫”概念相對明確,內(nèi)涵外延清晰,而“科學畫”反而不明確,指稱混亂。如果以為自然科學中使用的繪畫就是“科學畫”的話,現(xiàn)在中國人所說的那種畫在當代科學中根本不占主流!當代科學論文的確大量使用精美插圖,可以說90%以上與宏觀物種沒有關(guān)系,而是有關(guān)機制、過程、成果的說明圖。不信的話,可以隨機抽取100篇當代植物學論文,檢查一下其中有多少插圖屬于一些人所說的科學畫。如果講究名正言順的話,這些論文中的插圖才叫“科學畫”,而曾孝濂、馬平、楊建昆、張渝等并不畫這些。此外,科學史也沒有想象的那么久!在近代,隨著資本擴張和全球物種大交換的進行,以觀察、解剖為基礎(chǔ)的近代博物學興起,博物繪畫空前繁榮。探險、物種收集及各門分支學科的推進,都需要通過繪畫來記錄和刻畫。那時攝影術(shù)和彩色印刷術(shù)不發(fā)達,手繪和手工復制(銅版畫、石板畫)是很基本的手段。大家都知道,近現(xiàn)代自然科學橫掃全球,科學技術(shù)做大做強,現(xiàn)代社會的各階層各領(lǐng)域人士事后自覺不自覺地會從科學視角出發(fā)看待和評價一切事物。在中國,許多人甚至只聽說過科學畫而不知道博物畫。18—19世紀以來,博物畫日益服務(wù)于自然科學,相關(guān)繪畫便被一部分人稱作“科學畫”。各種志書的編撰需要精準的物種插圖,這類繪畫空前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的此類繪畫啟動較晚,在美術(shù)界也未產(chǎn)生足夠的影響,更不用說對社會大眾產(chǎn)生影響了。當動物志、植物志、菌物志出版告一段落,這類繪畫也就迅速衰落。要想不消失甚至有所發(fā)展,科學畫需要復歸博物畫。這是我個人的梳理,不代表美術(shù)史、科學史的共識,但我知道曾孝濂先生贊同這一觀點。有一年在北京的圖書博覽會上我們當面確認過,其自傳《自然而然》中也有相關(guān)表達。

你說“中國博物畫的歷史”,我能理解其意思,也很贊成,但我估計許多人不知所云,知道了也未必同意。這都很正常,背景不同,看問題的時空尺度(scales)不同。先生完整見證了近現(xiàn)代中國“與自然物有關(guān)”之繪畫發(fā)展的歷程。我用“與自然物有關(guān)”的描述,是不想得罪一些人,也是為了讓更多不清楚相關(guān)歷史的普通讀者迅速進入狀態(tài)。簡單說曾先生做的工作是畫植物標本、植物活體,也畫動物(主要是鳥)和菌物。但不是美術(shù)工作者一般意義上的繪畫,而是接受了現(xiàn)代科學訓練特別是植物分類學訓練之后,建立在個人對對象細致觀察基礎(chǔ)上的繪畫。這種繪畫要求準確反映出對象的分類學特征,這對“舍象”是一項巨大的考驗。一方面要舍棄大量信息,一方面要展現(xiàn)關(guān)鍵信息。也就是說對科學和審美提出了嚴苛的要求??茖W性是前提,但不美觀也不行。實際上它不是一種死板的工作,而是一項極富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與任何科學探索一樣先要“建模”,與任何藝術(shù)展現(xiàn)一樣要傳達美感。博物畫要有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缺一不可。有的人前者強一些,有的人后者強一些,曾先生則是雙強。

曾先生的工作做得非常棒,但之前只是在小圈子中有影響,普通大眾不知道,也沒有機會知道。那為什么后來變得非?;?,各種媒體爭相報道?這當然離不開近二十年博物學在中國大地上悄然復興的大背景。這個大背景有扎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中國走向小康社會),與諸多學者的大力推動有關(guān),更與各領(lǐng)域無數(shù)一線實踐者的努力有關(guān)。一旦進入良性循環(huán),因果就會互動。最近幾十年曾先生的畫作主要不直接服務(wù)于自然科學,而是服務(wù)于廣大公眾??茖W界對曾先生的宣傳并不是最賣力的。也很好理解,現(xiàn)在過了編寫植物志、動物志的黃金歲月。說得不中聽點,以曾先生為代表的“科學畫畫家”相當程度上被當今科學界所忽略,如果不用更難聽的“卸磨殺驢”一詞的話。當年的繪畫隊伍解散了,這是基本事實。但是,也不必悲觀、抱怨。曾先生是樂觀派,積極行動起來,言傳身教,推動了當代博物畫的發(fā)展。

華山松  1980 年  紙本  毛筆線條+刻刀

中華讀書報:中國古代有蔚為大觀的花鳥畫傳統(tǒng),我們今天談的博物畫與花鳥畫有什么不同?李時珍《本草綱目》、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朱橚《救荒本草》等中國古代的植物學名著都有繪圖,但似乎未見出色,您覺得原因是什么?西方現(xiàn)代博物畫的興起要遠早于中國,以西方為參照系,您如何評價今天中國博物畫的發(fā)展狀況?請您簡要談?wù)劇?/span>

劉華杰:花鳥畫是廣義的博物畫。今日的博物畫要求與花鳥畫有所不同。博物畫要求反映對象的分類學特征,而花鳥畫通常不這樣要求?;B畫的程式化比較嚴重,對大自然本身的觀察顯得不足。當然,這只是一般性評論,有個別例外的。

提及中國古代植物學名著等都有繪圖,這很好,就像提及中國古代有輝煌的科學技術(shù)成就一般。但是,不得不承認,到了后來,人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科技水平非常落后,對大自然缺乏系統(tǒng)性的專門研究。原因是什么?人們立即想到李約瑟問題。其實不必事事都扯上李約瑟問題。歷史上,中國不缺少聰明人,智商不低,但是學者終其一生都在做什么?早的不說,明清以來,在中華大地上,有多少人在認真觀察自然世界,一步一個腳印地研究?少得很。西方在近現(xiàn)代則非常不同,他們采取經(jīng)驗主義或自然主義策略,扎扎實實地觀察、測量、記錄,在此基礎(chǔ)上推理、交流、批評、前進?!拔鞣浇F(xiàn)代博物畫”發(fā)展得極好,樹立了標桿。作品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放在那里,無需爭辯。但并不是沒事可做了,也不是說他們的創(chuàng)作水準已達極限,無法再做出新成果,絕對不是。非西方國家采用西方國家發(fā)展出來的(也不全是他們自己發(fā)明的,他們也吸收了全世界的成果)方式方法,也能創(chuàng)作出同樣優(yōu)美的博物畫,特別是對象是西方不曾畫過甚至不曾想象過的物種。

說到“今天中國博物畫的發(fā)展狀況”,有兩句話。第一,具備一些條件,勢頭不錯,曾先生為此做出了無人能比的貢獻。第二,人才培養(yǎng)上缺乏有效的傳承體系,未來怎么樣,只能走著瞧。我個人的建議是,多舉辦博物繪畫展覽和比賽,多辦培訓班。博物畫的發(fā)展要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服務(wù),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服務(wù)。

曾孝濂設(shè)計的《杉樹》特種郵票

中華讀書報:您說過更喜歡黑白線條畫,為什么呢?

劉華杰:這是個人偏好。黑白線條博物畫早期適應于銅版雕版及其復制發(fā)展起來,技術(shù)相當成熟,應用范圍頗廣。古典的博物畫都盡可能用“排線”表示邊界和明暗,這與后來的“打點”方法很不同。前者難度更大,需要事先在頭腦中完成某種奇特轉(zhuǎn)換,要有較長時間的專業(yè)訓練和繪畫經(jīng)驗積累才可能做好。排線法繪出的博物畫確實有非凡之美,與攝影作品區(qū)別也最大。博物畫并非越像原物就越好,那些畫得極像照片的畫,可能并不很好,至少我不喜歡,對于展示對象的核心分類特征也有缺陷。曾先生1975年的《木棉》和1976年的《泡桐》是排線法的經(jīng)典之作,線條簡潔、優(yōu)美,結(jié)構(gòu)清晰。無論是泡桐果實較暗的表面,還是木棉花較明亮的花瓣,曾先生都用獨特的線條表現(xiàn)出來,仔細觀賞,令人嘆服。排線的設(shè)計,需要非凡的“舍象”能力和藝術(shù)轉(zhuǎn)換功夫,特別考驗創(chuàng)造力。而“打點”法,操作相對直接些,容易學習;當然也需要“建模”,即化簡對象,但不像“排線”那樣復雜。比較而言,排線法容錯率低,打點法容錯率高。曾老師的徒弟之一田震瓊(花老道)的排線功底也非常好,他的鋼筆排線加淡彩作品蒼勁有力、幾無廢筆,看起來硬朗,自然而然“入木三分”。一般意義上的黑白線條圖,也適合初學者嘗試。

中華讀書報:近年來,曾先生通過辦展、開設(shè)繪畫班等形式推廣博物畫、傳播博物學,我們也看到,如今,像余天一、李聰穎、裘夢云等一批年輕的博物畫家正迅速成長起來,您如何看待或者期待博物畫的未來?

劉華杰:曾先生說自己想創(chuàng)作更多作品。時間對于先生自然太寶貴了,但先生愿意拿出一定時間培養(yǎng)年輕人,這是了不起的舉動。新時期中國植物畫、動物畫或者說博物畫,每一次重大的活動都有曾先生的身影,先生以創(chuàng)作者、受訪人、策劃人、導師、顧問、評委等多種身份參與其中。國內(nèi)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人。另外,作為一面旗幟,曾先生的號召力非常突出,應當高度評價。

中華讀書報:在攝影、攝像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博物畫的價值是否會有所削弱?

劉華杰:不會,一定意義上,價值還在變大。從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考慮,人類會越來越尊重自然物、生態(tài)系統(tǒng),會多種形式地表現(xiàn)、贊美大自然,博物繪畫便是其一。坦率講,論細節(jié),繪畫不容易趕上攝影,但是繪畫仍然有自己的一些優(yōu)勢。無論科學還是藝術(shù),在展現(xiàn)大自然時,都是基于某種模型,建模有取舍也有建構(gòu),有忽視也有加強。在一定意義上,繪畫可以表現(xiàn)得更好。比如圖書封面用圖,攝影作品通常不如繪畫有味道。對于普通人,現(xiàn)在拍照太容易了,不妨試著畫一畫,這樣能夠提升觀察能力。

中華讀書報:作為普通公眾,假如讀《自然而然:曾孝濂自傳》而對曾先生、對博物畫發(fā)生興趣,您是否可以推薦一些相關(guān)的讀物給大家呢?

劉華杰:《芳華修遠》(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又見芳華》(人民郵電出版社)、《花神之宴》(北京大學出版社)、《花朵與探險:瑪麗安娜·諾斯的藝術(shù)世界》(中信出版集團)、《探賾索隱:博物學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山川紀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西方博物學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回歸生活的博物繪》(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