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沈尹默“缺”了啥
來源:新民晚報 | 朱生堅  2024年12月13日10:50

有一個王獻(xiàn)之小時候練字的故事,聽起來像是無稽之談,卻出自正史《晉書》第八十卷、第五十列傳:“(獻(xiàn)之)七八歲時學(xué)書,羲之密從后掣其筆不得,嘆曰:‘此兒后當(dāng)復(fù)有大名。’”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疑心:寫字要這么用力握筆才行嗎?這樣豈不是弄得過于緊張,怎么能寫得好字呢?

這種懷疑是有道理的。早于二王約二百年,東漢蔡邕《筆論》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晚于二王約一千二百年,明代費(fèi)瀛《大書長語》言:“書者,舒也。襟懷舒散……乘興一揮,自有瀟灑出塵之趣。”他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寫字還是要消散、舒展才好。一個人在拘束、緊張的狀態(tài)下,不可能寫出自然、流暢的字來。杜甫《飲中八仙歌》云:“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痹S瑤《題懷素上人草書》云:“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笨梢?,就連張旭和懷素這樣的頂流高手,也要借著酒勁放飛自我,才能寫出正常狀態(tài)下寫不出來的好字。

那么,王獻(xiàn)之的故事,如果確有其事,又該怎么解釋呢?或許可以用老子形容“赤子”精氣充沛的那句話來說:“骨弱筋柔而握固。”——嬰兒筋骨柔弱,可是握住大人的一根手指,還就是不容易抽出來呢。王獻(xiàn)之七八歲,也還是一顆“赤子之心”,再加上精神專注,不必有意識用力緊握,也自然形成一股子勁道,以至于王羲之悄然從背后抽他手中的筆也抽不出來。

然而,在精神充沛且專注的同時,也還是要放松,兩者并不矛盾。周星馳用功過的那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yǎng)》中說道:“肌肉的放松永遠(yuǎn)是一切創(chuàng)造工作的第一步?!彼勾髱熯€說,演員在舞臺上,由于緊張,“不知不覺地,他會更加努力,甚至是強(qiáng)制自己;這是非常糟糕的,因?yàn)樗呐σ呀?jīng)脫離了演員的理智和意志的控制”。適度的緊張和努力還是有必要的,過度的緊張導(dǎo)致過度的努力,那就太“卷”了。

去年冬天,在某個紀(jì)念沈尹默誕辰140周年的展覽上,有一幅字,據(jù)說是沈氏書房原件,估計是四尺對開,鏡框裝裱,寫的是:“如果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心情煩躁就會有所增強(qiáng),于是,大腦皮層的效率也會立即下降,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應(yīng)該進(jìn)行使身體保持松弛狀態(tài)的練習(xí)。”有標(biāo)點(diǎn),沒落款,沒蓋章。字像是根本沒練過,請教策展人,也不知其來歷。這么一幅字掛在書房里,不管在什么位置,想來都非常顯眼,甚或扎眼。顯然,沈尹默特別有意讓它來提醒自己“保持松弛狀態(tài)”。還真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缺什么補(bǔ)什么。他的字當(dāng)然是好看的,但是終究偏于“緊致”——就像用心保養(yǎng)、修飾過的少婦的臉,精致、優(yōu)雅,而又免不了有一種“被看”的緊張感,不同于天真爛漫的少女或是氣定神閑的老婦,清水出芙蓉,輕松自然。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沈尹默二十六七歲寫自作詩給友人,陳獨(dú)秀看到之后,特意找上門去,當(dāng)面對他說:“詩做得很好,字則其俗在骨?!焙髞恚蛞l(fā)憤練習(xí)書法,終于也成為一代名家。然而,他的字,一輩子都松弛不下來。也許,他每一次提起筆來,“其俗在骨”的惡評猶如芒刺在背,讓他總要以十二分的努力,把字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