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秦山讀懂中國,從中國感知秦山
2016年1月28日,中核集團自主研制的先進核燃料元件(CF3)在秦山核電完成首個燃料循環(huán)對內(nèi)輻照考驗,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shù)“華龍一號”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本書插圖) 曾經(jīng)的秦山核電站,有許多人不知它在什么地方,誤以為“秦山”是“泰山”。
2024-11-29
-
短篇小說的氛圍與留白
《醒來已是正午》是張莉主編的2023年當代短篇小說年選,收錄了鄧一光、喬葉、徐則臣等20位小說家的佳作。
2024-11-29
-
現(xiàn)代詩既需“返本”又需“開新”
詹福瑞是古代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大家,尤擅古典詩歌研究,但他寫的卻是現(xiàn)代詩。
2024-11-29
-
學術(shù)性·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朱永新教育作品》讀后
朱永新康健寬厚,篤行好學,克己慎思。
2024-11-28
-
善良與堅強的贊美詩——讀《尚青》
2004年,無意中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白豆》,書不是很厚,正好我們要去北京出差,就順便帶上了。
2024-11-28
-
幸福的盡頭是悲傷——讀劉浪《乘筏遠去》
人生的幸福莫過于獲得了美好的愛情,并且在婚姻里得以持續(xù)。
2024-11-28
-
降臨在瓦村麥田里復活了的死魂靈
引 子 我始終認為,一篇好的評論文章,應該是與一部好的作品的靈魂對話,評論者在書寫評論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次再創(chuàng)作的心靈沖動。
2024-11-27
-
岳雯:田園將蕪,胡不歸
一、在“返鄉(xiāng)”的延長線上 晉義熙元年(405年),時年41歲的陶淵明從彭澤令上解印去職,返歸柴桑,自此隱居,終老于此。
2024-11-27
-
選擇一種怎樣的自己——讀許莎莎《副教授的病》
與此前《你好,抑郁》《小林的故事》截然不同,許莎莎的新作《副教授的病》把目光從個體人物內(nèi)心,轉(zhuǎn)移到對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上來。
2024-11-27
-
張鵬禹:倡導置身時代、融入生活的讀書觀
中學時代,筆者最愛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北京的燈市口,沿著王府井大街向北,中華書局燦然書屋、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三聯(lián)韜奮書店是網(wǎng)購尚未普及的時代里,一個中學生獲取課外讀物的最佳去處。
2024-11-27
-
皖心《遠行的人》:陌生化理論視域中的遠行人
《遠行的人》是工作生活在贛南多年的安徽籍作家皖心近作,作品以“我”的視角講述發(fā)生在她身上的真實故事,用細膩的文字和真切的生命感受,書寫了對生命本身難以把握的無力感和靈魂鍛造的痛感,在生命主題的寫作上呈現(xiàn)了一個知性女性的生命感悟和獨特思考。
2024-11-27
-
《去有風的曠野》:融入曠野 在行走中記錄生長的故鄉(xiāng)
作家阿來全新推出的散文集《去有風的曠野》,是他在各地旅行留下的行記。
2024-11-27
-
同代人的同聲共長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70后”作家經(jīng)歷了中國全方位的變革,紛繁的變遷和涌動的思潮使其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沉郁深邃的氣質(zhì),其在為行進中的“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學經(jīng)驗的同時,也逐漸顯示出各自的文本特性和藝術(shù)風貌,成為當代文壇的中堅力量。
2024-11-27
-
為時代留下真實記憶
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說,不知不覺出版已經(jīng)40年了。
2024-11-27
-
讀張映姝詩集《她·們》:沒有人能喝下她
拿到張映姝的這兩部詩集,我集中時間閱讀。
2024-11-26
-
張曉琴——青年寫作的探索:體與用
青年寫作往往聚焦成長主題,寫作者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開啟成長敘事。
2024-11-26
-
周明全評《陳敏》:古小說的潤物細無聲
陳敏,孫皓之世為江夏太守,自建業(yè)赴職,聞宮亭廟驗,過乞在任安穩(wěn),當上銀杖一枚。
2024-11-26
-
“因為我們習慣于愛”——評薄暮詩集《我熱愛的人間》
“人間”,似乎天然是人類宏大敘事預留的位置和聚合的形式,沉積了無數(shù)個體精神場域的火山灰,而詩中的人間是將這些火山灰背后的日常生活從末梢處喚醒與照亮的存在。
2024-11-26
-
穿越歲月的篝火——《愛情永遠是年輕》簡評
石鐘山是優(yōu)秀的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他的代表作品《激情燃燒的歲月》《幸福像花兒一樣》有口皆碑,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2024-11-26
-
鋼鐵題材書寫新收獲——詩集《藍色的鋼鐵》閱讀印象
詩歌是社會生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許多詩歌作品之所以能夠廣泛為人傳誦,就是因為它們藝術(shù)化地記錄了社會生活的歷史經(jīng)緯與現(xiàn)實面貌。
2024-11-26