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脈的演進》新書出版座談會:一課三十載,文脈五千年
來源:澎湃新聞 |   2024年12月19日10:24

12月15日下午,由中華書局上海聚珍主辦的“《文脈的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講錄》新書發(fā)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中華書局上海聚珍會議室舉行(書名以下簡稱為“《文脈的演進》”)。活動邀請本書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引馳教授,及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曉明、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杰、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詹丹、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剛、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貴、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侯體健、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特等多所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親臨現(xiàn)場參與座談,中華書局總編輯尹濤、《中華讀書報》副總編輯王洪波線上參與了本次活動。

活動由中華書局上海聚珍總編輯賈雪飛主持,中華書局總編輯尹濤表示:“《文脈的演進》一書是由陳引馳教授自1995年開始在復旦大學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課堂講錄整理而來,講稿經(jīng)三十年沉淀,無數(shù)次修改,呈現(xiàn)出今天的面貌。書中陳引馳教授以中西文學、文化的大視野進行觀察,縱橫結合,新見迭出,動態(tài)地勾勒出中國文學史的演進歷程??梢哉f,這本書也是全程鳥瞰、探微、梳理、刻畫中華文脈的一部力作?!彼M緯軌驇椭x者直觀、真切地了解文學史中涉及的對象,幫助讀者打通文學史、藝術史和美學的視界,讓閱讀變成一場沉浸式審美之旅。

陳引馳教授簡要概括了全書的大致結構,由于需要配合課堂講授,限于課時,無法完全充分展開,所以采取了不同于一般情況的處理方式。比如先秦散文、秦漢政論與史傳、復雜而瑣碎的六朝詩歌等都采用了不一樣的概括方式。其次,在內(nèi)容上,基于對課程內(nèi)容的熟悉與多年的研究,書中也體現(xiàn)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從大的方面來講,所謂“中國文學的三個軸心時代”比較適合用來把握文學史。再深入具體一些,書中談到的一些問題,可能是這一段文學史本身所包含的,但有的時候也超越了這一時段,而具有普遍性。第三,講錄體在實際上未必是平衡的,也有些缺憾。最后,陳引馳教授表示,實際的文學史講授,以往很多年是以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和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作為學生的參考教材而展開的?!段拿}的演進》可以說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從自己所體認的文學史演進的角度或?qū)用嫔?,做一番勾勒和描寫,某些細部可能不充分、不平衡,甚至有不妥當或錯誤的地方,但還能將自己所認知的文學史的脈絡或趨勢大致展現(xiàn)出來。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特別提及,本書表現(xiàn)出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書中除文學外,諸子、史傳都有顧及,將文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和表現(xiàn)形態(tài)都講得非常清楚??梢詮臅幸姵鲎髡邔W養(yǎng)深厚,視野開闊。從中西文學對比來看,既有中國先賢的積累,又有西方對中國文學的觀點和研究;既講諸子,也講《左傳》《史記》,在說它們研究現(xiàn)狀的同時,自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比如對“古詩十九首”“蘇李詩”的解讀,很令人感動。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能直觀地表現(xiàn)出課堂的現(xiàn)場感,即部分內(nèi)容詳盡,往復回環(huán),部分內(nèi)容就略去,還原了真實的課堂場景?!疤貏e是三個‘軸心時代’的提法很新穎”。

對于“三個軸心時代”的觀點,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認為,第三個軸心時代,雖然篇幅最少,但鞭辟入里,又有詳注,對古典文學與近現(xiàn)代文學關系的辨析,特別是對翻譯文學重要作用的強調(diào),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陳子善教授回顧說:“復旦大學中文系有寫文學史的傳統(tǒng),較早的有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其后有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改革開放后,是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在這之后就是陳引馳教授的這部新著《文脈的演進》。”陳子善教授表示,講中國文學史,關鍵在于能否自成一家之言,讓讀者有所得,并受到啟發(fā),讓閱讀變得很舒服,這就很好。這是一部體現(xiàn)了陳引馳教授的個人風格的文學通史。

“《文脈的演進》裝幀設計很棒。藍色的夜晚、金色的山脈,書名字體與用色,像是月光灑落在上面,使得文脈就像光波一樣,寧靜而有動感,有一種儒雅的感覺,如同陳引馳教授其人?!比A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曉明認為書名取得很好,“文脈”一詞像是我們身體中持續(xù)流淌的血脈,與生命相關,而且確實是中華文明的特點。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中國文學的背后有一種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實這就是文脈。在這個傳統(tǒng)中,無論是研究哲學、政治、宗教,又最終以創(chuàng)造文學為旨歸。因而文學是文脈中最核心的東西,文人是文脈中生命的擔當,而文脈往大處講,就是文化;往小處講,文脈有毛細血管的話,這毛細血管就是文章、文獻。這本書貫穿陳引馳學術風格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求真求實,有很強的思考力與批判性,有對現(xiàn)代常見說法的質(zhì)疑,有點疑古派的學思風格。比如在對莊子思想的描述,對王羲之《蘭亭序》的分析等,其細微的辨別當中體現(xiàn)出學者的嚴謹和冷靜。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杰指出:“《文脈的演進》不是一部完整的文學史,但是帶有通史的性質(zhì)。引馳教授是最有優(yōu)厚的條件來討論中國文學史上各個時代的問題的。這是因為:第一,他有很好的家學淵源和很好的教育背景;第二,他有過人的天資和過人的用功。他的莊子研究、隋唐文學與佛教研究都有多種專著;他對中古文學下過很大功夫,出版了很有分量的論文集。有廣闊的視野和湛深的功夫,體現(xiàn)在這本書中,多有細密的功夫與通達的眼光。”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認為,復旦文學史寫作有傳統(tǒng),盡管文學史課每人只上一段,但每個人都是貫通的。陳引馳教授延續(xù)了陳允吉、劉大杰先生的傳統(tǒng),《文脈的演進》通貫線索很清楚,特別是最后一個部分,很短卻很精彩。中國文學發(fā)展到五四,很多人認為是斷裂,章先生認為是延續(xù),引馳教授不在斷裂和延續(xù)之間二選一,而是一種世界眼光,很深刻。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認為,講錄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也是一般老百姓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體形式,更加親切,課堂感較強,對普通讀者來說,仿佛在聽一場生動活潑的講座,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作為通俗易懂、視野開闊、獨創(chuàng)性、個性化非常明顯的一本文學史教材,這本書特別容易吸引那些對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的一般讀者。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詹丹總結了《文脈的演進》的幾個特點。第一,講錄體是在課堂上實際生成,有即興發(fā)揮,更具有現(xiàn)場感,是一個新的、靈活生動的文體。第二,始終筆下有人,能看到文章里的人,寫文章的人,更能看到作者本人。第三,對中國文學史的整體勾勒,照顧到了各種關系的平衡。第四,陳教授作為一個古典文學學者,將近現(xiàn)代文學處理得很到位。在某種意義上,這部分寫得比前面還要好,將眾多的內(nèi)容濃縮成精髓。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剛介紹說,復旦大學的中國文學史課程分三段,陳引馳教授上第一段,朱剛教授則負責第二段授課。中國文學史在必須分段講授的前提下,對第一段的要求特別高,因為第一段的功能性強,它首先要介紹什么是文學史,什么是中國文學史,并在世界與中國這樣的一種關系里面把握中國文學。它還需要提供一個鳥瞰和綱領,否則的話,分三段之后的知識就散了。所以,“三個軸心時代”是能夠把各個時間段貫通起來的,這本書非常好地完成了第一段的功能?!拔拿}的演進”還可以從文體、思想性、文學等方面去感受,比如對敘述與記事的區(qū)分、對抒情與說理的解構、對議論的把握等等。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貴表示,這部文學史新著貫徹并深化了陳引馳教授早年的中國文學史觀,“澄清”了許多混亂的概念和知識,在古今貫通、中西比較的寬廣視野中勾勒出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文學歷史演變的脈絡”,既有感性的作品體驗,也有理性的史學建構,融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于一爐,一新讀者耳目?!皩д摗睂τ谖膶W、中國文學、文學史這些核心概念的考鏡源流和深入辨析,正本清源,為讀者了解中國文學史提供了本體論基礎,在同類著作中并不多見,獨具自家面目。隨后,該書勾勒了從古至今中國文學在時空中的變遷線索,數(shù)千年文學的演化脈絡于此清晰可見。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侯體健用六個詞概括對《文脈的演進》的感受:“生動、活潑、美麗,知識、感悟、思想;這本書非常生動地反映了課堂現(xiàn)場的一些感受,把這樣的感受變成一本書之后保留其生動性,文字依然活潑。”侯體健教授表示,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學術前沿的知識,并將自己的一些感悟,經(jīng)驗,與文學史上的一些現(xiàn)象、觀點、事件形成了交互,讀起來讓人興趣盎然。本書關于“軸心時代”“近代的延續(xù)與斷裂”的部分,包括他對中國文學展開的空間的觀察,帶有很強烈的學術思考。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特曾完整地上過陳引馳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貞浧鹱约涸谡n堂中的學習經(jīng)歷,他認為《文脈的演進》是集合“天時”“地利”與“人和”而成的。在越來越細密專精的學術發(fā)展大勢之下,人文學因為具備了某種“整全性”而獨顯魅力,復旦文學史基本上秉承不多見的三段的劃分,其中自有內(nèi)在的學術理路,落實到本書,可以看到在這種學術理路下全書布局錯落有致的詳略分布。陳引馳教授在整全的“文學”的大關懷下展開對“中國文學”的講說,是以全球視野來觀照中國文學。

《中華讀書報》副總編輯王洪波表示,這是一本“通變”之作。按陳先生的意思,先秦、唐宋、近現(xiàn)代,中國文學完成了三次革命,革命之后,一種文學范式得以成立,然后文學家在這種范式下進行創(chuàng)作。這個框架很有啟發(fā)性,有利于一般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文學史的脈絡。其次,這是一部“通達”之作?!耙Y先生給我的印象也是他是一位通達之士,比如他說自己特別喜歡的三個文學家是陶淵明、白居易和蘇東坡,而這三個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態(tài)度都比較通達。我的感覺,引馳對一些學術問題也是有判斷而不獨斷,嚴謹而不拘執(zhí)?!蓖鹾椴ǜ笨偩庉嫿忉尩?。第三,這是一部“博通”之作。陳先生不只寫文學自身的、內(nèi)在的演化,而且也寫文學受到社會、思想、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而發(fā)展變化。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獻都是引馳先生驅(qū)遣的資源,所以他講文學史有博通的氣象,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最后,陳引馳教授對與會嘉賓的評論進行了簡要的回應,并對嘉賓們表達了感謝,活動圓滿落幕。

(攝影:樊曄親、劉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